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鹃花开了
文/罗银菊
“待到杜鹃花开时,便是我迎娶你之日。”杜鹃花,总能给人毫无准备的悸动,直击心底的甜蜜。我的故乡,有一片美艳的花海,时刻清晰的映衬在眼眸。故乡离彩云最近,在大理云龙的关坪乡高明村兔罗棚,那里与洱源县西山乡接壤,交界处,杜鹃花绵延数十里。
兔罗棚的天空一片明朗,树木郁郁葱葱,海拔较高,大概是环境凉爽、湿润、通风,合杜鹃花“胃口”,花萼大而肥美,花团锦簇,压弯了树梢。怀揣迫不及待,竖起耳朵,聆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妈说,故乡的杜鹃花又开了,红艳艳的花朵,在雨水濯洗下,更加赏心悦目。猝不及防的一阵悸动,不小心跌入了时光隧道,触动了灵魂深处的暗礁。
父母那个年代,赶马是最有前途的活路,从一地将货物驮上马背,然后人在马后赶,送往另一地,村里人喜欢简称为赶马,相当于现在的运货。那时虽然没有形成正规的“马帮”,也没有“马锅头”,但是绵延起伏的大山各处都有驼铃声清脆悦耳,还有那山歌声盈耳动听。听父亲说,有一回赶马,途径洱源,夜宿一个小村庄,因为父亲山歌好听,即兴发挥厉害,差点被洱源姑娘选中,只可惜没人唱得过他,他又没有中意的,最后才遇上同样爱唱山歌的母亲,这是后话。
虽然父亲无缘花海邂逅,可是二姑妈遇上了。二姑爹是洱源西山人,听奶奶说,二姑爹赶马途径兔罗棚,知道家里有未出阁的闺女,便找人上门“探情”,实际就是探探口风,看能不能在奶奶家讨上个媳妇。缘分何其美妙,二姑妈和二姑爹“对上眼”了,那个年代,缘分是悦耳的山歌声寻觅来的,如果不擅长山歌,便要靠眼力,说白了就是“一见钟情”。“对上眼”后男方找德高望重的中年男子陪同来女方家提亲,俗称“说媒”或“讨媳妇”,提亲后便是合婚,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一切顺利后便是定亲,吃“定亲酒”,定完亲就开始准备“嫁妆”,那时的女子,嫁妆除父母给之外一部分要自己准备,比如刺绣,那是嫁到婆家“过关”的必备品,是检验新媳妇勤不勤快,手巧不巧,脑子灵不灵的“资格证”。奶奶说,二姑妈带上“小鹿乱撞”的心,赶着羊群,到两地交界处的杜鹃花海,花下休憩就捯饬刺绣半成品,姑妈每天都赶着刺绣,绣围裙,鞋子,挂包,腰带等等。
白族妇女刺绣产品来源自然,还原自然。围裙上多半是喜闻乐见的杜鹃花,大朵大朵杜鹃花跃然于底布上,花舞鸟飞,栩栩如生。自我记事以来,看过很多高明村山地白族妇女刺绣的场景。野百合果剁碎后将事先剪好的图案粘贴在青白相间的染布上,类似于现在的十字绣,然后心灵手巧的女子便“照葫芦画瓢”,一针一线将图案绣完整。大朵大朵山地野花,多为杜鹃花,在五彩丝线下,光彩夺目,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是帮忙串珠子,做刺绣装饰品的。
嫁妆准备妥当,婚期也就到了。迎亲队伍全部是男方家精挑细选的单身男子,队伍里必须有个经验丰富的女人,专门来“劝哭”(结婚当天洗澡哭一回,磕头哭一回,离门哭一回,既表远嫁他乡苦,又表新媳妇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队伍一路吹唢呐,一路唱山歌,欢欢腾腾来接亲。女方家则专门派单身女子们在队伍途径之地“埋伏”,准备好水和刺球,好好“捉弄”迎亲队伍,一表喜庆,二表让男方家知道,讨个媳妇没那么容易。洱源西山和云龙关坪两乡通婚,大多数时候,就躲在杜鹃林里,瘦弱的女孩们爬上树梢,瞄准时间,有人泼水,有人仍刺球,弄得迎亲队伍“措手不及”,“丢盔卸甲”,场面十分热闹。有时候,单身男女们也会有“意外收获”,不打不相识,一桶水或几颗刺球,碰撞出了“火花”,戏弄雨变成了“爱情雨”,杜鹃林成就了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
戏耍过后,便是踩点进新娘家。白族人结婚,迎亲进门很有讲究,事先专门请人看好良辰,拦截迎亲队伍时会清楚的告知给男方,踩点进门的时候,新媳妇要躲的远远的,不能被新郎以外的单身男子看到“真容”。婚期为两天,迎亲当天在女方家,待礼成,新郎回到迎亲队伍里,新娘回到闺房,当天双方互不交流。傍晚时分,院子里摆好迎亲宴,宴席上有烟、酒、水果、喜糖、瓜子等,宴席两边分别是男方迎亲队伍和女方接亲队伍,“两军对峙”,拉来嗓子“对唱山歌”,女方家要卖力,可以“作弊”,请山歌能人,保证只赢不输,给新娘子争面子,意蕴不在婆家受欺负。山歌对战结束,彻宴席,点火把,年轻男女们便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舞,在当地俗称为跳“力格歌”,动作来源于日常劳作和模仿动物的各种动作,是在生产生活与情爱等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人们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外在反映。“力格歌”舞种有“一步”、“二步”、“三步”、“四个香元”、“五子登科”、“鸡刨食”、“织麻”、“掏蜂蜜”、“洗麻纱”、“进进退退”等,都是山地白族人生活所见所闻自然创作出来的。没有音乐伴奏,而是以脚踏地的节奏声来左右舞蹈的节奏,舞者微含胸,双膝稍屈,足踏地有力,以腰为主的有挺、摆,曲身等动作,甩动双臂,节奏强烈,舞者形成默契,一般都是从最简单的“一步”开始,然后中间自动换成“两步”、“三步”等,从易到难,各展风采。舞会也是“择偶福地”,也有不少夫妻因“力格歌”舞结缘。
第二天鸡鸣,要给新娘洗澡,此时新娘和姊妹会抱在一起哭,表示难分难舍,待新娘梳洗完毕,着一身刺绣装,颈脖挂一面圆镜,镜面闪亮,老人们认为镜能辟邪驱害,是保护新娘的最佳“武器”。给长辈磕头时,新娘的母亲会抱着女儿痛哭,表达不舍之情。新娘送出门,迎亲队伍紧跟新郎新娘,负责搬运新娘嫁妆,有箱子,被子,衣物,富裕人家有的会送给出嫁女儿牛、羊、马、猪等。送亲姑娘们则跟在最后,先前戏耍过迎亲小伙子们,走在跟前,多少有点胆怯。
送亲当天,就是男方家“大办”的日子,称“正客日”。一路唢呐响彻,热热闹闹,又经过花开正艳的杜鹃林,此时,大家便稍作休憩,赏赏花,圆润心情。启程后,途经湿地,新郎必须弯腰背媳妇,新媳妇沾水意为不详,必须小心谨慎。
快到男方家,鞭炮放完,群体“骚动”,新郎新娘要“赛跑”了。此时,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们会帮新郎“助威”,而心思缜密的姑娘们则会帮新娘“助力”,竭尽全力拖住新郎,让新娘安全跑入新房,“赛跑”的意义在于,谁先跑进新房,谁就是“当家人”,以后在家里最有地位,是“说了算”的人,当然相敬如宾是最佳的。
结婚程序男女双方家相同。礼成后会有单身男子“闹洞房”,以讨彩头,早日脱单。有孩童“压床”,祝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和谐美满。
结缘杜鹃林,花开正当时。后来,小妈也从洱源嫁过来,小妹也嫁到了洱源,两地通婚越来越频繁,交界处的杜鹃花越开越热闹。滴血般红艳的花朵,绽放着,灿烂的笑着,杜鹃花又开了。
罗银菊,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人,女,生于1990年2月,2015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基层服务,爱运动,爱文学,喜欢写作。分别在中国青年网、云南扶贫热线、大理精准扶贫、先锋论坛、云龙青年、云龙关注、云龙印象上发表了《无限接近零》《幸福的味道,金银花香》《心坎上的那间垛木房》《好一个“团结”》《再苦也不退缩,她托起三个女儿的读书梦》《“回门”探“亲”》《八宝的新居》《以刘平为榜样 做群众贴心人》《以杨善洲为镜 甘心扎根农村》《借青春之名,谱岁月华章》《爱上这个称呼》《心中有光,脚下有力》《高寒山区人民盼来了“暖冬”》《近零路》《有“证”啦》《我眼中的“傻子”百姓心中的“暖心人”》《“一颗心”托起“三颗星”》《残疾贫困户的“安居梦”》等文章,未发表的感情体裁文章若干。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