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历:黄权衡,1940年10月出生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先后就读于畬田完小,桃源第一初级中学。常德市一中,北京外国语学院。1964年10月入外交部。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2002年退休。现在是:外交部老外交官诗社副社长;中国外交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是业余爱好,我很少主动投稿。也没有正式出版作品的打算。应朋友要求,复印过《漫旅拾翠诗词稿》《漫旅拾翠文稿》《风马牛辑录》,供自存和送少数朋友。我的qq昵称:秋水长天,微信昵称水天一色。
旅非十五年杂记
(连载之五)
清波鱼影
十三.关于婚姻关系
非洲人一般都信奉拜物教,各个部族也有自己的图腾。但欧洲殖民主义者竭力传播天主教,尤其在城市和知识分子中,天主教信徒也很众多。
有位非洲朋友对我说,我是天主教徒,我可以改信上帝,礼拜天去教堂所弥撒。但在婚姻问题上绝对遵循我们自己的传统,拒绝一夫一妻制。
非洲人究竟能娶几位妻子,取决男子的地位和财产多寡。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能力左抱右拥。女孩子则必须听从父亲安排,而父母挑女婿,更看重彩礼。只要有三头牛、五只羊的彩礼就行,如果还有点额外的好处就更乐意。
在中国,醋坛子的典故出现在唐太宗时代,太宗皇帝看到宰相房玄龄辛劳,赏赐了几个宫女给他。宰相夫人以死逼房玄龄退货。李世民便吩咐厨房拿了个小酒坛装了坛醋,称是毒酒并对宰相夫人下诏赐死。结果宰相夫人竟然一饮而尽。喝完才发现是一坛醋。从此吃醋一词和醋坛子的说法便流传至今而且成为佳话。
在斯语中则没有吃醋和醋坛子这类词汇。醋是用的外来语汇,其中也没有中国的那种含义。在多妻的家庭里,她们相处和谐,按先来后到排序,小的尊重大的,很少争风吃醋。有个别因为年轻貌美而争位的现象,就是争家庭管理权。
一位年轻的基库尤朋友对我说,他最近情绪低落,因为新婚不久老婆就怀孕了。
我惊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开心呢?你们不是都非常喜欢孩子吗?
他解释说,自从妻子怀孕后,她就使劲催促自己娶第二个老婆,因为没能力弄到那么多牛羊,妻子老骂他没有本事,和他结婚简直倒了大霉。她说:“不能娶小的,孩子生下来后谁伺候我?”
他认为妻子是对的,也不是不心疼她,只恨自己没有本事,因而伤心自责。娶小便是心疼正妻,多好的逻辑思维!这风俗是不是太暖男人心了!?看到这里,我不知道有没有中国男人会想去非洲生活,但女生可定态度相反。
我问:那老二今后怀孕,会不会要求你娶老三呢?
他说但愿不会,也许正妻能帮忙,否则我就悲惨了。
过去,肯尼亚政府对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人数和活动范围都有限制,外交官走出去12公里以外,就要照会其外交部,得到答复后方可成行。实际上是获得时间安排秘密监视。经过大使和我的努力,1988年实现了党的代表团互访,这些规定也就被取消了。于是,我们周日可以到风景点玩玩。
一个周日,我们有十来个同志到郊区的“十字瀑布”游览和野餐。那里的河边有座桥,桥头有几个摆小摊的。我看到有个小摊上摆着好多式样当地的手工艺品,想淘换点什么便宜又有特色的纪念品。看摊的是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在询问工艺品时聊了几句,她很吃惊我精通他们的语言。她突然问我,能不能带她走。我问去哪儿,“走”是什么意思?他说:“娶我”!我指了指前方,告诉她我已经结婚,那位穿红毛衣的就是我妻子。听这,她反而高兴地拍着手跳了起来。
说:“太好了,你把她叫过来。要不你给我看摊,我去叫她。”
“叫她过来干啥?”我问。
“商量商量呀。”
“商量什么?”
“我会告诉她,我绝对不会同她争地位的。她永远是老大。我会精心地伺候她。而且我非常勤快、听话,她让我干什么都行。那还不好?”
我给她讲解中国的风俗和婚姻法规。她说:“你们中国怎么会是那样?那多糟糕!要不,你就留下来在我们这里生活,不就行了?”
可见,非洲女性对多女侍一夫看得多么平常和合理。
酋长是绝对多妻的,数量没有限制。据说在西非的尼日尼亚有位酋长拥有60位妻子,算全非之最。
根据肯雅塔的《面向肯尼亚山》一书的介绍,酋长或特别富有的人,往往有很多财富——黄牛。他将巨大的牛圈放在中间,围着牛圈有许多的小圆房子(banda:班达),每个班达里住着一位妻子。她们白天放牛,或者干些农活。自吃自住,丈夫可以随意到任何一个班达里吃住。这对女生的割礼,无疑是个合理注释。
众多的妻子还有一个责任,即招待丈夫的兄弟。在非洲,对于本族血缘关系十分重视,只要有一点点血缘关系的就是表兄弟,也许像江西的“老表”(一笑)。任何一位表兄弟来访,他都可以自己选择一个他喜欢的,吃住在她的班达里。他到他的表兄弟那里去,也有同样的待遇。只有一条,表兄弟如果播下了种子,生下来的孩子与客人没有关系。那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主人家的。这是人人都明白和遵循的(mila)传统。这也是对我前面说的不能“随便”的注释,符合部族传统的,不叫乱交。
离开非洲三十多年了,但愿这个用小老婆招待客人的mila只是老肯雅塔讲的一个古老故事。本人没有访问过那样的酋长,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又一笑)。
但传统是很难彻底绝踪的。
我们的水浒传里,虽说那些英雄们都信奉“普天之下皆兄弟也”的理念,断然不会到这种程度。水浒里对待女性十分残暴,潘金莲和潘巧云都被兄弟枉杀了。
当然,我相信不是每个非洲部族都有、或有过这种传统。但有些部族里是这样的。就看酋长的财富和权力了。
在现在的非洲知识分子中,又流行另一个极端行为——不结婚。但是他们会有不少女朋友,甚至是可以帮忙生孩子的女朋友。一次,在使馆宴请坦桑外交部亚洲司的同行,结果女司长带着两位女同事来。聊天中往往会问及孩子之类的事情。其中两人都是单身。因为她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绝不会随大流。一位二等秘书说,现在的许多有能力的男人,很愿意有女朋友,不愿意有妻子。这是知识妇女绝对难以接受的,宁可单身不嫁。
但是,在非洲,并不是都很乱性的。一般来说,婚后的家庭是很稳定的。相对而言,他们的性观念比较开放,但还是以情感为基础。他们的异性朋友比较多,情到浓时不受中国式道德观念的约束。
有位文化届的朋友对我说:“实在读不懂你们的那本《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既然互相深爱,直接表白,相好就是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泪水和苦恼?互相讨厌就走开,相爱就上床,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要是在非洲,他们绝对弄不出那么多令人着急的故事来,早生孩子了!你们中国,简单的事情弄的太复杂。”
此话也是真的,也许我们实在是善于自寻烦恼。
我说:“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干嘛弄的那么复杂呢?”
自宋朝开始,事情越来越复杂,都是那个大儒朱熹提倡道学的恶果。不少人都说,朱熹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罪人,弄出什么《列女传》和无数的贞节牌坊,都是扼杀人性的故事。
在非洲,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习俗,许多事情难以说清楚,尤其是不允许外人知道的部族秘密。一些落后又顽固保持传统的部族,从原始群婚过渡到一夫多妻制,也算是进步了的。
也许是因为热带气候的原因,非洲人成熟得较早,欲望也更强烈。中国的第一个援外医疗队,是江苏派到桑给巴尔的。有一天在领事馆闲聊,一位来自太仓的女主任大夫说,她接待了一位女人,咨询如何治疗丈夫的不给力,她相信中医有办法。大夫问她的具体症状,她说:“好久了,丈夫每天只能满足我一次,实在受不了。”
大夫说:“我睁大眼睛看着她问,依你的愿望,应该几次呢?”
她说:“起码睡前和起床之前各一次,如果午夜醒来能再玩一次,就更好。”
大夫告诉她,她的丈夫每天一次已经非常棒了,没有毛病。然后给她开了一瓶维他命,交代每日一片试试,看能不能更棒。
大夫说,非洲女人好厉害。反正维他命没有副作用,也许有心理作用。
引得我们这些听众大笑,都称赞大夫机智。

十四.奇奇怪怪的审美观念
在非洲各地,不同部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志和审美观念。
莫桑比克人几乎人人脸上都有刀痕般的刺青。有的地方的妇女,把耳垂上的孔撑大,由小木棍儿到大木塞,直到耳垂垂到肩上为止,耳孔极大。有的则在鼻孔上穿孔挂坠件,如同印度女人一般。有的将两颗门牙锉尖,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更利于撕咬肉食?
前面说到,有个部族把小女孩无上装视为美。非洲人的发育充分,美则美矣,陌生人总会吓一大跳。
更多的美化措施都表现在女人的头发上。因为头发卷曲且硬,有弹性,梳理起来是很花费时间的。你会经常看到几个女孩坐在一起互相帮助编辫子或其他各种花样。西瓜纹是最普通容易的一种。把头发梳理的高高耸立,那叫乞力马扎罗式。种类和名称很多,我不是画眉张敞之属,没有亲为,不记得了。
十五.严重的男女不平等传统
在非洲,男人是不能下厨房的,否则会遭到所有人、甚至老婆的嘲笑,认为那是馋嘴和没出息的表现。在农村,你会看到女人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持锄头,弯着腰锄地。旁晚头上还顶一捆柴火,甩着两只手回家,头上的平衡技术堪比杂技演员。男人则三五个在树荫底下围着个大酒坛子喝酒,醉意阑珊。
有一次在野外,刚刚雨霁,我回帐篷,对面来了一位这样的妇女,就在互相接近时候,她居然在路边的水中跪下了。待我走过,她才吃力地站起来走回家。我问随我们野外勘察的司机,他说这是此地的规矩,他们必须跪下来给男人让路。此后,见到这种情形我就另外绕道。
我问过一位农村妇女,她们在烈日下背着孩子种地,男人力气大,却在树下阴凉处喝酒,不觉得不公平吗?不问则以,一问就把她的话匣子打开了,原来她们内心完全不平衡,牢骚满腹,但是对这种传统十分无奈。最后说:“兄弟,在非洲,是男人的天下,女人有什么办法哦?”
(未完待续)
投稿请加《江南风文苑》编辑部负责人微信:
1.总编飞雪中原:18684353469
2.副总编大漠孤烟:18248794546
3.主编杨丽萍:13092530161
4.副主编谢先武:13456043985
《江南风文苑》编辑部负责人
总编:飞雪中原
副总编:大漠孤烟
主编:杨丽萍
副主编:谢先武
编委:
小说编委组:踏雪无痕,远航,李光伟
报告文学组:他乡流浪,三月梦,岁月如尘
散文组:杨祖刚,日冉海天,正义之声,紫罗兰
杂文组:张洪斌,陈工,马俊华
总顾问:朱祥
艺术顾问:周明传
总校对:诗志不移
总制作:李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