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山神庙
文/随丑
说起山神庙,我们都很熟悉,尤其对于我们西北农村来说,似孩子的上学一样普及,甚至有人直言不讳,“有村子就有山神,山神就是村里的村长”(这里的村,是当今农村的社),足以说明山神的存在和普及。
家乡的山神,和其他村庄的山神在职权范围应该是同一范畴,“掌管着”村里不到二十户人家,村里的炊烟和风风雨雨都在他的管辖之内。在我很小的时候,山神没有家,只在大石头(家乡杨家沟的一个小地方,因为石头大、地势陡而得名)上边,挖出一个小小窑洞,仅够容纳一个香炉和一点贡品,乡亲们就跪在洞外磕头烧香和祭奠,面对香烟缭绕,那种虔诚的心,足够让山神感动和铭记。
后来,乡亲们在原小窑洞的地方盖起了土坯房,算是给山神盖起了新家,在风水先生处看好日子后,就把山神请进了新家,并在房里筑造了一个土台,在土台上面画了像。原先我以为山神只是一个人,等画像出来后,才知道他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完整的组织。
小时后,很少走进山神庙,因为大人说过,进庙必须严肃,尽量干净整洁,那是一个比较神圣的地方,所以从小,对山神庙总是有一种神秘和敬仰感。不是吗?那家有病人,第一时间先到庙里烧香祈祷,哪家有困难,先到庙里献上一个鸡蛋,送上几张纸钱;就连哪家的小猪病了,小牛不吃草了,都会跑到庙里通知山神,让他保佑平安。每逢节日,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会去山神庙里祭奠,那种齐心和默契,非同一般。
端午节,是一年当中很重要的节日,幼小的时候我还以为端午节就是祭奠山神的节日,因为端午节会给山神献鸡,每逢这天,大家都会聚集在庙前,给神庙挂帆,点高高山(垒一个大大的木柴山,可以用树梢,酸刺,灌木丛,木头等作燃料,用火点着),放牛放羊,但都在山神庙周围,尤其是献鸡杀鸡,那是一个崇高的仪式,先把缚住腿子的大公鸡放在庙前,让山神领魂,等到鸡有打颤的动作时,人们认为就是鸡的魂已经被领过,然后就可以动手杀了。对于杀鸡来说,乡亲们还没有真正的掌握要领,用乡亲们的话说:“咱村里没人会杀鸡,刀子放到鸡头上就不敢动手了,鸡没有杀死反被手捏死了”,记得有一次,刚把杀死的鸡放在庙前,准备收拾家具,没有等大家反映过来,杀死的鸡突然腾空而起,一展翅顺山坡而下,飞到了一公里外的油坊沟里了,大家惊呆了,等把鸡从沟里拎上来的时候,鸡自己死了,然后大家一个个仰头大笑,古有“死灰复燃”,今有“死鸡上天”,可见,乡亲们的杀鸡技术是何等的不堪一击。
春节是山神庙最热闹的时候,每逢腊月三十日开始,这里香烟不断一直延续到正月初三结束,三十日晚上乡亲们都聚集在一起,打鼓敲锣,由村里年长者(俗称老者)端着香盘蜡烛和纸钱等祭品走在最前列,祭奠村里的“掌柜”---山神。打我能记事起,端香盘走在队伍最前列的老者就是父亲,因为他辈分最大年龄最长,然后就是张树华叔父,路宗章和路焕章、路汉江三位叔叔,再下来就是杨鸿吉叔叔和王克宗大哥。从正月初一日起,村里按照习俗,以姓氏宗族为组织,依次进行祭奠,然后到正月初三日,大家又聚集在一起,共同祭奠山神。
因为从前我患病在身,在求医问药无果后,到算卦大师处问过一番,他言说了一大堆,诸如土神不安,灶神有煞,最后竟然还说山神不喜,为了山神不喜,父亲费了不少周折,也领着我去过好几回,他也不知道原因,只能亲自给山神赔情道歉,可是最后还是收效甚微。不过那时候,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不顾自己形象的脏乱差,喜欢到这里逛一逛,因为这里偶尔还可以碰见鲜果鲜桃糖果之类的,可以不争不抢的美食一顿,我想,那时候的山神不喜,就是因为我偷吃了他的供品。用乡亲课课的话说“这山神爷老人家真会吃,昨天我见庙里有几个苹果,由于天色太晚我没有进去,今天怎么不见了,估计是真吃了”,据我猜测,是他去庙里光顾果子,结果果子进了我的嘴巴。看来光顾山神庙的不止我一人。话说回来,我也进行过自我安慰:谁让我家境穷困,连个鲜果都吃不上,还是山神爷老人家比较公道,可以让自己尝尝人间新鲜果品,仅凭这一点,我还得感谢山神老人家。
就这样,山神至高无上的位置,到现在还深入人心,随着岁月的流逝,山神庙已经破烂不堪,房檐上瓦片脱落,泥胚缺少,但是那种象征意义和心里的权威不容质疑。
不管乡亲们四处奔走,走得多远,时间多长,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回到家乡,向山神报道。捧几张纸钱,端一杯茶水酒水,实时祭奠,似母亲的召唤,时刻准备回到养育自己长大的港湾。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的人丁急剧减少,搬家的搬走,迁移的迁去,但是,离去的背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天各一方还是近在方寸,我们的血脉都在同一个屋檐长大,在山神庙眼前悲欢离合,注定将在他的见证下回首团聚。
所以,山神庙是老家的象征和归宿,无论村子发展到何种地步,人丁减少到何种程度,但那种信仰的力量一定不会被荒芜。
杨家沟,是永远的村子!
杨家沟,还有永远的山神庙!
作者简介:
随丑,男,本名:张翔,44岁,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陇山乡南岔村杨家沟,先后毕业于兰州工专和兰州大学,近年有若干作品获奖。现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十五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