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太太的土砖屋
文/王桂松
这些天,老太太在和她的大女儿斗气。老小老小,越老越小。八十六岁的老太太,脾气倔起来比外甥女还任性。老太太白净的脸上布满细细的皱纹,稀疏的银发挽成发髻。透过金丝边老花镜片,可见她那双不大明澈的慈善的眼睛。
老太太早就起床了,仍然不开房门,坐在床边生闷气。老太太一大早就发话,户主是我的,不准你签字。声音细小,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气却果断。老太太对着房门外的大女秦老师嚷道,我要吃昨早上那样的墨鱼饺粑。老人两片平瘪的嘴唇总是在一瘪一瘪地动着,好像吃着软糯喷香的墨鱼饺粑。
老太太住的这一排平房,是一九五八年建矿那年砌的,已历经风雨六十年。在平房聚集的黄沙坪街道工人一村,这种通风采光不好、外墙灰浆脱落的土砖房,只有十几排了。其它上百排平房也是年数较久的红砖青瓦旧房。
老太太曾经是黄沙坪矿人人羡慕而尊敬的幸福女人。她老公是南下干部,是坪矿第一任基建科科长。更传为佳话的是,她家培养出了大学毕业的四朵金花。实际上人们佩服她家,主要是他两口子吃苦耐劳、廉洁奉公的老干部传统。
老太太前后有几次机会搬走,她几次都放弃了照顾。疼爱她的粗枝大叶的老公都听她的。十几年前,南下干部老公离她而去,老太太便把这不宽敞的土砖屋当成归属,仍然不肯挪窝。
早几年,四朵金花轮番来劝说。大金花说自己嫁了桂阳人,外甥也在桂阳县城工作,要妈妈随她去锦绣银湾住新房。二金花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请妈妈来杭州养老吧。三金花说爸妈都是烟台人,这里的亲戚盼望妈妈回老家,女儿的三层楼别墅等妈妈来住。四金花说爸妈从小最疼我,还是来繁华热闹的深圳住吧。老太太一概不同意。老太太前几年都去过女儿家,女儿女婿们连哄带骗,只能在女儿家住上十天半月,心急火燎地又回到坪矿的土砖屋来。
老太太说土砖屋冬暖夏凉,进出方便,邻居亲热,不想搬走。人们有时也好奇,这老旧的土砖屋,不当南风,春天回潮,家什衣被要经常晾晒,有什么好?难道这土砖屋有老太太搬不走的金子宝贝?
老太太和大女秦老师都是桂阳八中退休教师。秦老师听见老太太又在发脾气,忍住发火,站在房门外大声地耐心劝说。
冇得墨鱼饺粑了,那是棚改办小钟妹子从桂阳带来的。秦老师说的是坪矿长沙话。妈妈吔,你年纪咯大了,再不要一个人住哒,要跟崽女走。现在政策咯样好,拆迁补偿款合情合理,好划得来咧。
听到房内没有动静,知道老太太在无声抗议。秦老师只好走出屋去。
一出门,便看见棚改办片区组长小钟坐在隔壁辣利婆门口,用指甲帮她剥南瓜藤。辣利婆哇啦哇啦在说补偿款的事,坚持说她家后搭建的小房子价格太低,拖着不肯签字。辣利婆还朝老太太家努了努嘴巴,干部家庭都不肯签字,我更不会签。
小钟看见秦老师,站起身来,凑着好机会,对她两人又开始了乐此不疲的劝解。这一排平房就剩你们两家没有签字了,我是组长,请支持我的工作。一家不签字,不能统计汇总,不能上报公示,一村几百户棚改进程就要停下来。
辣利婆不置可否,低着头只顾剥南瓜藤。秦老师很心疼这个小钟妹子,打交道一年多了。小钟风里来雨里去,苦口婆心,实际利益都是撤迁户得。秦老师马上表态,让你操心了,我再想办法做母亲的思想工作。
小钟说,我们棚改指挥部要到衡山那边去观摩学习,辛苦你们尽快做好工作。另外,你们要买什么土特产,我给你们带来。说完,小钟把一袋温热的墨鱼饺粑递给秦老师,说老太太喜欢吃这种口味的饺粑,以后有空就带过来。秦老师连声道谢,执意把饺粑钱给了小钟。
过了几天,小钟来到老太太的土砖屋。敲开门,只见母女俩在伤心哭泣。老太太那张苍老的脸上,挂满了泪珠。秦老师则伤心哭诉,数落老太太不肯签字的油盐不进的态度。
我明天就搬到桂阳去,照顾你几十年哒,要她三姊妹来服伺你。明明告诉你,我们四姊妹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你搬出土砖屋,跟我们几个女儿住大房子享福去。爸爸原来就跟我们姊妹说过,他当基建科长二十多年,没有让你住过一次新房。哪晓得你咯样一根筋,不转弯,气死我哒!
小钟见状连忙劝解,赶快拿出一根精致的咖啡色老年人实木拐杖,说这是从南岳买回来的,鸡翅木,是防滑带避震系统的老人手杖。秦老师接过来,双手送到老太太面前去。秦老师继而口气一转,立即夸奖起老太太。
我妈妈是当老师出身,从来都很讲究的。现在年纪大了,还蛮有气质咧。配上这根上档次的手杖,走出去,那又体面又有风度。秦老师和小钟一唱一和,想方设法让老太太高兴。
老太太脸色开始缓和,但还是一副没有解开心结的表情。老太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头一次很客气地示意小钟坐下来。秦老师知道母亲又要开始讲故事,去端了两杯茶过来。
老太太原来是随军家属,学历也不高,一直在学校后勤和图书馆工作。可是耄耋之年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条理分明,尽管声音不大,语速缓慢,却口齿清楚,讲得生动感人。
一九五八年的夏天,我带着几个月的大女,跟着她爸千里迢迢从部队来到了黄沙坪。刚刚组织人马建矿,万事开头难呐,房子都没有住。建房任务就交给了基建科长,她爸新官上任,工作卖力,常常累得睡不好觉。那时资金不够,材料难买,怎么办?土法上马,自己动手砌土砖屋。
那时土砖不是机器生产,最开始是手工做,全靠牲畜和人的脚力。她爸带领人从刘四旺、周台、大冲头等生产队,借来耕牛,请来师傅,人和牲畜一起上阵。做土砖有个模具,模具长方形,尺把长,七八寸宽,五六寸深,做出的土砖好大一块。从山上挖来上好的黄泥,倒成大堆小堆,浇上适当水,人站在里头踩,反复踩,踩结实,踩到脚都扯不出来为止。她爸带头踩,有时我背着女儿也上黄泥堆去踩。踩得人脚打歪,眼发黑,头转晕……那年代啊,干劲冲天,五天砌一排土砖屋,泥竹铺盖房顶,都是就地取材。只一两个月,一村这里呀,一排排土砖屋就冒出一大片,好多全国各地新来的科技人员都住在一村。因为连续作战,没日没夜地到全矿去砌土砖屋,她爸生了一场大病,累得吐了血……
老太太越讲越伤感,满脸泪水,喘着气说不下去了。小钟屏声静气,听得眼含泪花。秦老师其实听过好多遍了,这时也眼泪汪汪。
秦老师突然作出一个决定,在这里购置一套土砖屋拆迁后建设的新房,满足母亲的意愿,不离开黄沙坪。租用过渡临时住房也在黄沙坪租,哪里都不去。四个女儿,轮流陪伴。秦老师马上联系三个妹妹,都一致欢呼同意。老二从杭州发来一个视频,跟母亲撒撒娇,表态第一个来陪伴妈妈,因为过两个月她就退休了。
老太太现出了高兴的样子,很满意这个安排。小钟飞快拿出一叠表格展开,老太太手有些颤抖地签上了清秀的名字。
已经半上午了,太阳照进了土砖屋,照在了土砖屋内陈旧的家具上面。
老太太拄着那根精致的咖啡色拐棍,领着秦老师和小钟,走出屋外,来到一个路口停下来。老太太久久地遥望着一村后山,试图看清对面矿车铁轨上高高的石头岭。尽管阳光普照,老太太只能看到亮亮的模糊山影。
秦老师瞬间有些激动。她告诉小钟,她爸的那堆坟茔,就立在那满眼是竹丛和青石的山间。
一会儿,老太太面露娇羞神情,呢喃自语:老头子,你说过,要我永远陪着你。
作者简介:
王桂松,男,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郴州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高级函授班毕业学员、桂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在《湖南作家》《作家天地》、《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日报》、《郴州日报》、《郴州文学》、《桂阳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