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之路日月长
文/刘胜龙
两年前,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有幸走进了叶明秋老师的书法创作室。书桌上笔墨纸砚摆放井然有序,桌上厚厚的书稿及四壁墨色飘香,我观赏良久,心里暗暗称奇,想不到此等偏远的小县城竟有如此翰墨。我虽不太懂书法这门艺术,于茶香和墨香之间,竟然也有了一些浅浅的喜欢。
位于龙山县城南部约八十五公里的叶家寨背靠连绵青山,寨前大河流水汤汤,明秋老师就生长在这个远离喧嚣的乡野之地。他方寸平头,土家汉子的纯朴溢于言表,通过数十年来孜孜不倦的钻研,成为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书法家。
我的目光轻快地行走在明秋的作品里,顿时,被作品里的“正大之气”所吸引。
明秋的楷书丰富、生动,有一种中正、端庄的“正大之气”。俗话说“字如其人”,书法是书写者心灵的外在体现,与个人的心性俢为密切相连。苏东坡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他也深谙此道,多选取古代书法经典作品进行临帖,如:《曹全碑》、《礼器碑》、《灵飞经》等等,使得其字的结构出之有源,来之有因。故他的楷书中有碑的刚劲,也有帖的灵动,看上去有一种中和之美,加上行书的笔意,也就没有寻常那种呆板的面孔。
我的目光缓缓地行走在明秋临帖的《圣教序》和《姨母帖》上,满满的“书圣”风格,一股“书卷之气”迎面而来。
《圣教序》笔力遒劲,简直入木三分;行笔流畅,有如行云流水。巜姨母帖》行笔迟缓,透露出丝丝缕缕的悲痛之情。他既注重临帖,更寻求“书外之功”的探索。由书法而文字,由文字而神韵,也就是娴熟的书法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想要有质的飞跃,必须“由技入道”。写字之余,他总是咀嚼经典碑帖背后的故事,以期赋予文字更多的韵味。以致他笔下的行书总有一副灵动的模样,无论是笔画上,还是结构上,看似随意,但始终不忘古拙这一根本。
我痴痴地观赏着明秋的作品,一种“自然之气”笼罩全身,躁动的心渐渐趋于平静。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如此,书法亦然。书法是寂寞之道,心静则字纯,心浮则字乱。他的隶书、楷书、行书里,点画结构均取法乎上,纵然偶有变化,不拘泥于古人之法,最终都不会偏离“守正”之道,在平和简静之处,给人一种纯真、儒雅、宁静之美,也是众多书家所推崇的自然之美。
明秋的书法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他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他的父亲当年从事教育工作,尤其书法在叶家寨那是家喻户晓,他可谓是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七岁开始学习写字,书桌前挺起腰板,正襟危坐,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偶尔被父亲从脑后猛地抽走毛笔,弄得满手墨汁,还要被训斥用心不专,指间无力。明秋禀赋极高,与别人看似枯燥无味的写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从小就走上了艺术之路。
二零零七年,明秋因工作的需要,由原来的写字开启了艰辛地书法求索之路。夏日暑气逼人,他端坐桌前,时而捧书揣摩,时而挥毫疾书,每每衣裳尽湿而不自知;隆冬大雪纷飞,他悬肘桌上,牙关紧咬,硕大的狼毫在他粗短的手指间灵活的龙飞凤舞,头上雾气升腾,额上汗珠晶莹。明秋数十年如一日,用信念筑起内心的藩篱,阻隔繁华与喧嚣地侵扰,得以在自我丰盈的艺术道路上渐行渐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书法也是如此。明秋用笔下的点、横、撇、捺……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它们根植、茁壮于心,字里行间自然会有千山万水,有姹紫嫣红,有向阳而生的光芒。

明秋老师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刘胜龙,龙山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曾获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青年作家网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金叶时报》、《团结报》、《边城报》、《尧都文学》、《作家故事》和网络平台。我喜欢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这样自由自在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