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礼赞
作者/裴新政
主播/馨园小主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在湖泊湿地沟渠水边,只要有一片或者几丛,哪怕只有三五根芦苇挺立着摇曳着,那景色立刻便生动妩媚起来,平添一种空灵风雅。无论春秋冬夏,无论晨昏月夜,水边芦苇那清丽飘逸的倩影,总是恬静清爽,引人沉思遐想。看着那随风舞动的长叶,漫空飘飞的芦花,淡淡的乡愁便悠悠地升起,如水面的轻雾缭绕心头......

草长莺飞的时节,经冬犹存的芦苇丛中,不经意间已窜起数枝新苗,旬日功夫便长叶飘逸,如少女的秀发、飞舞的丝巾。待到夏日,苍翠的芦苇铺展成无边无际的绿波,衬托着近岸的点点荷花,阵阵清凉馨香令人神清气爽。飒飒秋风起处,黄绿斑驳的芦苇枝头,大串大串的芦花如棉如絮,如绒如雪。棹橹咿呀,一叶扁舟惊起鹭鸟,盘旋秋浦之上,风起处芦花如雪,悠悠飘向远方。数九隆冬,大地皑皑,空旷的水面只有金色的芦苇依然挺立,顽强地抵抗着肆虐的冰雪寒风,守护着水底的新笋嫩芽。直到冰雪消融,新芦比肩,她才悄悄地隐没沉入水中,化为滋养新芦的青泥......
不仅能从容应对雨雪风霜,不惧酷暑严寒,随季节变化展现应时风姿,而且其种子随风飞越山林江河落地生根,在哪里都能萌发生长繁衍,所以无论南疆北国,处处都能见到芦苇的身影。这两年和一群老人结伴西行,在敦煌鸣沙山下、月牙泉边、嘉峪关古城内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草原、巴丹吉林沙漠里都看到了成片成片的芦苇。在大名鼎鼎的居延海,就是传说苏武牧羊的那个北海,数百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长满数米高的芦苇,真是名副其实的芦苇之海!在新疆火焰山附近的库布木格沙漠,在塔里木胡杨林深处,还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们都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芦苇丛。千里穿越,一路陪伴我们的除了稀疏的胡杨,就是一丛一片的芦苇。当时的惊诧,霎时便颠覆了以前关于沙漠植物的全部认知。
如同适应环境一样,芦苇造景也像身材好的人——“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少则三株两丛,立于水边便是一幅诗意小品,多则如苍茫深幽的苇塘芦荡,或者远接天际的苇海大淀,则又各成景致,别具风情。与嘉木名花营造的园林迥然不同,那种自然天成的野趣,绝无人工雕琢之态。

其实,造景观赏的美学价值只是芦苇诸多特长中的一项,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才是它最突出的本领。芦苇素有“第二森林”之称,光合作用和吸附PM 2.5的能力突出,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举足轻重。芦苇有极强的抗逆性,发达的地下根茎和丛生密集的地上植株,能够吸附降解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涵养水源,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生长在河湖沿岸和沟渠堤坝的芦苇,可以有效减缓浪涌对湖岸堤坡的冲刷,保土护堤。最厉害的独门绝技,就是能在一般农作物难以生长的低洼湿地、沿海滩涂甚至盐碱荒地上良好生长,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降低土壤酸碱度,增加有机质和氮含量,被称为盐碱地上的先锋植物。这几项特殊功能都注定芦苇的前程不可限量。
在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方面,芦苇的作用历史悠久并且与时俱进。早在七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用芦苇编蓆绞绳盖房筑墙,编织筐篓挂帘等生活用品。《诗经》有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用芦苇编成筏子渡河,厉害不厉害!如今芦苇制作的日用品和手工艺品远销海外,成为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和脱贫致富的渠道。过去,芦苇茎叶用来喂牲畜,芦苇湿地作为牧场,如今芦苇成了饲养奶牛的专用饲料。古人用芦苇造纸,现代工业不仅用芦苇制做高档纸张和纤维板,还能做成人造丝和粘胶纤维制作美丽时装。作为重要的中药材,《本草纲目》、《本经道源》等古籍都有芦苇的根茎叶花入药的记载。现在用芦苇制造多种中成药,还用来提取生产乙醇、甲醇、糖醇、葡萄糖、维生素及食用氨基酸等等。当然,芦苇的嫩根和嫩笋还是春天的美味。“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东坡先生说的就是芦芽入馔的习俗。

还有,古代“火牛阵”一类的故事,现代的《白洋淀纪事》、《沙家浜》,《小兵张嘎》等等都告诉我们,芦苇在战争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就曾经利用江河湖汊的茫茫芦荡,在水上青纱帐里神出鬼没打击消灭日寇。许多经典战例都表明,芦苇也曾经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千百年来,芦苇不仅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相关,也以其独特的形象构建出唯美的场景,具结成主观意识里的特殊意象,成为表达寄托思想感情的符号。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古诗词到清新优美的现代散文《荷花淀》;从《吴越春秋》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到现代京剧《沙家浜》的芦荡背景;从五代时期的《潇湘图》《江行初雪图》到当代的《芦苇》《芦花》《芦苇荡》......,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图画乐曲中,都能看到芦苇俊逸曼妙的万种风情。

以芦苇为题材或者背景的古诗词中,那些秋水霜天孤舟羁旅的场景,萧瑟凄清悲秋伤思的情怀,其实都是文人墨客内心物化的外在具象:纤细摇曳的茎叶是孤独柔弱的象征,纷飞的芦絮喻示飘零无依的身世,而芦荡深浦,肃杀寒风则隐喻环境险恶前路迷茫......古人赋予芦苇的主观感情色彩,显然不符合今天的思想眼光与时代精神。

在常见的花木中,人们特别欣赏推崇梅花的凌寒傲雪、俏不争春,兰花的清雅洒脱、不随流俗,竹子的宁折不弯、高风亮节,菊花的不畏强暴、坚贞不屈,还有莲荷的玉洁冰清,出淤泥而不染。其实,芦苇不仅兼具这些品格特征,对环境的适应似乎更胜一筹,而实用价值之大之广,则远非“花中四君子”所能相比。那么,我们应该赋予芦苇怎样的人格象征?
想到茅盾先生以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心里豁然通亮。保存在电脑手机里、脑海记忆里的那些芦苇的形象也都涌到眼前,幻化成一个一个一群一群的美丽倩影,漫山遍野,无边无际。她们是那样熟悉,似曾相识;又是那样陌生,依稀旅途擦肩的路人。她们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无论山野沼泽沙漠荒滩,什么恶劣环境她们都能生存;无论冰封雪裹浪激水淹,什么艰难困苦都不能把她们阻拦;她们不挑吃不挑穿,粗茶淡饭出落了绰约风姿丽质天然;她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儿都会干,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点亮万家灯火,撑起里里外外一片天!她们,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的乡亲!她们就是——千千万万,数以亿计中国劳动妇女的化身与象征!
作者简介:裴新政,生于河南潢川,潢高老三届学生,下乡知青。现为平顶山煤矿退休职工。业余爱好文学,喜欢摄影,种花。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汉族,天津人,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主播,江山传媒副族长,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全国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牡丹苑杯”第八届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酷爱诵读和歌唱,主持人,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