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冬季
文/肖志喜
我喜欢冬季,是因为奶奶。
乡村里的冬刺骨的寒冷。干燥的气候,让冬的肆虐更加的猖獗。风刮过来,干裂的脸隐隐作疼。漫山的冰雪将温度降到了零点。脚冻得发了抖,连非得外出的人们都被逼得躲进了棉被里,雪地里奔跑的兔子都不见了踪影。
这样的冬于我来说却是无边的幸福,是因为奶奶,是因为奶奶亲手制作的暖火炉。
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个家的炭火炉,因为它只暖着我的脚和我的手,却暖不着我的身子骨。而奶奶家的就弥补了这个令我遗憾的缺陷。身子骨被暖得让我有着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于是乎常常带着年幼的妹妹跑出自个家的门,总往隔壁家的奶奶家跑。
奶奶家的暖火炉不仅精致,而且还特别的暖人。
它是长方体的,尤为的坚固。高0.5米,宽1米多,长0.8米多。干杉木板质地,盖是方形的,可以上下活动,热了就旋转向上;冷了就旋转向下。盖上的三百来个圆洞,透着温人的暖气,这是奶奶的智慧,连小学都不曾读过的奶奶却聪明得连老师们都为之叹服。最令人为之称道的是盖下那个巨大的瓷器瓶,既有利于装下燃着的干柴火,又有利于它的保温。冬季里的这种装置简直就是绝妙。
严寒袭来的时候,奶奶就会在瓷器瓶里装满火旺旺的干柴碳,并把暖火炉移靠在与大棉被床接壤的地方,因为这样既可以坐着烘烤身子骨,又可以躺着烘烤身子骨,居然还可以站着将自己冷冰冰的双手插进暖火炉里烘烤着。如果坐累了,坐困了,就可以躺下睡上美美的一觉,这种舒服的感觉是我平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它比起烧煤炭烤火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如此的暖火炉得益于奶奶的智慧和她爱子孙们的心。
有时,我和丽华妹,还有叔叔家的宝玉妹,金华弟,在外面的风雪里冻得牙齿打颤的时候,就会一窝蜂的拥进奶奶家。快脱了鞋子,袜子也就不必脱了,一股溜儿爬到了火炉中间的坑上。我通常坐在中间,右边是丽华妹妹,左边自然是宝玉妹妹,金华弟就坐在对面的炕沿边上。四双脚伸在温暖的炕盖上,扯上一条厚厚的棉被,盖在发紫的脚上,生怕这暖气跑到炕外面去。虽然被烤着的脚散发着难闻的臭气,但脚暖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冬季,暖火炉让我们舒服得连下炕的勇气都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冬季,暖火炉让我们舒服得连中饭都给忘却了,非得让奶奶端着送到了炕沿边上来。
有时,舒服得打起了呼噜,美美地睡上一个下午,直到屁股被拍得啪啪的响才醒过来。
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奶奶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加入我们暖脚的队伍,这可是我们无边的福气。这时,我们会主动让出一大块地方来,让奶奶坐到了正中间。因为奶奶的脚不仅把温暖传递给了我们,还会给我们带来令人神往的童话故事。尤其是严寒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不知道给我们多少的精神力量,这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勇敢,坚强,让我们一路上走得那么的理直气壮。
因为奶奶,我才真的喜欢冬季。
中国的米豆腐,一年四季都可以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但偏僻乡野里的冬季,吃上米豆腐,那可真是无边的福分。而我恰恰在童年时代的每个冬季里,都满满的享受着这无上的福气。严冬里的寒从来都是冷漠得让人生怕,一阵严寒的风绝对让你的脸痛得过半死,让你的手不由自主地搓揉起来,赶着你的脚快速地跺着青木板砖,牙齿也跟着打起了嗝嗝嗝。
多么地渴望能有一丝热赶走这魔鬼似地严寒。但只要想起奶奶亲手下厨用干柴煮成的米豆腐,我就特来劲儿,什么严呀,什么寒呀,什么冷呀,还有妈妈的甜饼味儿呀,醋酸坛的腌渍菜味儿呀,都统统得跑得没了个踪影儿。
奶奶的米豆腐,真可谓天生的绝。听爷爷说,奶奶12岁就嫁到了爷爷家,是个童养媳,什么活都是自己干,从小就锻炼出了一手好厨艺,尤其是煮米豆腐。一说起米豆腐,村头村尾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一连串的美赞之词脱口而出。冬季里的米豆腐香喷喷的,热气腾腾,很是柔脆。咸淡合口,带点辣味,拌着蒜儿,还有姜儿,里面夹杂着一小撮葱儿。狠狠地盛一碗奶奶亲自煮成的米豆腐,饱饱的吃上一顿,这味儿让你得回味上好几天呢。奶奶煮米豆腐,从来都是极其的小心谨慎,在还没有盛给儿孙们吃的时候,她一定要舀出一丁点儿,尝尝味道是否合适,咸了吗,还是清淡了。一定是最可口的时候,才满满的舀出一大碗来,放到桌上。望着香气四溢的、冬季里的米豆腐让我的读者都想流出了口水。说起吃米豆腐,通常是连锅底都不放过,把那一丝丝的汤舀得干干净净,居然美得让自己的嘴把碗底舔得是一丝也不剩。奶奶望着儿孙们吃得很香,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冬季里,奶奶的米豆腐饱了我们的肚皮,满了我们的味,还赶走我们身上的寒冬。热腾腾的气把寒冷赶到了西天外国,逃之夭夭,或许藏匿到了东海的角落里去了,不敢见人了。
奶奶的米豆腐让我们享受到了一顿顿的口福,连村里的人一到了冬季都要到奶奶家吃上一大碗。
奶奶的米豆腐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吃过了。每每回家,都会在奶奶的墓地上供奉一碗自己煮成的米豆腐,我想九泉之下的奶奶一定会在微笑。
今年的冬季已经走进了我的生活,这东方的世界不见雪飞的美景,这东方的世界还让人绾着衣袖子。静静的在东方的冬里,在上图里捧着一本书,操着一支不朽的笔涂涂写写,但味儿总觉得比不上家乡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
一直都在渴望历史的冬季能否再一次重来,那样冬季的味道才永远都值得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肖志喜,湖南衡南宝盖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执教职于上海长宁科技学院,优秀语文教师,诗人,逍遥诗社创始人兼社长。2016年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出版个人著作五部《浓墨重彩》《清荷》等。自幼喜欢文学和音乐,尤其痴迷散文创作。“一日一散,清晨最美好的精神食量”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界的名言。自创格言“在正确的方向里前进,即使今日没有拥有灿烂的鲜花,坚信明日定会登上高塔的顶点”。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