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拿什么来报答,我的父母
文/马建安
1971年6月13日,母亲在长沙老家用一根裤腰带,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34岁。关于母亲厌世的原因,亲友们至今仍说法不一,有说因贫,有说因病。我之前也兼而有之地这么认为,直到8年前......
实事求是地说,贫、病一直压得母亲喘不过气。虽说,胆道蛔虫即使在当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都算不上疑难杂症,但心疼钱的母亲宁愿强忍病痛的折磨也没答应父亲去医院的恳求。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母亲当时无奈的坚持,只是不愿让本已入不敷出的家庭再雪上加霜。1970年初,随着小妹的呱呱坠地,家里的日子便开始捉襟见肘了。因四个嗷嗷待哺幼儿的牵绊,母亲已分身无术地不可能去生产队挣工分,一家六口全靠在湖北黄石工作的父亲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在没食用油的时候,母亲发明了“红锅菜”,操作起来倒简单,只需将洗净的蔬菜倒人烧红的铁锅,直接省掉了放油的步骤。不过,真正遇到断炊,母亲就没法淡定了。那个时期,每月父亲寄钱的前几天,母亲都会被迫奔走在借债的路上,而收到汇款后,又会在第一时间还上,循环往复。有一次,母亲往返差不多三小时,却只从供销社提回四斤米。
显然,我家那时已陷入到了家徒四壁的困境,但再怎么也没到四面楚歌的绝境,母亲完全没有理由狠下心来自寻短见。真相终在8年前的那个春节揭晓时,我整个人都崩溃了。那天,我按惯例去给庚婶拜年,她老人家自知来日不多,便愧疚地说出了一直深藏心底的秘密。庚婶的男人同我父亲,是当时村里仅有的两个让近邻眼馋吃“皇粮”的人,四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她无意中说起了丈夫同事的妻子病故后,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都跟着进城吃了供应。语气中,竟冷酷地有些因祸得福的意思。当时,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三天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母亲决绝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应该说,母亲对即将来临的这一刻显得很坦然,前一天,她平静地将三个妹妹送到了十里开外的姨妈家。当天早晨,没上过学的母亲将才8岁的我叫到面前,反复交代了自己欠别人的钱和粮,都仔细到分、两了。之后,母亲叮嘱我去把这些告诉距家五里的外公。
天各一方的父母聚少离多,朝夕相伴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一年。但在对待儿女成长问题上,却心有灵犀地达成了高度的契合,仿佛冥冥之中,就实现了平稳过渡地完成了顺利交接。当母亲用宝贵的生命如愿地为我们铺平了进城的道路后,父亲便呕心沥血地开始用无声的行动来告慰上苍的至亲。
时间在进入1972年时,冬日严寒早早地降临到了湖北黄石,连续几天未停的飘雪已让地上的积雪深达尺许。当时,三个妹妹都在距家四里以外的幼儿园上全托,星期一是她们报到的时间。那天清晨,父亲帮她们分别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根宽布条将二妹固定在背上,右手抱起小妹,左手牵着大妹,在凛冽的寒风中冒雪踏进了过膝的积雪。很快,在他们的身后,便留下了一大一小两行深深的脚印。不久,大妹二妹相继患病住院,父亲又不得不每天在工厂、家和医院往返奔波。期间的艰辛,怎一个“难”字了得。
直到1999年7月22日因肺癌驾鹤西去,父亲都没再重新组织家庭。其实,父亲曾有过续弦的机会,前两次他都以“孩子尚小”的现实毅然拒绝。但最后一次,在已非常接近圆满时,还是遗憾地被父亲放弃了。那是1995年10月间的一天,长沙老家的堂妹在信中神秘地催促我回去一趟。在与父亲独处时,他老人家欲言又止地透露了自己“找伴”的想法。这时,我们兄妹都成家,父亲已无后顾之忧,确实该为自己下半辈子考虑了。这位“准”继母我见过,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唯一要求就是让父亲“倒插门”,同她一起守护老家的老屋。自1950年就老家漂泊的父亲,早已到了叶落归根的年纪,倘能在悦耳的乡音中品味可口的饭菜岂不美哉,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我满心欢喜前脚刚到家,父亲后脚也回来了,肩扛手提地俨然一大撤退的节奏。我很惊讶也很失落,禁不住问道:“爸,你怎么回了?”
“太欠弘璐了。”父亲笑着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抱起女儿。这话不假,父亲一直很喜欢这个乖巧的独孙女。只是,我压根没想到,这并不是父亲放弃自己幸福的根本理由,而真正的原因,却是在他老人家魂归故里后才知道。
在父亲的葬礼上,来的那位不速之客便是差一点成为我继母的覃姨,她同我们兄妹一样痛彻心扉,哭诉道:“琪爹(父亲尊称)当年是担心自己百年后,你这个读书人还得按当地风俗为他披麻戴孝、见人磕头。”
父亲竟以这样残酷的方式让自己终老一辈子,我还能说什么?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的“涌泉”之恩,我却难以“滴水”相报,心怀愧疚的我唯有这伴着泪水写就的短文来寄托哀思。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