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浅议自由体诗
作者| 毋东汉
所谓自由体诗,是与格律体诗相对应的。即不限字数,不讲平仄对仗,不押韵的诗。据说是从境外传进来的,我信为不虚。把中国《诗经》之《关睢》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翻译成白话,就成了自由体诗:
“关关鸣叫的小鸟呀,
栖息在河心的小岛上。
美丽端庄的姑娘呀,
德才兼备的小伙爱你。”
我读过普希金的诗,当然是翻译成汉语的,总觉得没有中国格律诗有韵味。其实,把格律诗译成外文,也就失去了格律,没有了韵味。所以,认为自由诗比格律诗进步,是一种偏颇和误解。
我学的第一首自由诗,忘了标题,开头是:“再加上一把松枝,让篝火烧得更旺。……”句子长短不齐,也不押韵。意境很好,七十多年了还没忘。自由体诗与格律体诗相比,好写得多。一位在《各界导报》当编辑的朋友,他的儿子上一年级时,写了一首儿童诗:
爷爷正在吃饭,
一条虫子落在碗里。
爷爷用筷子搛起虫子,
扔在地上。
树上的小鸟看见了,
说:“这么好吃的东西,
为什么扔掉呢?”
这首诗,我编发在《学生作文报》上。它充满了童心童趣,成人是很难写出来的。相比儿歌和童谣,儿童诗比较好写。它既不限字数句式,也不要求押韵。
成人写的自由体诗,最大的难点是限制“自由”。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低要求如儿童诗。自由体诗要在限制“自由”方面下功夫,犹如我们写散文在“形散神聚”上下功夫一样。限制“自由”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字数的多少,服从内容的需要和节奏的需要。二是句子的长短尽量不要太悬殊,读起来抑扬顿挫适当。三是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犹如七言诗的七言四顿那样,有节奏,增强音乐感。四是大致命押韵。这样的自由体诗,又自由又不自由,达到了自由格律相结合的美好境界,其优点是朗诵起来和谐悦耳好听,谱成曲能唱,歌词大多如此。这也符合毛主席说的,中国新诗的出路,一条古典,一条民歌。
纵观现在的文坛,实在不敢恭维。写格律诗的人凤毛麟角。写界于格律诗与民歌之间的新诗的人也都是耄耋老人。多数年轻人不会押韵,更不会平仄对仗。他们只会写自由体诗,竟把自由体诗写成了儿童诗,还算不错,还算是诗。
相当数量的“诗人”写的不是诗,是精短散文或语录体论文。他们移动鼠标回车键,把精短散文、语录体论文斩节排行,再以诗外功夫、潜规则,把它发表在诗刊、诗栏、诗选、诗集里;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干脆不用)。朗诵时表情由朗诵者自己“摸石头过河”,却沒有石头!这种“指鹿为马”“皇帝的新装”的表演和作派。堵塞了语文教师的嘴。学生问:“什么是诗?”教师情何以堪?问何以答?例何以举?这都是崇洋媚外、“国际接轨”,倚重外语、忽视母语的恶果!
假若把米饭比作诗,把面条比作散文,谁能把面条剁成粒,说这是米饭?
附带说一事,个别自由体“诗人”写诗不用标点符号,是忽略了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 我给“诗人”两字加引号,是对这种诗人的质疑。引号的作用厉害吧?
说“你好。”是肯定,说“你好!”是赞扬,说“你好?”是问候,说“你‘好’!”是否定你好。标点符号的作用厉害吧?
文化自信,从维护汉语言着手,先从文学着手,首先从诗着手,才有远方!
2022-12-13-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