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的路
文/谢建骅
近些年,似乎回家乡的次数多了,有事没事总喜欢回乡走走,虽然自己所在的城市与家乡远隔千里,路途劳顿,但只要说是回乡,心里还是满满的喜欢。
每次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新变化而感慨不已,尤其是家乡路的变化,家乡的路,除了乡级公路外,纵横交错的白色水泥路已在村庄周围四通八达,每每驻足眺望那一条条漂亮的现代化乡村的路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阡陌纵横的乡间小路,引发不小的联想。
我的家乡是里下河地区怀抱中的一个村落,以前,村子里尽是泥土路、小木桥。在记忆中,我上初中、高中时,离开了村子,去镇上学校读书,通往学校的路是一条泥土路,说是路,根本没有路,只是以田埂、河沿为路,弯弯曲曲似羊肠,虽然只有六、七里路,看似不远,但可望难及,还要过上几座小木桥。那时,学校没有宿舍、食堂,我们都是走读,一日来回四趟,我沿着这条乡村土路一走就是五年,土路留给我的惨痛印象就是雨天,不管是夏天的滂沱大雨,还是冬天淅淅沥沥的毛毛细雨,土路如同糯米粉和上了温开水,泥泞难行,春秋时节,下雨天,道路泥泞,拎起雨鞋赤脚走,路两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蒺藜草,稍不注意脚就被蒺藜针刺着,钻心地疼,冬天呢,只能高一脚低一脚地艰难前
行,顾得了脚下,却顾不了上身,走几里路的路程往往比平时多出两三倍的时间,因浑身上下淋湿,因而到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替换母亲早已准备的衣服,那时多么盼望能有条宽阔的公路走多好啊,同时更希望通过读书能走出乡村,走出这泥土路。
后来,我的愿望实现了,外出读书、工作,离开了乡村,也离开了乡村的泥土路,但对乡村路的记忆是深刻而隽永的,每至阴雨天,就想起乡下的泥土路,想象泥泞中艰难行走的情形,庆幸自己已离开了乡村,脱离了土路的困扰。
乡间的土路,说不清它从哪个时代走来,也说不清它已经存在了多少年,土路本身是封闭世界的产物,它封闭了村庄,也封闭了人们的心灵。多少年来,乡亲们一直沿着乡村的泥土路走着,一年又一年,在这土路上,留下了他们太多的心酸与无奈,也留下了他们久久的企盼。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迁,适逢改革开放的农村,春风劲吹,细雨滋润,乡村焕发了无比的活力,在盎然的春意里,它把蕴蓄了一冬的内力全部彰显了出来,以无限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人心思富,跃马扬鞭,乘势快上,开拓致富路,乡村到处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少小离家老大回。今年我回乡探亲,家乡有了巨大的变化,旧貌换新颜。原有的那些乡间土路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路边水泥杆顶部的弧线型灯架挑
起一盏盏漂亮的路灯,水乡的“无船不通行”已成为历史,一座座宽大的汽车桥,把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得四通八达,现在城里人喜欢乡村旅游,从菜花地里飞来的彩蝶追逐过往行人;一辆辆家用小轿车、面包车徐徐而过;也有满载农产品或工业品的大卡车减速降声而行,以避免破坏这里现代田园诗般的宁静和温馨。
行走在家乡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点上,景象更是喜人,一排排设计新颖错落有致的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整洁宽阔的水泥街道伸向远方,汽车一直开到家门口,村里现在的年轻人,不只是人手一辆汽车,而且一辆比一辆名气大。村里人为下一代准备的新房,已经不再是我传统认识里的三间大砖房,而是随处可见的两层小别墅。
家乡的面貌在改观,路在变迁,这只是神州大地千万条变化了的乡路中的一个缩影。悠悠岁月,漫漫长路。在乡下,昔日晃悠的粪担、弯腰插秧、挥镰收割、竹篙撑船、老牛犁地的吆喝声渐次被今日的机械化耕作方式所替代,往日的单一的农田经济渐次被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经济模式所替代,水乡人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以水兴村的致富门路,大搞养殖、长植,收入翻番。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乡村焕发了无限的生机,人们在致富路上,阔步向前,道路越走越宽广。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现在人们吃讲营养,住讲宽敞,
穿讲时尚,和谐安居,现在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锻炼场所,乡村的田野屋宇间真正注满生态的活力。
回乡后,我在新农村规划点上遇到了小六子,看到了他家新建的别墅楼房,很是羡慕,小六子是我家邻居,排行老六,过去因家里人口多,生活穷,小学没毕业就回家务农,那时一家八口人就挤在两间茅草屋里。前几年,他走上了致富路,承包了村上的一片荒滩洼地,挖渔塘,搞养殖,收入连年翻番。家里的茅草屋盖成了小别墅,去年,又在城里购买了商住楼,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下乡,像小六子家靠勤劳走上致富路的人家不计其数。
我沿着村路,行走在村庄,迎面而来的是熟悉的村民,谙熟的乡音,不熟悉的是村庄变化了的景致。一路看到的是装潢一新的店面,醒目的招牌,除了农村淘宝、乡村旅游、水乡农庄、乡居民宿、购物场所等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与村民的交谈中,在熟悉的乡音中,透出了他们新的自信。现在的自信,不是今年地里又多收了多少粮食,多养了多少头猪羊及鸡和鸭,不是手里挣的钱比“上班族”的更多,而是自信而强烈的生活幸福感。
多年以前,走在乡村的土路上,我的愿望是走出村庄,走出泥土路。而今走在村庄,看到村庄的巨变,看到家乡人的幸福生活,反而觉得,更愿意重新做个真正的村里人。
谢建骅,盐城大纵湖陈王村人,大专学历,教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任教之余,喜欢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追逐梦想,放飞希望。从1990年至现在,先后在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青海西海都市报、盐阜大众报、苏州日报、无锡日报、盐城晚报、江南晚报、姑苏晚报、泉州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三百多篇作品,作品收入二十多种专辑,参与采访、编写《最美劳动者》、《惠山好人》、《遇见最美》、《钱桥好人》、《亲历者》等书,有多篇征文获奖,出版了散文集《芳草集》、《春柳集》。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