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继业诗集《生命咏叹》
戴继业,是我的老科长,今年已八十高寿。1976年我进矿宣传科时,他负责通讯报道工作,我在他的传帮带下,接替了他的工作。他去采矿基层任职锻炼,三年后宣传科马宜芳科长调走,戴继业调回科里任科长。三年后我调离了矿山。
戴继业与我同属羊,大我一旬。他既是我的上司,也是我的兄长朋友,四十多年间交往不断。戴兄退休后与我同居一城,我们时常小聚,他还多次探望我的母亲。
近几年,他谦逊自勉,研习诗韵,现已创作出了近一千多首诗。其中有二百多首被《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刊用。
更让我惊叹的是他靠创作诗歌的精神动力,与病魔抗争了七年,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身心健康快乐!
戴继业先生诗集《生命咏叹》,是他对沧桑人生的咏叹!是他对世间至情的咏叹!是他对顽强生命的咏叹!读他的诗,我钦佩他的诗艺日进,果实累累,更敬佩他的精神、他的执着、他的坚毅。功夫在诗外,情怀动人心。
《生命咏叹》诗集,戴继业选录了他近年创作的399首诗。分人间至情、言志抒怀、感时咏物、古韵今吟、曲水流觞五部分。由山东根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方明策划统筹,至道书院出品,版式设计新颖,编排印刷典雅。
祝贺戴继业先生的新著《生命咏叹》问世!
附记:
11月18日,由黑铁原矿长继明兄组织部分黑铁老友相聚为戴继业先生新著出版祝贺!




目录选页

戴继业孙女戴旭泽的文章:
我的爷爷(代 序)
爷爷一辈子为几代人操劳,没为自己争取过什么。八十岁了,他对我们说出了一个自己的心愿——出版一本诗集。我们做晚辈的当然全力支持。爷爷对铅字刊载有着特殊情缘,他见证了报业发展的鼎盛,对文字转化成铅字,印制在版面上,有深深的情感。当初,二十多岁的他就是靠这个,从卖力气走进了办公室,一步步发展起来。小时候,我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奶奶讲完了,爷爷就开始讲。枕着他的胳膊,听他讲起自己的经历。我爷爷一共上了六年学,成绩好,家里却不让念书了。十几岁就抬着大筐,走一夜,从老家来到外地卖力气。后来父亲去世,长兄为父,十几岁的他要承担起五个弟妹和母亲的花销。虽在外务工,挣得不少,工资却得悉数寄回家中,就连发的茶叶、火柴、缝衣针等实物都要积攒带回,以便母亲易物。勤俭节约了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没什么特别嗜好,在机关工作多年,甚至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如今即便家里有不少茶叶,也难得想起来泡一壶。生活的重担,对家庭的责任与使命形塑了一个传统的大男子,他习惯了承担家中一切,意欲把控大事小事,制定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个人奋斗的不易,塑造了他要强的性格,老人家吃过没学历的亏,但不甘受此束缚。文化不高,倒是很有天分,思绪来得快,成文也快,一手好文笔得到领导赏识。从那时起,文字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退休。
工作是爷爷一辈子的骄傲,从中结识一帮好同事、好朋友更是他一生的乐事。每当遇到同事,他总神采奕奕,不难借此想象当年的自信昂扬。爷爷对领导的知遇之恩和同事的帮扶之情铭刻心中,我也非常感恩他们能让爷爷在一生中获得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在得病之后,他丝毫不服老,也从未发觉自己在衰老。年纪大了,仍头脑清晰,对新鲜事物保持着热忱,没有滋长一点懒惰。小学时,我为数不多的头疼事之一就是爷爷评阅我的日记和作文。他对我的产出频频感到不满意,有时还会亲自写一篇示范指导。后来,他不再提出什么意见,说我的知识文化水平高,他的那套过时了。开始督促我写点东西,试着投稿。然而我平庸又懒散,始终没有什么作品出来。而爷爷却想做就做,且常常能做成。我上初中时,爷爷就在订阅的《老年日报》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时有作品刊载在副刊头版。诗是他生病后开始写的。我高中时,爷爷在体检中查出了问题,医生要求复查。等我高考完,才决定去深入检查,却未想到是癌症,预后不良。爷爷开始了艰难的抗癌路,咳嗽、腹痛、发热、便血交迭而至,后来又失去味觉吃不下饭,身上的肉一点点耗干,一个大个子从150斤掉到105斤。他仍坚持早起,例行锻炼,称体重。我很佩服爷爷与病魔抗争的毅力和智慧,就像每次考试前他对我说的那样,“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他确实做到了。同时要感谢医学科技的进步和政府的医保政策,能让爷爷以可承受的花费维持生命。感谢爷爷的老同事,开导他并邀他加入诗歌微信群。他自此开始学习写诗。我们家人都把写诗看作是他转移病痛的方式,全然没想到他会这么认真投入,如此执着坚持。
七旬老人完完全全从零开始,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拼音更是一点也不懂,怎么写出格律诗?但爷爷总有他自己的办法。起初许久琢磨出一篇,还因不通韵律闹出过笑话。可他却迎难而上,丝毫不退缩。看到群里发出诗题,总想着回应。后来越写越快,越写越顺。一写起来,饭都忘了吃,得叫好几遍。其间,他误删了一段时间积攒在手机上的不少首诗,心疼得不得了。我便萌生起汇集整理的念头。后来他的病越发严重,体力受此影响,散步的距离压缩了,电视也不看了,却唯独放不下写诗。
几年来,爷爷写诗只中断过一次,就是去年晚秋重病住院。死里逃生,所幸熬过了一劫。稍有好转,还拿不住手机,就委托我们拿他提前写好的诗向“中诗报”投稿。爷爷的诗大多围绕日常生活的所看所感,依时而写,有感而发,就像农民依时劳作一般。他的诗中也常常出现“农父”形象,透露出“多产粮”的祈愿。这似乎印证了他质朴的出身,朴素的思想和感情。诗歌的内容勾勒出了爷爷晚年一天天的生活经历,这时空的切片,制成了标本,日后是我们一家人的珍贵纪念。
这本书,是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希望爷爷能够战胜病魔,健康长寿。我也期待着,他的下一本创作。
2022年 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戴继业女儿的旧文,近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送今日头条,月内阅读量已达近25万。
今天,是我父亲71岁的生日,我本来打算请节俭了一辈子的父母和家人,在酒店搞个生日宴,为父亲过个隆重的生日。
可事与愿违,上周六晚上,我和老公去父母那儿商量父亲过生日的事情,父亲考虑到我们工作忙,就说延到星期六吧。我说今年咱不在家里了,去酒店吧。父母异口同声的说在外没有家的温馨,还是在家里的好!这就是我的父母,永远都在为他们的孩子着想。
其实,父亲一生都在为别人付出。十三岁因家里兄弟姐妹多,被迫辍学。父亲个子高,为了外出挣钱,虚报了年龄,才得以和一帮成年人一起挑着两个大筐离开了家。
父亲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外的工作生涯。刚开始的两个月,在淄博四宝山铁牛坑抡大锤、抬矿石,晚上睡搭建的人字棚。当年所有的人里面,父亲年龄最小,有些人累的受不了,就不辞而别回家了。同村和父亲一起出去的九个人,除父亲一人留下,其他人都回到了家乡,而父亲却一路坚持。
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父亲成了山东黑旺铁矿的一名正式员工。黑旺铁矿是省属企业,他有了铁饭碗。这也许就是上天的眷顾,这对于父亲乃至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那时候,在老家,有一个出门在外挣钱的人,是非常体面的一件事情。就在那一年,也就是1958年,我的爷爷外出做活,也成了山东耐火材料厂的一名正式员工。那一年的春节,父亲和爷爷约好一起回家过年,一家里两个出门的回来了,可想而知奶奶当时有多高兴,一家人过得有多快乐。
可是,幸福来得突然,走得更突然。那年初七,是父亲和爷爷返回单位上班的日子,爷爷让父亲先走,他过后再走。父亲就先一个人返回单位,谁知这一别竟成永别。爷爷身体患病,那时候医疗条件差,爷爷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一直情绪低落,老担心孩子们怎么办?那时候爷爷和奶奶一共六个孩子,最大的是父亲,最小的姑姑还不会走路。在父亲走后的两个月,爷爷就意外地病逝了,在他三十七岁,永远的走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十六岁的父亲就挑起了爷爷留下的重担。
父亲一生与人为善,工作认真踏实。在黑旺铁矿工作后,父亲的工作岗位也慢慢地发生改变,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的过渡。进矿一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后调到矿施工队任统计员、考勤员,到六九年调矿机关任办事员。先后担任矿宣传科干事、科长、党政办公室主任、子弟学校校长兼书记等职。父亲曾是《淄博日报》优秀通讯员,《山东冶金报》优秀记者,经常发表文章。就是在退休后,还往老年杂志及老年日报投稿,且每稿必中。
在侄女上高中后,我担心父母寂寞,曾建议他们写写自己的经历,父亲说没什么好写的。可后来,我发现他们在写着什么。父亲不太爱说话,什么都在心里。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曾经从心里怨恨过父亲,感觉他冷漠无情。十三岁的我,正是所谓的叛逆年龄,开始了和父亲通信,慢慢地走近父亲,熟悉了父亲。从最初的怨恨到后来的崇拜,感觉全天下,只有我的父亲是最好的。
父亲当年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长得瘦高,英俊潇洒,特别是那明亮的眼睛、和专注的眼神。他是单位里的一名中层领导,早出晚归,工作艰辛,可我从来没有听他说工作累或生活苦,他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而给自己的孩子做什么特殊的事情。
父亲的生日宴,因侄女周六上学,又改在了周五的晚上。我回想父亲过生日,差不多都被疏忽了。每次,他们总是考虑我们太忙,顾了这个顾那个,而我每次总是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时,才匆忙赶过去!“你们几点到,好开始做饭”。母亲总是不好意思提醒我。每次都是踏着吃饭的点进门,老公因为这个,不知说过我多少次了。而每次最让父亲开心的也是最热闹的算是吃饭的时候,我和老公、哥哥嫂子还有孩子们轮流给父亲敬酒,父亲此时露出了平时少有的笑容。饭后,我们收拾残羹剩菜,由哥嫂和老公陪着父亲打扑克。我就边洗碗边陪着母亲说话,母亲站在厨房门口看着我洗,我洗干净后的餐具,她就分类放好。到了晚上9点左右,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母亲把提前准备好的东西让我们带着,我们都是满载而归。
每次,我觉得都象是去“吃”父亲的生日!今天父亲过生日,我不允许自己再一次疏忽。我请了假,真正地陪陪父亲和母亲,上午我从银座买上父亲爱吃的东西,中午陪父亲喝了一点酒,陪着父母说说家常,下午和父母一起包水饺,女儿6点半放学,我5点半从父母家带着母亲嘱咐我给老公留的水饺。
父母执意送我到小区门外的公交车站,我看到父亲满头银发,行走缓慢的脚步,不再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落日的余晖,也仿佛看到了风中之烛炬!让我真正理解了风烛残年的涵义,也明白了古人为何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
此时此刻,我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我曾一再地和父母说要他们注意身体,是我在说,而不是做?我感觉无地自容,我能尽到做女儿的关心和责任吗?我真正为他们的操劳分忧了吗?对于我们子女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理解自己的父母,我得到了这种幸福,并且从未失去过。
父亲,在您的生日,我要向您说一声:谢谢您,父亲!愿健康与快乐永远伴随着您和母亲。
写于2014年3月5日凌晨
后 记
兵荒马乱的1943年2月5日,我出生在鲁北平原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在外婆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七岁回父母家——山东博兴店子利戴村上学。因家境贫寒,从十岁开始打短工。1954年,十一岁的我替得病的父亲出伕,被迫辍学。1959年春天,父亲因病离世,我作为家中子女中的老大,十六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958年,伴着跃进的号声,我来到山东黑旺铁矿,与黑铁结下不解之缘。1969年春,调至矿机关任宣传干事。三十多年来,历任矿宣传科科长、党政办公室主任、矿学校校长兼书记等职。常年撰写通讯报道、理论文章、经验总结等,我乐在其中,不觉其累。先后在全国冶金系统、省市级报刊发表了一百三十余篇通讯报道、八十余篇理论文章。其中,《走上仕途更须学习》入选《中国二十一世纪发展优秀文库》,《当以自律为第一》入编《理性的跨越中国共产党党建宝典》。多次获《淄博日报》优秀通讯员、连续六年获《山东冶金报》优秀记者、获莱钢集团优秀政治工作者、优秀纪检工作者、“淄博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和“山东省职工理论研究会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
耄耋之年,回看黑铁岁月,我深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历届领导重视和提携,离不开同事和职工的帮助和支持。我发自内心感谢!矿山退休后,我迁居张店,与黑铁老友们时常小聚。并参加继明、守光等人组织的市人民公园“黑铁角”黑铁工友定期聚会活动,扩大和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2015年8月,我到淄博广电医院查体,发现颈部有一个小瘤,不疼不痒,并不在意,但身体日渐消瘦。2016年7月到淄博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检查,经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后到山东省立医院找专家诊断,结果一致,并告诉病已到晚期,按现在医疗条件还有半年左右的寿限。省、市医院的大夫都建议化疗,孩子们瞒着我和我弟弟商量后,考虑年龄大经受不住化疗的折腾,决定采取保守(中医)治疗。济南中医肿瘤医院的秦旭东院长是清朝道光御医秦本煜第八代传人,在总结先辈秘笈的基础上,有多年的治疗肿瘤临床经验。秦院长给我开出药方,连续吃药四个月控制住了病情。2016年12月,又到淄博延强医院诊治。黄衍强院长、袁栋大夫给我诊断,据病开方,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提高了我带瘤生存的生活质量。2021年秋,病情反复加重,下肢水肿,胸腹腔积水,夜间睡眠无法躺卧,只能高枕位或半坐位。2021年10月4日到淄博市中心医院治疗,中心院血液科刘艳主任,使用最新研发上市的淋巴瘤新特药泽布替尼,口服7天后我外观可见的肿瘤消失了,下肢水肿及胸腹腔积水也得到了控制,把我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但病情反复,后又发高烧住院治疗,治疗过程中反复发高烧40多度,每天输液20个小时左右,整夜难以入眠,大夫建议进重症监护室,当时我非常清醒,坚决要求出院。医院同意告诉家人,我处于病危状态,要有思想准备。我出院后复诊,得到淄博市中心医院刘艳主任的热情接待,科学检查,合理用药,同时延强医院袁大夫几次上门诊治,中药调理,再次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我感恩生命!感恩生活!让我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有了新的诠释和境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寻到了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支撑。黑铁老友吴敬玉从黑铁调出,后任市电视台主任编辑。他筹建了一个诗群“柳泉吟”,成员大都是原黑铁文友,以及冶金系统、报社、市直机关的退休人员。与我同事七年、交往四十多年的赵守光诚邀我加入了诗群。当时已七十五岁的我,真是被赶着鸭子上架,内心的写作热情重燃,开始学写律诗。后又被群里的孙振全老师拉了一把。他从教几十年,热爱文学,执于习诗,感谢他把我的习作精雕细琢,推荐到“中诗报”公众平台。这种精神动力促使我坚持下来,使我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也得到了中诗报三室编辑老师们的提携,为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黑铁老友赵守光、吴敬玉、张永柱、张宗宏等都给予我指点、帮助和鼓励,这都是我坚持写诗的动力所在。
家人更是全力支持。老伴是贴心秘书,帮忙查阅字典和初审。儿子把古诗输到我的手机上,儿媳买来古诗经典和中华诗词名家诵读赏析书籍。女儿找来格律诗教程,女婿教我使用手机,帮我纠错。孙女虽在厦大读研,课业很紧张,但对我的诗作必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几年来,我创作诗作千余首,其中被“中诗报”网络平台录用近二百首,诗人篆刻家王绍龙先生主编的《东山乡音》周刊及《东山乡音》诗集编入六十首。同时在《齐鲁壹点》《北京头条》《都市头条》等平台网站发表百余首。
写诗需思考,费神费力,但我已经停不下来。停下来就感到生命空虚,因为我用学习、创作诗词作为对疾病的辅助性治疗已经六年多,埋头于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几乎每天一首。我能活到现在已是奇迹。这不仅得益于国家抗肿瘤药的研发和进步,得益于遇到了好医院好医生,得益于家庭的和谐、子女的尽心尽力,尤其是六年来老伴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也得益于自己坚强的求生意志和习诗的精神依托。
在挚友守光的热心鼓励帮助下,在家人的协助下,我把这些年的诗作选编成书,不是因诗作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而是这些习作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汇集的诗作有些繁杂,良莠不齐。这些诗作字里行间,有我的呼吸、我的坚守、我的抗争、我的坚毅。我把诗集命名为《生命咏叹》,就是感恩生命,咏叹生命!感恩亲情,咏叹亲情!在此,特别感谢根德文化公司张方明董事长对拙作所做的策划设计编校出版等工作。
戴继业2022年10月1日

11月18日上午,黑铁老友祝贺戴继业先生新著出版

诗友孙振全先生与戴继业先生留影并赋诗两首:
贺戴继业先生诗集《生命咏叹》出版
一、
一笑黄昏志拨繁,八旬路上拂尘喧。
情钟敲律心追梦,书载诗魂赠寿元。
二、
成书喜庆满堂红,聚友酒楼冬日融。
直倚春秋酬白首,堪追岁月诉丹衷。
劬劳格律文章德,铸考敲推耄耋翁。
生命乐然欣咏叹,诗田奋笔续耕中。

八十八岁高寿的老矿长张其浩

五八年一起入矿的老工友段可经(左)、李景浦(右)

继明矿长(右)、白相村党委书记(左)

前不久继明兄书法作品赠戴继业先生


老友刘升翔増书法册页祝贺


原同事孙璐赋诗一首:
贺戴老诗集《生命咏叹》出版
当年踏入铁矿门,幸逢知遇缘识君。
谆谆教诲犹在耳,漫漫人生性率真。
耄耋之年谙格律,笔耕不缀著诗文。
四十余载情未了,隔屏恭贺谢师恩!


老友张永柱


我与戴老、孙振全老师
赋诗一首贺戴老诗集出版:
生命之咏叹,精神可撼天。
功夫在诗外,真性动心弦。

赠书现场









我与戴继业先生留影


戴继业先生赠书留影。【2022年11月15日】
诗友赋诗祝贺

《柳泉吟》诗群群主贺诗一首
祝贺戴老《生命咏叹》出版
耄耋之年斗志昂,凝神踔厉酿诗行。
有为不懈终成册,油墨飘香心亦香。
【花山居士 吴敬玉】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