我心中的供销社
文/赵忠英

供销社于我们这代70后人来说,是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因为它不仅保障了一方农村百姓基本的供给需求,也给了我的童年带来许多快乐、满足与回忆。
记忆中,我们乡的供销社坐落在贾河口村的西面,距离我家有三里地远吧,宽敞的院子,高高的门脸。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高高大大的门,两扇厚厚的、黑黑的木头大门,可以把整个乡村叫醒。
供销社院内有一排砖瓦房,小的时候,供销社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对我来说,那里总有无穷的诱惑力,不单单是那里人多热闹,那柜台里散发出的杂拌儿果子的香味,也是我无论如何都拒绝不了的鲜甜。

那时候,供销社里的商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小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大到各种农具工具以及缝纫机、自行车等奢侈品,只要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需要的,在那里都能够买到。
当时,周边的十个村都要到这里来采购,我们村是没有供销社的。每天到供销社购物的人络绎不绝,十里八乡过路的人,也会停下来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供销社就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也是最繁华的一处所在。供销社的职工不多,记忆中好像三四个人左右,两个售货员,一个收购员,还有一个是大腹便便的领导模样的人吧。那时候人们最羡慕的职业就是供销社的售货员,我小时候,乡里的供销社是两个女售货员,一个微胖的中年妇女,一个年轻一点的女人。给商品打包是售货员的基本功,那时候的商品基本都没有包装,都是用一种草纸包装,特别是杂拌儿果子和饼干、月饼、糖果等食品,都是用秤盘从大箱子里撮出来,称好后倒在事先裁好的包装纸上,然后将包装纸四角对折包裹严实,再用纸绳捆绑,整个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过节的时候跟父亲或者母亲一起去供销社买东西或者老家叫赶集,去集市因为可以有村里买不到的好吃的或琳琅满目的商品,其实对于今日的我们又算什么呢。
而今,供销社“再度走红”的背后,是国家完善农村经济运行体系、提升城乡居民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
在官方所言它不是计划经济的恢复和延续,而是新时代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但与我而言,是不得而知的内涵,是与我留存记忆里的那村、那店、那排泛旧的红瓦房;还有那两个女性服务员,我永记中的供销社也是那时我向往的蓝天。

作者简介:赵忠英,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邯郸人。现就职于深圳市某民非企业。
曾就职于北京军区某部。教育经历: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酷爱文学,诗歌和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等多家平台。曾被京视网手机台河北频道聘为副主编。从军20载,自主择业中校军官。
诗观:在文字里,渡心、渡梦、渡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