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老师,他的名子叫王连骥,今年已经90岁了。熟悉王老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他热情似火、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功底深厚,更主要的是他履历丰富、观察细致、善于思考、笔耕不辍,写下了一篇又一篇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各类文稿…共同的爱好将我们拢到了一起。什么爱好呢?就是偏爱回顾往事,记录成书,给社会与后人留下一点资料。

王珣 王娱 王玢
开滦玄望,是我们的爷爷王连骥和奶奶开笑鸾二人合用的笔名。他们在半个世纪的生活与工作中,二人合写的文章署名,先后使用过浦恭尚、朔风、炎火、去非、非非、丁丁、求真、古淮老骥等二十多个笔名,但用得较多的是开滦玄望,他们书房也取名为玄望斋。
爷爷祖居在淮阴县棉花庄东后街,爷爷的祖父叫王彦和,兄弟三人排行老二。爷爷的父亲叫王如生,兄弟姊妹七人男的排行老大。爷爷兄弟姊妹七人排行老二。祖上世代务农,农闲时兼做弹棉花手工,爷爷的祖辈和父辈皆识字甚少,也就是从爷爷这一辈开始才读书识字。1947年初爷爷开始人学,1950年秋季考人苏北淮阴中学(现在为江苏省淮阴中学)。一年后,1951年7月爷爷响应党的号召,投笔从戎,进人军事干部学校,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从此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爷爷1996年退休,在岗工作四十六个年头。退休后,爷爷还笔耕不止,发挥余热,先后应聘从事报纸编采、大专院校教学和书籍编辑等工作。由于在那个重视工农干部的特殊年代,一些优惠待遇都落到爷爷的身上,一是干部下放劳动锻炼,二是五十年代先后被派往中央粮食部上海干部学校学习一年半和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学习三年。所以爷爷的中文基础比较实在。
奶奶的家早年住在淮阴城内赞化宫,解放后迁到淮阴城北。奶奶的父亲叫开鸿勋,奶奶兄妹三人排行老小。奶奶于1951年秋由市实验小学毕业考人苏北淮阴师范学校,1954年秋毕业,她十七岁就踏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前二十年在淮阴县农村从教,1958年开始任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先后在张集中心小学、王兴中心小学、棉花中心小学、城南中心小学及市区的西湖中心小学工作。后二十年(1973--1993)在市实验小学从事教导工作,八十年代初加人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代末获小教高级教师职称,直到1993年暑后退休。
爷爷奶奶他们一生职业都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和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业余爱好。也就是这个业余爱好,一爱就是半个世纪。从奶奶1958年3月29日发表在《新华日报》第三版上《我的爱人》第一篇文章开始,到2003年3月,由爷爷奶奶执编、校对的《桥之梁》淮安广电报十五年言论荟萃一书的出版,他们先后合作发表了很多文章。工作亦有一段巧合趣事,那就是1958年7月,爷爷被调任清江市西湖中心小学学区校长、党支部书记,奶奶也被组织上调人该校任教导主任。该校校长、主任只有他们二人,爷爷管行政、管党务,奶奶就管业务、管教学,分工明确,工作协调;持家过日子,爷爷主外,奶奶主内,就这样家和、人和、家政通,一家人和和美美数十载。
爷爷奶奶在创作中,处处都做有心人。如1957年爷爷在清江市委组织部工作时被下放回乡劳动锻炼。为了鼓励爷爷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奶奶就点点滴滴地记录了爷爷一些优点,写成《我的爱人》文章送到《新华日报》发表;1992年5月爷爷奶奶他们二人随江苏省社科联组团赴长江三峡旅游考察十三天,回来后写出了三千字的《抓住三峡工程机遇,努力振兴淮阴经济》考察报告;二人退休后在市区乘坐公交车时,将公交车上的新人新事记录来下,后写出了《徐徐春风拂面来》通讯;就连生病住进医院,还事事留心,写出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见闻《一切为了人民健康》长篇通讯。
他们所写的文章大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新生活,或对一些时弊实事求是地给予曝光鞭挞。尤其是有一些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爷爷蹲点队——韩城大队关于党的建设调查报告在1973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发表后,韩城大队党的建设经验传遍全省。不久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维祥被江苏省委破格提拔为中共清江市委常委、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宁
淮路二河至武墩段出现汽油黑市》文章,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了江苏省工商、公安、交通、石油四部门高度重视,随即在全省组织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南京、淮阴两市治理的进展情况,爷爷又作了跟踪报道,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理,于1985年底此风在淮被煞住;《关于县区级工商局机构改革的思考》文章,在1992年《江苏工商行政管理》和《淮阴社会科学》刊物上发表后,文中论及的县区级工商局要大力“合并股室,提高级别”,“改股为科,设立发证科、监管科和办公室”“两科一室”的观点,十年后终被领导机关采纳。爷爷在给他人讲课中,还一直强调业余通讯报道员,在写稿中要严把“三关”;即业余关、真实关、送审关,决不给领导添乱。
在爷爷奶奶进人古稀之年和金婚之际,我们兄妹,为了向祖辈献上一份精美独特的贺礼,特从他们近五十年来的作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作品一百余篇,约22万字,分消息评论、通讯专稿、业务研究、理论探讨、留心文章、杂文随笔六个部分,汇集成册,取名为《足迹》(开滦玄望作品选萃)。并附录了三篇记述爷爷工作、为人一些片段的文章,作为一个“客观”的侧面。如果说前一百余篇文章是“主观”部分的话,附录文章则属“客观”部分,从而使这本《足迹》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对此书稿,有些好心的同志提及,书内文章有庞杂之嫌。但编者认为,若纵观全书近110篇文章,却另有韵味,更有些文章还具有一定的纪念义意,故还请诸君谅读。
在此书定稿出版之际,编者内心最欣慰的是——圆了爷爷奶奶少时写作出书之梦!
书稿汇编过程中,华龙打印社、《淮安日报》印刷厂给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闻雯女士,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为之校改书稿。在最后完稿之前,还请了清浦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杨登元先生、市一中郭更新先生、清浦中学朱维科先生、清浦区委党校副校长孙云凤先生帮助审核与校对。特别是政协淮安市委员会主席陈从亮为本书题词、淮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漆冠山先生和江苏省淮安工商局局长、局党组书记魏嘉陵先生,在日理万机之时为本书作序。更令编者难忘的是江苏食品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教授程大鸣先生,在百忙之际,系统地看了书稿,认认真真地作了字斟句酌,剔除了多余文章、修改了一些篇幅、纠正了一些错别字,并且还握笔为之写序。对这些热心支持与帮助本书出版的众多先生,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吴学如、毕小远、贾华、沈保银先生。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书中文章时间跨度较大,在编辑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谨以此书恭祝爷爷奶奶天天都是好心情,温馨又从容!
编者:
二0O三年暑后

在爷爷奶奶翡翠婚龄和爷爷八十大寿之际,我们除了之前为爷爷奶奶出版了《足迹·开滚玄望作品荟萃》、《往事·走近开滦玄望》两部书之外。如今,我们又整理了爷爷奶奶保存好的资料和近期作品,编辑成《开滦玄望文集》,可算全部圆了爷爷奶奶“化茧成蝶”之梦。不论这是成功或是失败,把梦想变成现实,这是为了跟上改革开放的脚步,合上新时代的节拍,也能算是一项“成果”吧!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文集中,祖国山山水水,举目皆景;书里边,各类知识,一应俱全。有人说过:“能够心满意足地回首往事,相当于活了两辈子”。爷爷奶奶,你们就捧着这部文集,去“心满意足地回首往事”,“一辈当两辈子”地过吧!
在文集出版期间,承蒙各界新老朋友的厚爱,为文集策划、为文集编审、为文集作序、为文集撰文喝彩叫好、为文集阅校,以及族中三代人为文集题字赞美。对这些文集中已留名的热心朋友,特别是中国建设集团的卢彩霞、王睿、朱萍女士,以及清浦区民政局潘平平局长,小学老同学石鹏程先生,好邻居、现在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在读生耿婧玟女士,好邻居、淮阴卷烟厂吴敏和江苏食品学院卢珩女士等,为文集书稿设法帮助打印校对,提供了诸多方便……..在此,我们并代表爷爷奶奶,表示由衷地感谢!
谢谢了,朋友!
编者:王珣 王娱 王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