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有福不享的老年人
作者/江南布衣
主播/宏麒麟
季冬的江城,连夜的雨不知疲倦地下到了清晨。我习惯性地早早起床,6点45分坐上717公交车,目的地是距离23公里外的农创村。
在717公交车上,听几位六十岁左右的乘客在议论:我们村上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太,两个儿子开彩钢板厂,女儿在苏州,家庭条件很好,她人矮小、背有点驼,子女都劝她不要出来干活了,她怎么也不肯。最近三个子女一起劝说她,不许再出来干活了,老人家为了安慰子女,在家休息了三天,实在熬不住,又偷偷地出来干活了。
致敬 有福不享的老年人
下午四点多,我乘车回家,经过梅石路、笠泽路时,看到这些老人仍在蒙蒙细雨中劳动,特意提前两站下车,用手机拍下了她们雨中劳作的身影。
这样的情景,对于我来说,虽然不是第一次,但今天的情景却非同寻常,早晨的最低温度只有4度,一夜的冬雨,让人感觉比平常要冷得多。当好多人还没起床的时候,这些老年人已经驱车从20多公里的地方来到了干活的现场。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并不好奇,因为我已经无数次与这个群体的老年人当面交谈过。
这些本可颐养天年的老人家,年龄大多在七十岁左右,她们不缺吃、不缺穿,绝大多数人住上了自己建造的小别墅,家庭生活条件相当不错。她们的子女中,有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私企老板,有的早早地跳出了农门,即使有一部分人的子女仍旧留守在乡下,但丰衣足食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况且,现在的老年人,有的早已买了社保,参加农保的则更多,个别没有参保的老年人,土地流转以后,照样可以享受坐而待币的红利分配,一年至少能拿到几千元的生活费,这钱对于她们来说,只要不生病,维持生活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哪她们为什么还要在如此寒冷的冬雨天出来干活呢?
我从无数次与她们的谈论中,找到了她们有福不享的原因:她们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解放初期出生的,童年经历过食不饱腹的苦难,她们吃过青草、咽过米糠;她们的衣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青年时代,她们是农业学大寨的主力军,是青年突击队的排头兵,是铁姑娘战斗队急先锋。七十年代的她们,不论三九严寒、不论盛夏酷暑,起早摸黑地参加生产队里的义务劳动,没有一个人考虑过个人利益,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好青年。虽然她们现在都老了,但这些人的精神基因都十分良好,因此她们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辛勤劳动的本色,也不在乎干一天活能拿多少钱了。另外,与时俱进的今天,苏州农村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别墅小区,但是留在村里的年轻人真的很少,五六七零成了留守乡村的主角,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能有机会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们,共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虽然钱不多,但人不孤独,精神也十分愉快。所以像这样的老年人,家庭条件最好,子女最孝顺,她们也要出来合这个群。叫她们清闲下来,她们就会手足无措。
致敬,那些有福不享的老年人!
朋友们,写这篇小文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这些人群中,我似乎常常能看到母亲的身影,触景生情时,我老是在想:如果我的母亲还健在,她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了。时光匆匆,物是人非,但视线所及,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母亲,儿想您了!
作者简介:费龙祥,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吴江广电网络公司退休职工,喜欢业余涂鸦,从20世90年代起,曾在《经济早报》苏州“三报”以“纤夫”、“微言”和“江南布衣”等名发表过散文和述评,且偶有获奖。
辍笔十六年后,重拾旧爱,从2018年秋开始在【吴江通】、【方志苏州】、【搜狐网】、【江山传媒】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等全国网络平台发文,《谨防冬天里的一把火》,被入选【中国乡村人材库】2022图书库。连续两年获出席“志说江南”·2021苏州圆桌会议邀请资格。
北京市写作协会艺术促进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第二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获得者。
↗
主播简介:宏麒麟,上海外企退休财务,中共党员,党龄50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朗诵和有声演播,乐于用自己的声音让世间充满爱,中国朗诵联盟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