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烽集中营撼人心灵
文/梅会林
五一前夕去了一次贵州,过来对贵州的了解知道那是西部一个贫困省份,古代发生过黔驴技穷、夜郎自大的故事,现代曾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遵义会议、红军三次突破乌江也发生在这里。来到贵阳,看到了不少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如黄果树大瀑布、青岩古镇、龙宫等等,还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现象。
而印象最深、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那国民党建造的人间地狱——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6公里处,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而设立的关押中共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此监狱利用一所地主的园林改造而成,对外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对内称“大学”,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其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就是息烽监狱。军统特务将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作“小学”,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作“中学”,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案情” 重大的革命志士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进一步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若是惨死狱中,则称之为“留学”。 反动派之所以要在息烽建立这个规模庞大的集中营,是因为抗战节节败退,过去在上海、南京、北平、武汉一带所逮捕的人太多,既不能全杀,也不敢全放,因此就有转移集中管理的必要。其所以选择在息烽,一方面因为贵州远在抗战后方,而息烽又位在万山层峦中,比较安全,并容易保密;另一方面则此地距贵阳不远,且在黔渝公路线上,交通方便,易于控制。还有一个原因是,以息烽两字,有平息烽火的意义,预示政权巩固,天下太平之兆。
走进集中营就如走进了人间地狱,映入眼帘的是“抬起头来”四个大字,它是对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实施“攻心”的一个图谋,意为“抬起头来觉悟才有新生”。周匝是带有电网的高大院墙,一排排坚实的牢房,一座座土色的碉堡,黑漆漆的了望塔,若隐若现的射击孔,无不显示出当年这所集中营的森严和恐怖。这里的监牢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配以斋字而命名,如忠斋、仁斋、义斋等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在这美妙的名字下,却是灭绝人寰的残酷。
他们用刑的地方在“猫洞”, 猫洞是一个隐藏在半山腰的溶洞,山民们曾看到老虎藏身其中,因当地称老虎为猫,所以叫猫洞。集中营建立后发现在猫洞里审讯革命者无论怎样施刑,再大声,再撕心裂肺的叫声也传不出去,成为在革命者身上检验他们发明各种刑具优劣的场所,于是这个猫洞得到了大学校长戴笠的重用,他将此处设为使用酷刑的地方,点天灯、老虎凳、辣椒水都不是酷刑,酷刑应属披麻戴孝,泡石岩水吧。听到讲解员讲到“披麻戴孝”的这种刑法时,我的眼前呈现一副血淋淋的场面,刽子手们用辣椒和辛辣物品涂抹在已打得皮开肉绽的革命者身上,再用纱布紧紧缠绕抛置于烈日曝晒,过了多天后,当纱布与肉长在一起时再一层层剥开……一直生活在太平盛世,充分享受自由和阳光的我们无法承受这种压抑。
猫洞在解放时被国民党政府填埋,后被发现并挖开,仅挖至30米左右时,便发现了各类酷刑工具及块块白骨,场面触目惊心,便不忍再深挖。现在,站在猫洞前,也可感受到当时那些残酷的景象。看着红军烈士的名字和年龄,一阵阵心酸,最老的56岁,年轻的仅仅13岁……熟知的小萝卜头就是在出生后不久跟随父母一起被关了进来,被杀害的时候9岁。9年来,没有见过糖,没有吃过糕点,其实说这些也可笑,他就连一顿像样的饭都没有吃过,只是吃一些特务们吃剩下的剩菜剩饭,或者是已经搜掉了的饭。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在这里先后关押了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一家,以及很多抗日爱国人士、共产党员、国民党的左翼积极分子等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
踏着石板路走来,看到一个广场中有组革命人物雕塑令人震撼,有五指微曲、掌心向天,有紧握拳头的,还有匍匐于地,身上筋脉根根突起,望着前方,充满对信仰的坚定,对自由的渴望和企盼。顺着通行大门的道路前行,看到左侧一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周围林木葱葱。湖中竖一石碑,上面刻着:“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这是当年特务头子戴笠的手迹,它提醒着我们这枝蔓下的罪恶,让我们不仅仅增加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也增强了对先烈们的无限崇敬,更增加了我们对当今个人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
作者简介:
梅会林,六十年代出生,现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卫生健康局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前已申报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瞭望》《人民论坛》《中国干部教育》、浙江《时代先锋》、天津《党课》、河北《大众文艺》《党史博采》《共产党员》《探索与求是》《干部党员人才》《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教育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法制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各级几十家报刊。2014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故事《连氏五进士》。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