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冬
文/赵焕明
入冬的田野,留守的事物不多,粮食们都跟着牛羊早已回家了。田埂的尽头,静谧的村庄无声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村头的稻谷场上堆放着一些玉米、稻谷之类的秸秆,一个农民正担着一担玉米秸子,缓缓地走在电话线一样的乡村小路上。此刻,田野不加任何修饰,通透得一目了然。打小就喜欢在天高云淡的初冬黄昏,去田野上转悠,在这份安详和宁静中,与阳光、与泥土融合成一种透明馨香的氛围。
至今,我隐隐还记得,每到黄昏时分,独自一人走到空旷的田野上,没有孤单与清冷,而是温暖,这种温暖绵长得像长了脚,会慢慢地融进自己的身体,在周身游走。有时,这种暖甚至让我产生慵懒,让人觉得这广袤的大地像母亲的怀抱,情不自禁地想在枯草上,或田埂上躺下来,美美地享受夕阳涂抹在身上的感觉,天空就像擦洗过的玻璃窗户,看三两只野雀偶尔从眼前消失,做一番“蔬木摇空半绿黄”的的美梦。
从小生活在乡村的那一代人,是怎样的打发入冬的日子是很有讲究的。庄稼人自个都明白,一年的收成都是泥土给予的,自然要像回报母亲一样给田野留下些什么。一旦入冬,他们从也不敢怠慢,或给泥土留下一截庄家茬子,让雨水浸泡后烂掉,或焚烧一些庄家的秸秆,让其成为灰烬,这些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有机肥,让来年的庄家不缺养料,也是为庄稼人心中的希望添些底气。
庄稼人每一个都是能匠好手,他们自然懂得,只光打理田野是不够的,那些曾协助过自己整理田地、撒播种子和收割庄家的农具们,也是不应该怠慢的。每当庄家入仓,一年的农活基本做完了,镰该收了,锄该挂了,犁耙也该歇息了,就连耕牛也要为它们备足秸秆和枯草。这个时候,庄稼人的脸上像挂起来的农具,都浮现一层浅浅的轻松。有特别讲究的庄家“老把式”,在入冬时节,还要把每一件用过的农具逐一的剔除它们身上的泥土,然后磨得光光亮亮,还要把有些用钝了的农具,拿到附近的铁匠铺去淬火加工,等来年能派上更好的用场。
说起铁匠铺,也是乡村入冬时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农闲了,自然走进铁匠铺的人就多了起来,有的是左邻家中犁上的铁扶手断了,要让老铁匠换一根;有的是右舍家中锄头钝了口子,要老铁匠淬淬火;有的干脆是来铁匠铺凑热闹的,一边欣赏老铁匠的手艺,一边说笑着取暖。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有坐着的,有站着的,也有蹲着的,看师徒二人如何把冬闲的日子一点一点地敲,敲得笑语飞出火星子来。就这样,在一半生意、一半笑谈中,外面何时已飞雪,里面的人全然不知,日子久了,老铁匠与街坊邻居们的关系如鱼得水,场景非常红火亮丽。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生活里旧时的颜色就是那些手艺人描绘的。后来,我每次读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每次都感触颇深,里面那红泥火炉,傍晚时飞来的雪花,自然而然地都让人想起当年的铁匠铺和那些农具。然而,今年春季和几位朋友出去旅时,我看到犁的时候,不是在田头劳作,却展示在一个民间的农博馆里。当时,那种犁铧挂在墙上的感觉尤为辎重,自古以来,人类生活是从使用农具开始的,其中犁的使用功不可没。古人也曾有诗曰:“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有村皆绩纺,无地不耕犁”。这些美好的诗篇不正是对犁的肯定与赞扬吗?
记得爷爷在世时,每年犁铧下水都要弄一个简单的仪式,把贴了红纸条的木犁背到田间,然后放一挂鞭炮才扶犁下水,预祝今年劳作和收成一帆风顺、红红火火。木犁在田间泥土里出没,发出欢快的声响,阵阵犁花像江河的浪涛,在溅起的浑水中时隐时现,星星点点,整整齐齐。只有老铁匠给爷爷装的犁铧使用起来更顺手,如果感觉实在累了,爷爷也就只停下那么片刻,“吧嗒、吧嗒”地吸一袋烟,抬头望望浩淼的天穹,至于山外的另一片天有些什么,爷爷似乎懒得去想,望着脚下这一片还冒着热气的浪花时,他嘴角就泛起了浅浅的笑容。
犁,在我记忆中渐渐苏醒,却没给我带来太多的兴奋。因为,如今故乡实在再难以看到扶犁驱牛的青壮劳力了。我记忆中的“犁耙”手,已经定格在爷爷那样年富力强的形象里,而现在乡间的田野里,也只有一些留守家园的老人,偶尔能碰上一两个扶犁打耙的人,早已年过花甲了。现在想起,心中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忧虑,像这入冬的薄雾,悄悄地向我弥漫过来......
如今,尽管社会进步了,但一些扎根在心灵深处的东西是不能被抛弃的,譬如“犁牛”精神,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作者简介:
赵焕明,男,湖北阳新人,曾用笔名赵明,山村等。1984年在《咸宁日报》发表处女作,1986年加入湖北作协青年诗歌学会。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作(散文)500余首(篇)。散文《红薯淀粉乡土情》被选入初中语文测试卷,诗歌《用手机摇一摇乡愁》选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著有诗集《抹不去的心河》等。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