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针蜜与麦芽糖
文/张国庆
初冬时节,家乡的风是甜的。严霜将枯草压成乱发,山体露出嶙嶙瘦骨,山里孩子一年一度采摘松针蜜的时候到了。
漫山遍野的松树,枝叶繁茂,蓊蓊郁郁,裹挟着缕缕苦涩和香甜味儿。远远望去,大片大片的松树像打了霜或疑似有未融化的雪团,那白色“霜”或“雪团”便是松针蜜了。
所有松树突然晃动起来,一拨拉,从树缝里露出孩子们红朴好看的小脸蛋,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涂满了蜜汁和松针黑油。
这时,太阳露出了笑脸,寒霜化着一股怨气散去,枯草摆脱重负,像被虐待怕了的老人抖抖索索地环顾四周,小心翼翼地伸着细胳膊细腿。山体顿时丰满起来,热闹起来。
松针蜜分两种,一种是“蜜糕”,质地硬脆,呈结晶状粘附着在松针上;另一种是“蜜肉”,质地松软,浓厚的蜜汁将整束松针都浸透了,闪着油亮的光。“蜜肉”不便保存,更不能往下扔,采蜜者索性坐在树叉上,安安静静地吃起来。树枝骤然并拢,将整个人吞没。
“蜜肉”入口即化,甜味顺流而下,嘴里,喉咙里,心里,一直甜到脚底。吃完“蜜肉”,再将大把松针塞进嘴里,从头至尾地吮吸,觉得怎么吸那甜味还在,又舍不得扔了,干脆连同松针一起咀嚼,一股苦涩香味夹杂着甜味弥漫开来。
采蜜者这才注意到接蜜的伙伴还在树下等着,赶紧折了挂满“蜜糕”的松枝往下扔,伙伴早已垂涎欲滴,就着“蜜糕”吃得嘎嘣脆向,偶有蜜汁浸透的松针,也会贪婪地、吝惜地地吮吸和咀嚼。那种苦与甜的美妙结合及自然过度,是山里孩子最熟悉的“苦尽甘来”。
没有人怀疑松针是有毒的,山里人健康长寿,智慧与生俱来。孩子们吃松针蜜、嚼松针汁,是新兴松针养生秘诀最早的发掘者、解密者和受益者。后来才知道,松针含有大量维生素、莽草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莽草酸更是神奇物质,具有祛风活血、延缓衰老、抗炎、镇痛和抗癌等功效。
摘完松针蜜,父母差不多该回来了,父母每年年底都会外出熬麦芽糖挣年费。没人管的野孩子狼一样从山上冲下来,能准确地嗅出父母的味道,那是麦芽糖的味道,家的味道。
一进屋,满堂饭香萦绕,热气腾腾。山雾般湿重的热气将父母忙碌的画面羽化得如梦如幻。母亲正“咚咚咚”地剁着麦芽,父亲将剁细的麦芽撒在簸箕上摊凉的米饭里,反复搅匀后,倒进大锅,盖上锅盖,四周用毛巾捂着。
天没亮,母亲揭开锅盖,囚禁了一晚上的甜味终于奈不住寂寞直往外冲,氤氲蔓延。黄狗兴奋地打了一个响鼻,刚放出来的花公鸡扇动着翅膀正要打鸣,突然像卡碟一样停住,惊疑地东张西望。差不多了,这糖上来了!母亲自言自语地说。父亲将发酵过的米饭装进大麻布袋,反复加水搅动,像挤牛奶一样,挤出一个奶头,又挤出一个奶头,白色“奶汁”沽沽地流了一大锅。
堂屋、灶边堆满了柴火,有稻草、刨木花,引火用的;有硬树蔸,大火熬糖时用的;有小树棍,小火抽糖时用的。堂屋早就坐满了女人和孩子,女人边打毛衣边拉家常,孩子们在草堆上跳着、蹦着,翻着跟斗,时而流着口水跟在大人后面看糖熬得怎么样了。
一大锅糖水必须用大火猛攻至三个小时,直至水面缩到只有脸盆口大时,才用小火抽糖,锅铲不停地搅动。这时白色糖水渐渐变成了红褐色,一会儿鼓起一个泡,瘪下去,又鼓起一个泡。过一会,锅铲能舀出丝了,再过一会,锅铲能舀出一整块了——赶紧停火,将糖舀到铁盆里,否则糖老了就扯不白了。
“扯白”是熬糖最后一道工序,母亲早就在大木桌一角绑了一根杆面杖。麦芽糖慢慢冷却变硬,像褐色水胆玛瑙一样晶莹剔透,闪着诱人的光。几个女人将手洗得水光溜滑,帮母亲将糖抠出来。麦芽糖很有小女人脾气,越用蛮劲,越跟你较劲,怎么抠也抠不出来,若是温柔地顺着拉,她就羞羞答答、半推半就地出来了。
母亲将糖弯成“U”形套在杆面杖上,双手捏住“U”字两头,用力扯,扯到半尺长,合拢,再弯成“U”形套在杆面杖上。反复扯了几十回,糖越扯越长,越扯越白,越扯越听话,最后扯到两米长都不掉丝、不断情,像白色玉带,一圈一圈地放回盆里,乖巧温顺,很快就瘫软得平面如镜了。
女人和孩子们巴巴地等了几个小时,总算可以一饱口福了,上前去扯怎么也扯不断,犟得很!母亲拿菜刀一敲,立马就断了——原来麦芽糖不是普通小女人,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贞烈奇女!
“贞烈奇女”也摆脱不了被人沿街叫卖的命运,只需轻轻一敲,麦芽糖便成为亿万人甜蜜的回忆——那是糍糯深情,嚼不烂,咬不断,用柔软爱抚,用温暖融化的亲情与甜蜜。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十五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