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秌火粪
文/特耳
时代在前进,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有好多东西都已逐渐的淡去,退出了历史舞台。看世事变迁,人来人往,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望着对面山上飘起的袅袅青烟,我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妈妈烧火粪的事儿了,于是我有了一股要写烧火粪的冲动。
烧火粪,我们当地又俗称秌火粪。像我们这一代长在农村的人一定是知道这事儿的,估计城里人就不知道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就是在听故事了。这事儿就是一项农事活儿。那个时代化肥只有尿素,因为贵,用不起,好像很多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我约略还记得一个调侃的段子,它说的就是这事儿。
当时因为贫穷,就连吃饭和穿衣都很难维持。有个别家境稍微好点的家庭,能够买得起并使用化肥(就是尿素),这样的家庭大多都是有点手艺的人。因为那时尿素口袋外面还套着一个白布口袋,而且质地还不错,于是这口袋被进行了再利用,用土法染色之后缝成了裤子。缝成的裤子穿着还很舒服。经过漂洗颜色褪去了,只是口袋上“日本”和“尿素”四个字没办法去掉。结果就成了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现在想来还是觉得既好笑,又有点心酸。
田间使用的肥料除了农家肥之外,最多使用的就是烧的火粪了。这东西不需要花钱,是非常好的肥料,所以被广泛地使用。说起秌火粪来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特别是下放到户的时候。那时候经济和科学技术跟不上种田对肥料的需求,普遍都是秌火粪。秌火粪多多少少也算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农活儿。
秌火粪,应该是来源于先辈们刀耕火种留下来的文明吧。有些地方也只能使用这种方法,庄稼好像才会年年有很好的长势。特别是对蔬菜类来说更为重要。这项活儿,比较繁琐,也耗劳力,不能全面开花,不可能大面积年年使用。通常是两到三年使用一次,因为山上的荆棘、灌木生长也需要时间。如果每年都不断地去砍,最后很可能就只有岩石了,那样后人将无法延续这种文明了。
秌火粪的时节大多在秋冬季节。田间的一年一次收获之后,为了给土地增肥,让土地变得疏松,于是大家都开始秌火粪。这种方法就是将土壤翻开,把土覆盖在荆棘上面成圆锥形,也可以把晾干的家畜的粪便一并放在荆棘上,然后焚烧荆棘,用燃烧的烟熏烤土块,以达到使土壤松软、杀灭土壤中的害虫,调节土壤酸碱性等的功效(具体还有什么别的好处,没有深入专业研究,也就无从知晓了)。现在人们大多都在宣称自己的农作物产品是绿色、无公害产品。我想没有比使用火粪生产的产品更绿色的了吧。
秌火粪得有几个步骤才能完成。首先将山上不适宜在家里用做柴火的荆棘砍伐来,这活儿又称砍渣滓。至于为什么叫渣滓,估计是因为烧火粪所用的荆棘、灌木做柴火都不可以,所以被称之为渣滓了。
砍渣滓也是有讲究的。渣滓大多都是有刺类植物。尤以岩上的荆棘、灌木为最好。这类植物性硬,燃烧时间长,非常适宜秌火粪。砍渣滓的人,人人手里有一把刀,一柄小木叉。通常是右手拿刀,左手握叉,避免被植物上的刺所伤。用木叉把荆棘归拢一处后,用力叉住,然后用刀从根部砍断。再用木叉和刀拾掇成小捆,更确切地说是小堆,晾晒一段时间,然后将之背到田间地头。
渣滓通常是女人砍,男人背。砍下来的渣滓,放在山上晒几个太阳,然后成捆收集,用叉背背到田间地头(叉背是用木头做成的,形状就像是两个同样形状的木叉并列连在一起的,木叉间的角度,通常是大于七十度,小于九十度,可以搁置背负东西的劳动工具)。人们常常在叉背的后面横档上系上一根棕绳或者麻绳。在小堆渣滓之间的空地上,找个合适的位置,把叉背放下。将绳子顺向铺成一条直线,用刀和木叉把渣滓放在绳子上收成一大堆,以可以背走,不会左右翻倒下来为宜。将绳头从渣滓上面拉到叉背上方,背渣滓的人用手揪住绳头,路程远的可以将绳头系在叉背头的横档上,这样手臂在背的过程中,不会因长时间握绳而酸痛。离地头近处的渣滓,有的不用背,只需要用扬叉(扬叉也是一种劳动工具。那是从山上寻找一根带有分叉的小树木,最好的是乔木。因为弹性好,又还有很好的硬度和韧性,剔除杂枝,仅留下一个叉子。叉子的开口大小以省力为宜,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五度的夹角。手柄处稍微长一点。把两枝头削尖,两枝也需要一枝长一枝略短为好,便于插进渣滓里面操作使用)叉住,可以直接在田间地头搭火粪渣滓堆。
搭火粪堆,我们当地也称为搭渣滓,这项活儿也是“技术活儿”。渣滓被背到田间后,倒在相应位置,错落有致地摆放。一块地往往要秌上四、五堆火粪不等。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均匀来倒放这些渣滓,避免使用火粪的时候,来回跑路,还影响农活操作,踩踏土壤,造成土地坚硬。这也算是统筹安排范畴了。当然,有经验的好手,通常都是用眼估量来完成的。他们的肩上太多承受着这堆火粪的分量,需要放多少,放到什么位置,他们早就烂熟于心。
搭火粪堆同样也是需要有智慧的,所有的荆棘往一起搭建的时候,必须一层一层堆积,每一层之间都需要成十字交叉式放置,这样搭成方形或者圆形。当然也没有一定之规,因地势、面积大小以及需要多少来确定,上面能堆放田土就可以了。为了增加劳动的乐趣,人们通常把搭渣滓也当做艺术来完成,享受劳动的乐趣。往往看是否整齐,上面倒上土后,还能不能成形。当然更重要的是牢固,不会垮塌,而且还要利于火燃烧进去,烧成灰烬。搭火粪渣滓堆,通常是用扬叉一层一层搭牢实,特别是中间必须要结实,而且还要有镂空,便于渣滓燃烧彻底。搭到一定高度,还要站上去用脚以及人体重力上去踩压踏实,把那些向上的枝条踏平,便于往上面倒土。一个火粪渣滓堆通常有半人高或不等。中间硬实,四周稍微弱虚一些。上面堆放土以后,四周能漏气,不会大量漏火就可以了。
如今再回想起这搭渣滓情景,我眼前就总会浮现父亲挥叉捶打渣子的身影。还有他站在上面踩压渣滓,渣滓上下抖动的情形,历历在目。既像是打夯,更像是在跳舞。不!比任何舞蹈都好看,因为那更有力量,感觉心里特踏实,特舒畅。父亲欣赏他的作品的神情也感染了我,所以我从来都不曾将之忘却。
最辛苦、最耗体力就是上火粪土了。因为一切都需要人工去做。
先说这火粪土吧。说起秌火粪土的来源,里面也体现了劳动者的智慧。我后来能懂得这些,还真得要感谢母亲手把手教我做这活儿。那时我还小,只是依照母亲的吩咐认真去做该做的事儿。
这秌火粪的土,也是有讲究的。农民在秌火粪的时候,也充满了劳动智慧。也许有人会和我当时的想法一样,不就是泥土吗?田间不是有的是吗?把火粪堆周边的土,用上就是了啊,哪里需要啥智慧哦。妈妈并不随便用田间的土秌火粪,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那样去做过。秌火粪的土,平田,母亲每次用的都是田边地头的土。坡田,母亲用的是坡田坎边上的土,大约沿边有一只撮箕那么宽,一尺来高的土壤。我妈妈就这样,把这些地方的土一锄一筐地端上火粪堆。坎边劳作会有危险,妈妈从来不要我去做。我就负责协助妈妈把土端上火粪堆,或者用筐背上去。这种土地的使用方法,可以看出,土地在妈妈心中是多么的珍贵。记得有一次,我手指甲里塞满了泥土,感觉不大舒服,我就用手又扣又搓,被父亲看见了,他把我一顿好训,“看你那秀气样儿,你就那么怕土,没有土你吃什么?”当时还觉得好委屈,后来只是多了许多的感慨:这土地就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存之本啊。父亲训斥我的这句话,我记得最清晰,它已经融在我的灵魂中了。
秌火粪,上土需要根据火粪渣滓堆的大小来确定,先从中间堆起,逐渐向四周扩散,最后成圆锥形。土的分量,以人站在上面抖动,感觉不到颤动为宜。
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收拾粪堆了。给火粪堆点火,平田里,可以从四周点火,哪里可以点在哪里点。坡田,从下坡方向点火。每次点火时,父亲或者母亲都让我去做。我心里特别欢欣鼓舞,一阵风似地去拿来早已准备好的火柴和引火之物。兴冲冲地用引火之物将火粪堆点燃,看着卷起的火舌,望着飘向远方的青烟,闻着那股秌火粪特有的味道,心里就有说不出的舒畅,也有一股子莫名的兴奋。有时候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里面其实点燃的是希望,燃烧的是汗水。它烧透了岁月,烧尽了苦难。谱成了一曲田园之歌,一段被不停咏唱的劳动之歌,也就是一首生命之歌。
一般秌火粪需要几个劳动日完成。一场火粪工序下来,从砍渣滓到可以使用,不求急的话,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不等。火粪点火后,一般过一个夜晚,第二天就需要去收粪了。收粪就是去把火粪外围燃烧后周边滚落下来的土拾掇起来,重新堆上火粪堆,一边检查哪里有漏火或者漏烟严重的地方,一边就把它堵上。直到把周边的落土全部收拾干净为止。那个时候妈妈天不亮就出去收拾火粪堆了,回家时通常都是日上三竿了,也恰好是开始做早饭的时间。
大约一个星期后,妈妈会把这堆火粪翻耖均匀,再挑上几担大粪撒在上面,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妈妈常跟我说,哪怕就是一堆火粪,也要把它堆好看才是。渣滓烧完之后,收粪的时候,要收拾得干净利落,要经得起路人评说。前面吃了那么多苦,如果最后这火粪堆没有收拾好,那就太不划算了,对不起前面的那么些辛苦。
妈妈收拾火粪堆,就像是在为一幅字画作品签名和盖章。当时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那么精细。现在我才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出美,美是一种劳动获得,取悦自己,也要悦纳他人。这也使得我后来逐渐在生活中体会到:美的东西其实就在劳动中,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当看到那一堆堆火粪堆,我就会想到窝窝头,想到宝塔糖,想到钻石,也会想到爷爷、奶奶坟头的土堆。现在更是会想到父亲和母亲坟头的那土堆,不知道两位老人家现在满不满意他们头上尖尖的土堆。我真的应该抽时间回去给他们拾掇一下了,拾掇一下他们心目中的圆锥体,也是去拾掇令我今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