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筝的传承
文/杨友鹏
对于风筝,我有一种很深的执念。
小时候家里没有太多的积蓄,玩具也极为匮乏。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是光着屁股长大的。然而每年到了三四月份,草长莺飞的时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可以放风筝。放学之后,会把废旧报纸剪成各式风筝的模样,然后用颜料涂成自己喜欢的色彩,张牙舞爪的老虎,盘旋九霄的飞龙,抑或是仙鹤,也有的会捡现成的,把挂历上的画直接贴上,于是又有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和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风筝的框架是用细绳将枯树枝扎成的,而后再用从家里偷偷用面粉熬成的浆糊粘粘起来,一个风筝的雏形就出现了。当时省着几分几分攒起来的硬币,趴在小卖部的窗口上,叫喊:“我要买三毛钱的钓鱼线。”屁颠屁颠地把钓鱼线绑在风筝的着力点上,就大功告成了。倘若被爸爸发现了,便会被满村子追着打,边走边骂:“翅膀硬了,居然偷起家里钱来了。”爷爷会在南墙根笑嘻嘻地看着,说:“你小时候,不也偷钱买风筝嘛。”爸爸会涨红了脸,揪住我衣领的手渐渐松开了。
在海边白色的沙滩上,我们三五成群肆意地奔跑着,有的负责摆,有的负责放,有的观望风向,要伺机等待最佳的起飞时间。远处海神庙的小朋友会吐口水观看风的方向,沙滩上的人根据他的指示左右挪移着,等到他作出举起手臂的姿势时,便是即将有一股更大的风呼啸而来。拖着风筝线的人会一个劲儿地逆风奔跑,活脱脱是个追风的少年。其余一干人等都呆呆立在沙滩上,手搭凉棚仰头望向蔚蓝的天空。
随着推、拉、拽等各种动作,风筝时而作出高飞,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时而静默。大家互相用风筝比拼着,看谁做的花样最多,谁的飞得更高。倘若是遇到了调皮的孩子,会用自己的风筝去割别人的风筝线,伎俩差的,天上的两个风筝扭成了一团,地上的人也扭打成一团。伎俩高的,风筝轻轻的飞过,手上暗暗加上力道,一拽,别人的风筝就从天上栽倒了下来,而主人却未看清是谁下的黑手。
在码头的榕树下,海风的洗礼,爷爷会给我讲旧社会时,他如何放风筝的故事。那时候地主家的少爷,颐指气使,对于干长工家的孩子动不动便拳打脚踢。爷爷最开心的便是每年春天,可以趁着农闲时节放风筝,他们的风筝,是用七零八落的破衣服用米糠浆粘连在一起,地主少爷的风筝,则是从青岛买来的日本上等货。然而他并不会比爷爷更擅长,便把爷爷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踏在地上踩碎了,并让爷爷给他放风筝。爷爷的手被风筝线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口子,汩汩流着血。在听爷爷讲述这段时,他总是唏嘘万千。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过上好日子了,再也没有了压迫,大家人人平等,一起快乐地放风筝。
童年的时光,就在这种放风筝的岁月里渐渐地逝去了。
过去是地处海隅的偏乡,只有海水的咸味和斑驳的渔船,现在老家被誉为风筝之都,每年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时节,都会举办国际风筝节,五湖四海的风筝达人蜂拥而至,风筝的种类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我和儿时的玩伴越好,大家都从北京、上海乃至广州、深圳,风尘仆仆的赶回来,为的就是魂牵梦萦的风筝,那是我们成长的印迹。
我也时常在风筝节期间,带着孩子穿梭在风筝者之中。似乎也是有遗传的因素吧,在杭州长大的儿子,日常在学校里也不甚爱好体育,到了老家,便像脱缰的野马,在旷野上任意地驰骋,左奔右突,撒着欢儿地奔跑,我教给他怎样放风筝,自己也脱下了西装革履,扯着风筝线,逗弄儿子开心,他自己也有悟性的,几次之后,就甚为娴熟,把我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他很快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成了一片,临走时还恋恋不舍,互留联系方式。我和妻子则是微微地笑着,期盼他的茁壮成长。
儿子跑累了,会到我爸的身边,我爸也想当年爷爷一样,给他讲我当年放风筝的故事,一讲就没完没了。儿子会冲我说:“爸爸,怪不得你的耳朵这么大,原来是被爷爷揪坏了。”一家人哈哈大笑。
是呀,或许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对于家乡的无限的眷恋和对于风筝的无比的挚爱。风筝,是我们一家四代人的共同记忆。共和国70年的辉煌历程、峥嵘岁月,大而言之,是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小而言之,便是我们一家人与风筝的对话与交流,对风筝的刻骨铭心的情愫。
我们这些七八十年代成长的起来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天涯各处,成为了时代的追梦人。在岁月的淘洗中,我们逐渐地成熟。人至中年,当我们的下一代出现时,我们又带着他们回到故乡,追忆逝去的年华,重寻当年的乐趣,而同时又把这种对于风筝的挚爱,也接续给了他们。风筝成了两代人之间的纽带,也成了我和家乡最大的联结。
也许,当我的孩子再长大时,他也会像我一样,继续带着他的孩子,来到潍坊的风筝节,以风筝会友,以风筝传承,以风筝铭记过往,以风筝逐梦中国。
作者简介:
杨友鹏,男,汉族,浙江杭州人,1989年12月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任职于浙江大学。曾经获得获松鹤杯“鸡年·清明感恩”有奖征文一等奖 、“文学与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三等奖等。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