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吴以先
原创 | 张金春

吴以先
吴以先,1964年参军,1965年6月入越。在战火纷飞的援越抗美战争中,担任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三大队(七团)十六连重机枪弹药手。他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以及顽强的生命力,残疾、多处受伤,身上还有30多粒美军集束炸弹钢珠。中国、越南两国军队都给他记了一等功,他是一名英雄的铁道兵战士。
(一)
1965年12月1日,连队在北太省寨高地区一座红石头山上开采片石供全团抢建克太铁路用。三挺重机枪设在采石场边阵地上,担负着保卫采石场几百名指战员的任务。当天下午晴空万里,美军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空袭机会。我军将士严阵以待.弹药手吴以先和射手郑虎成顶着烈日,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严密监视着天空。果然,下午2时,突然从正南方向传来防空警报,同时炮声响起。吴以先和郑虎成立即将机枪对准南方天空,很快发现8架飞机向阵地、工地上横空飞来。副排长一声令下,打!一串串子弹迎面射向敌机,打的敌机惊慌逃走。
敌机在逃走时,仓皇向我阵地、工地发射了数十枚火箭和菠萝弹,一枚菠萝弹就在吴以先阵地前一米处爆炸。当时由于集中精力作战,大家并未发现身旁爆炸了一枚菠萝弹,之后看到一个直径约40厘米小弹坑才知道的。爆炸时,吴以先身子一震,跌倒在地,手中的子弹盒也落在地上,当他意识到自己受伤时,仍然顽强地支撑起身子,从地上抱起子弹盒,配合射手向敌机猛烈开火。但随机枪转动了几步,手中的子弹盒不自觉地又一次落在地上。他伸手再一次去抱子弹盒时,发现右手掌被弹片击穿,颈部也负了伤,鲜血流到了胸前。左腹部打穿了一个洞,小肠外流,他忍耐剧烈的疼痛,使尽全身力气把子弹盒再次抱起来,顶在头上,用受伤的右手稳住,左手捂住不断外流的小肠,继续配合射手坚持战斗!
射手郑虎成此时全身也多处受伤,两位英雄战士仍然坚持战斗!这时,又发现一批4架敌机迎面飞来,十六连三挺重机枪再次向敌机猛烈射击,迫使敌机不敢低空俯冲投弹,最大限度减少了部队人员伤亡。敌机为了快速逃离阵地,不得不丢弃副油箱和菠萝弹发射器。当日下午,十六连修理工张国刚在离阵地不远处捡到敌机丢弃的菠萝弹发射器,因为太重他搬不动,就用随身携带的螺丝刀将菠萝弹发射器上标有美机F-105机型的金属牌取下。现在此物件收藏于七团张金春创办的援越抗美博物馆中。
战斗结束后,吴以先知道阵地、工地还有受伤的战友,对前来抢救的同志们说:“我的伤不重,你们先去抢救重伤战友吧,即使我牺牲了,我还有爱人和孩子帮我尽孝,他们都还未结婚呢?”副指导员硬是把他背上救护车,在团卫生队清创包扎后,迅速送到支队医院,连夜做腹部手术长达8个小时。由于伤势严重,弹片没有取出,只是缝合好腹部和大、小肠伤口。后来吴以先被转送到国内南宁303部队医院。他的右手掌贯穿伤,只是取出了弹片,粉碎性骨折畸形愈合,已严重伤残。在无情的打击面前,他坚持用左手料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仅在养伤的3个多月里,就用左手写下了30多篇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
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吴以先的伤已基本痊愈,他希望尽快重返前线,可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右手已残,不适合作战需要”的消息。领导让他复员回家,并通过地方政府,给他安排好了工作。他找到部队领导,据理力争:“我的右手是不行了,可还有左手,还可以站岗,可以做后勤工作。我要是就这么走了,既对不起越南人民,更对不起全中国的父老乡亲!”领导被他的请求所感动,终于将他留下来了。
回到前线,连首长让他到炊事班养猪,他二话没说,干上了饲养员工作。最多时一个人养猪达30多头,饲料不够,就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到地里去挖野菜,到附近的高炮部队收集剩饭剩菜;他挑着饲料,受伤的腹部常常痛得他直不起腰;用手剁猪菜,残废的右手会像针刺一样震得剧痛。面对种种困难,他没有退缩,凭着顽强的毅力,不仅为部队饲养了一批又一批生猪,还利用养猪的空间,在土洞里学着生豆芽,使前线的指战员吃上了新鲜的猪肉和豆芽。为此,营部还在他们连队开了现场会。
吴以先的事迹传遍了整个部队,为了表彰他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一支队党委为他记了一等功,号召全体指战员以吴以先为榜样,在伟大的援越抗美斗争中,英勇战斗,勤奋工作,为世界人民立新功,为“五个伟大”增光。越南中央军委给吴以先颁发了一级战功勋章,胡志明主席赠送了“中越友谊,万古长青”的座匾。1968年3月7日,吴以先和全军六个兵种两个学院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此间,还向首都的部队进行了多场次报告,使很多人受到了教育。

过了49年,到2014年,医院和社区给退休老人做健康检查,在CT上发现吴以先身上共有37块美军集束炸弹弹丸:颈部3块,胸部31块,右手指2块,左侧髋关节内1块。他平时经常感觉受伤部位疼痛,特别是天气变化和严寒季节,过度劳累更是疼痛难忍。过去他总是认为战争时期负伤,是伤痛复发造成的。这一检查才知道是这些美军集束炸弹弹丸在作怪。有媒体报道说,“藏”于体内的每一片弹片,每一颗弹丸都是一枚勋章。

有人劝吴以先,“你是为国家负的伤,现在痛因找到了,应该住院把弹丸取出来。”他想:“这要开多少刀,得动用多少医疗资源,我国的医疗资源还紧张,我都七十好几的人了,这些年我都坚持过来了,就不再浪费国家的医疗资源了。”
(二)
吴以先跟随部队经历了风雨历程,和血脉相连的铁二师医院一道,定居于山西太原市。在一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铁二师医院政治处、兵改工后的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党委办公室这些平凡的岗位上,从事政治工作33年,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闻奉献。
1995年是医院争创二级甲等医院关键的一年,而医德医风对医院的“晋级”又起着非同寻常的“一票否决”作用。医德医风不仅涉及广大职工,而且要直面整个社会,稍有不周,病人一个反映,就可将医院推向尴尬的境地,不得升等。负责此项工作的吴以先深感责任重大,接受任务后,仔细地将党群系统应该完成的任务分门别类拟出实施方案,并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带着这份庞杂的计划,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科室,调查每一个病人反映的情况,访问了解每一个相关职工的思想,填写每一张发生情况的登记卡,使患者所反映的大小事件都有圆满的处理结果。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一本5万字的《医德医风选编》,给全院医护人员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在他的带领下,党群系统全体同志发挥了最大的潜力,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使医德医风这一票,在医院顺利“升等”中起了关键作用。
和吴以先同年或者更晚入伍的人,很多都已经成为大小企业的领导人,在党群系统工作的同志,甚至他原来的部下都陆续成为他的上司。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了,让他以“英雄”的名义去索要官位,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英雄已成为历史,比起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就很幸运了,有什么权利向党讨价还价呢?”
他依然守着党办这个摊子,做着他应该做的事情。医院实行“一院多制”后,很多科室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围绕医疗这个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收工作,产生了可观的效益。而党办依然只能伴着“清风”为党奋斗。年终了,别的科室有开个热热闹闹座谈会的“资本”,党办同仁都常常只能自带清水一杯,围着他大发“宏论”,他过意不去时,就用卖旧报纸的一点点钱买上一点瓜子让大家会“餐”。有的同志想不通,埋怨主任脑子不开窍,都什么时候了,还这么古板。这种时候,他总是习惯得用他那“英雄”的思想教育大家要“甘于寂寞”,多想党的工作,多想政工干部的职责,少思索取,面对他的数落,这些只是想和主任开开心的政工师们,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吴以先从事党办工作近30年,加班加点,无名无利,他全不以为然,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中,组织党员学习、收缴党费、开展职工政治教育、起草各种会议文件和院党委工作总结报告、颁发各种奖惩通报,仅各种大小会议的材料,一年就是好几十万字。这些材料的产生,推动了医院“两个文明”的建设,使医院连续十三年获太原市“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以来,还连续多年被评为太原市“文明单位标兵”,1995年顺利进入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行列。
吴以先从事党务工作33年中,当过宣传干事,做过协理员、政治处主任,而党办主任则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事无巨细,处处躬身。要求人家干的,自己必定先干。他家中老小烦琐事甚多,本来需要他花很多精力去处理,可他从没丢下工作。妻儿埋怨他,说他官不大,事情多,他依然一心扑在党的工作中,认真履行一个党务工作者的职责。
医院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其中确实有不少人迫切希望加入党组织,希望有人为他们做些引导工作。吴以先深深懂得这一点,他常常找一些政绩突出而思想素质又很好的同志谈心,为他们讲解党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党的怀抱。同时,他还让各支部选好考察对象,做好帮带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院党组织的发展工作。从1978年至1998年,全院有160名职工向党写了申请,其中有63名职工先后加入了党组织。由于这些优秀同志的加入,医院党的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中铁十二局党委授予吴以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1996年上半年,山西省太原市卫生系统要求各医院开展“爱婴医院”达标活动。在艰难的任务面前,有人又发牢骚,讲起了条件。他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迅速组织人员,以身作则亲临一线。经历一个多月,终于在全院挂上了300多块精心制作的宣传镜框,将“母乳喂养常识图解”、“母婴同室”等相关规章制度宣传得家喻户晓,“爱婴医院”一举达标。负责此项工作的院领导认为:“头功应该记在党办主任吴以先身上。”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迹,我曾把湖北卫视记者请到太原拍了一部专题片《钢铁侠的家与国》,播出后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吴以先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这是伟大的祖国授予英雄的荣誉,是对吴以先战友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铁道兵精神最高的奖励。
作者张金春,1964年从江陵县应征入伍,服役铁道兵二师七团。1965年至1970年参加援越抗美,先后任战士、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团卫生队副队长。1983年9月转业到荆州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先后任副院长、纪委书记。创办“援越抗美博物馆”,荣获“荆州市最美退役军人”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槛外人 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