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东郭和南郭
——微信随谈
文/马山前
我有个京城的朋友,军人、将军,学者、作家。他每天清晨,发两则短文予我:《一日一言》《天天正能量》,文字不长,十分精粹。我看重这些类似《菜根谭》《容斋随笔》的短文,除用心阅读外,还做些笔记,也给亲友和孩子读。他10月28日微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生三不做:一不做好龙的叶公先生,只唱高调,不务实际;二不做好心的东郭先生,滥施好心,害己害人;三不做好混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总有一天会暴露的。”我觉得这“三不做”的忠告,对做人做事很有帮助,就作了些研究和解析,不一定确切,可供大家参考。
这第一句拿“叶公好龙”的典故说事。出自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刘向告诉我们,古今都有一些人,表面上很爱某种事物,实际并不真正爱它,甚至还畏惧它。像叶公好龙一样,虽然以钩之,以凿之,以雕之,看似非常喜欢龙,实则并不真爱!过去战争年代,当革命高潮到来之际,不积极参与,不勇敢投身,说三道四者有之,逃跑背叛者有之。现在全面建设小康,形势大好,一路向阳,不牢记初心,不忠诚事业,腐化堕落者有之,贪污腐败者有之。用“叶公好龙”的镜子照照他们,其实是先锋队中的“叶公”,只唱高调,纸上谈兵,不埋头苦干,败家子作风。

第二句是对“东郭先生和狼”寓言的借用。故事来自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情节大致是:战国时期,晋国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受伤的狼被疯狂追逐,适遇赶考的东郭先生得救,危机过后中山狼露出本相,恩将仇报,反要吃掉东郭先生,结果被杀。东郭先生犯错的要害,与《农夫和蛇》中的农夫一样,敌我不分,认敌为友,滥施好心,害己害人。这使我想起毛主席和他的教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待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待蒋家王朝的顽抗,他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对待刘青山、张子善的贪腐,他坚决格杀不怠…… 结果革命成功了,共产党胜利了,新中国壮大强盛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了一百多年,还将继续。
第三句中的“滥竽充数”,是成语,又是典籍。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靠混在官场充数度日。遇到马虎的齐宣王他得手了,遇到细心的齐湣王他失手了,只得逃之夭夭。看来不学无术,坐享其成,这买卖不好做。“滥竽充数”中的“滥”字,有贪得、泛滥、失实、过度多重含义,说到底有个把握度的问题。南处士犯了“不实”这条,所以他栽了,栽到宣王儿子手上。历史上类似的人物还有,如商鞅、董仲舒、和珅等,有的失策于执法,有的失策于辅佐,有的失策于贪婪。既然出来混,就得老老实实,学好本领,严格自律,谨慎处事,才会免遭厄运。
其实我写此文,还有自省的意思。年轻少不醒事,轻狂不羁,难免叶公、东郭和南郭之误,进入耄耋之年,知道不逾矩的道理,借此反省反省,聊以自慰。
2022年12月13日于咸阳
马山前,1947年生,陕西扶风人,20年军队生活,20年地方工作。咸阳市司法局干部,陕西杂文协会副秘书长,三进大学读书,专事杂文评论,已刊发文字100多万,出版文集《走出历史怪圈》《挺起担当脊梁》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