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核是个有故事的镇,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走出了榄核特色的道路来。
认识榄核镇是念高中时,班上有同学来自榄核镇,一开始我听到这名字,以为同学的粤语讲不正,略带家乡口音,逗得我们都笑起来了,以为是吃的榄的核,其镇形似榄的核而命的名。其实相传榄核圩形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渔民到此采蚝,把废土弃于滩涂上,经涨退潮水的冲积,在滩涂上分布出一堆堆榄核形,故名为榄核镇。坐公交车回家时,同学在沙湾桥脚下了车,下车前她告诉我,沿着番中公路一路走,到前面就会有个右转岔路口,往右走经过潭州镇就到榄核镇了。经她这样一说,儿时的记忆浮现,依稀记得儿时我随父母来过榄核镇收蕉,其实我还小的时候就到过榄核镇,只记得这地儿遍地都是蕉地和甘蔗地,爸妈跟别人去砍蕉时,我就呆在船上,看着岸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卖蕉卖甘蔗的吆喝着,我对蕉没什么兴趣,但榄核收来的蕉又肥又大,品质不错,每次都能转到收蕉站卖个好价钱。我都爱吃甘蔗,这里的甘蔗大条而脆甜,口感很好,我小小年纪就能一个人干掉一条,爸妈都笑话我能吃,我一边啃着甘蔗一边笑了。
后来念大学,来到大学城的学校,隔壁就是星海音乐学院,才知道冼星海的故乡就是在番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所以有了星海音乐学院。有一次我和同学到星海音乐学院的饭堂就餐,饭后在校园溜达一圈,看到宣传板介绍得知冼星海的故乡原来是在榄核镇。榄核镇设立了冼星海纪念馆,馆内展示了许多冼星海求学和婚后的音乐创作历程,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乱频仍之下,以音乐创作来激发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鲁迅用笔来做武器,而他的好友冼星海则以音乐创作来做武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仍是音乐会必演奏的名曲,可见他创作的作品经久不衰、魅力不减。
大学时候,没课的时候我除了和好友逛街,也常和好友泡图书馆,那时候她爱看《三毛流浪记》,我则迷上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沉香屑》系列。我爱通过看地道的张爱玲笔下的老上海社会人物,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文章里的人物形象鲜明,我更爱看人物的衣着打扮,当时的上海开放程度是国内较前的,人们的衣着打扮或多或少透着洋气。张爱玲一生钟爱穿旗袍,打扮精致,书生意气风发。大学毕业后,我就没有再读张爱玲的文集了,因为那个爱读三毛的同学不与我一起泡图书馆了,我在南沙,她在江门,都是当妈的人了。但当我来到香云纱非遗物质文化馆,却惊喜遇到了她。原来,除了旗袍,张爱玲也钟情于穿香云纱,配上梳着洋气的短发,一双精致的柳叶眉,深邃的眼神,一对珐琅圆珠耳环,整个人知性气质满满,散发着一种女作家特有的美。张爱玲曾说过:“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衣服。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也写到:“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因为热,把那灵蛇似的辫子盘在头顶上,露出以另外一段肉唧唧的粉颈。” 寥寥数句,便写出了香云纱的轻盈透气和所写女子慧质如兰的气质。她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也有这么一段对香云纱恰到好处的描写:“七巧穿着百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揉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她抬起手来揾了一揾脸,脸上烫,身子却冷得打颤。”张爱玲将香云纱服饰的斑斓色彩映射到主人翁七巧的脸蛋上,对香云纱看似不经意的白描,却细腻传神地将香云纱的文雅香艳展现得生动活泼。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衣料名品,香云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赫赫有名的衣服中软黄金的美誉。有关香云纱的记载最早可溯源至唐代。北宋的沈括、明代的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从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我们在榄核镇的香云纱非遗文化馆,看到了香云纱的前世今生,馆内陈设着香云纱的历代珍品和制成品,看上去质地柔软光滑,穿上去的人非富则贵,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到了生产制作坊,我们看到了薯莨的真面目,个头肥大,只能野生,不可食用,但却是印染布料的上等染色材料,只见偌大的锅里翻滚着削了皮的薯莨,反复熬煮,一锅燃料就做成了。纺织车拉好线的素布料先用薯莨水浸染,上色均匀后,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各种矿物质的淤泥涂抹其中一面,发生了天然的化学反应,这一面的颜色变深,另一面保留着薯莨水的颜色,两面有着不同的颜色,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成为最精美的衣料组合。民国时期曾是风靡一时的衣中珍品,后来日渐式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再加上价格更低廉的人造丝问世,逐渐地,广东丝绸业受到打击,香云纱进入低谷阶段。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广东深圳拉开序幕,香云纱的产供销再度流行起来。到了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非遗后,香云纱的市场曾有过短暂光辉的升温,但是由于新机器的生产成品粗犷,香云纱的质量变得参差不齐,香云纱再次跌回低谷。榄核镇致力于振兴香云纱非遗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护着香云纱这个非遗物质文化。只见工人在烈日暴晒与高温肆虐下,仍在晾晒香云纱的草地上来来回回检查着,以防风把还没成品的云纱吹起褶皱,着色不均匀,待到云纱晒干水分,便用干身的长竹条压着,再晾晒。香云纱的制作全程几乎都是人工制作,每一块云纱布料上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匠心,与本土珠江口特有的富含铁离子的淤泥,和大自然馈赠的薯莨,和人们巧心匠造的手艺,方造就了这弥足珍贵的衣料,无怪是衣料中的臻品。
榄核镇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引进现代科技,以利泰农业发展公司作为龙头,采用温室种植和地溉技术,种植如日本网纹瓜等进口果蔬,实现进口果蔬本土种植,减低进口成本,使更多的进口果蔬能够融入本土的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能够走进本土的人间烟火。在利泰农业种植基地,吸引我们的除了这些进口果蔬,还有温室外的花园。刚进种植基地,在路口右转处有一棵落尽树叶的老树,与将下的夕阳、漫天的晚霞勾画出一幅静谧的黄昏老树图,要是再有昏鸦,那就更有意境了。但这足以吸引我们的目光,不少人驻足拍照。老树下盛开着很多花,也成为了爱花之人争相拍照的打卡点。老树正远对着一台绿皮老火车,老火车也成了大家追捧的拍照热点之地。我倒喜欢长在路边的洛桑花和不知名的粉红色小花,互相映衬,层次分明,拍出来的照片也很好看。
榄核镇有名的还有农庄。从顺德回来榄核的路上,遍布着主打各种各样主打菜的农庄,我们一家人去沙滩游玩回来,去到榄核时,已是傍晚时分,到了饭点,于是找了家大众点评人气好的一家农庄下了车,吃了顿饱撑满足的晚饭。榄核镇的农庄很少给客人喝冰饮料,他们注重养生,饭前会给客人呈上一壶刚泡好的花茶,里面用料丰富,待客十分周到,菜量也很足,味道很不错,很好地满足了一路奔波劳碌的我们舌尖上的需求。
一位在榄核镇土生土长的同事告诉我,她对榄核镇最大的评价就是:街道整洁干净了许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风气变得文明,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归入南沙区后,榄核镇的发展受到了区政府的大力重视与扶持,人们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榄核镇在历史底蕴的积淀下,结合现代化技术,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云纱星韵,榄核镇延续着前世今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