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公园巡礼(上)
王维正
乡村有乡村的风光,城市有城市的景致。乡村的风光是自然的倩影,城市的景致是建设的琴声。
2016年,在萨拉齐新城区的北端,新建成了一座很大的公园,赐名敕勒川文化公园。
如果说城西的生态公园是一幅秀美清新的国画,那么这里的文化公园就是一幅雄浑壮丽的油画。
整座公园呈波状高原形态。站在远处从南端的门面向北望去,在广阔的丘峦起伏的草地上,纵伸与横亘着大小高低不一的丘峦与山岭,让人联想到蓝色的海洋,绿色的草原,秦关直道,铁马雄风,耳边响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久远的歌谣。
她北依大青山,南临阿拉坦大道,西守西北地区最大的皮草城,东望闻名远近的工业园区。头上是高远的蓝天,脚下是四方锦绣,胸怀博大宽广。
她满腔热情,四方迎客。没有围栏,可漫步独行,随时投入她那温馨的怀抱。
她的门面,在正南中端。一座庄严的长方体石碑面城而坐。前面是用溜金的行体大字书写的园名:敕勒川文化公园,汉字上方附以蒙文 ; 背面镌刻着由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长伏来旺先生撰写并手书的《敕勒川文化公园记》。洋洋洒洒的千字碑文,以优美的文笔、俊逸的书风,记述了敕勒川的万里美景、千年风云与时代足音,描摹了土默川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伟大建设成就及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展望了土右旗明天百年圆梦的辉煌前景,將游人带入一个无尚崇高的精神天地。
一
美丽是这座公园的品质。
谷雨前后,春色欢快地来到园中。几场"天街小雨"之后,草尖探出头来,浅绿开始隐现,几天变为爽心悦目的翠碧,再几天翠碧中有了鲜亮地欢笑着的小小的黄花、小小的红花、小小的蓝花,清新的香味飘浮在轻风中。再到立夏时候,各种花便你追我赶地、沸沸扬扬地开放起来。红黄绿蓝紫,五彩缤纷。高高低低,丛丛簇簇,排排行行,香气直往鼻孔里钻,香透浑身每一个毛孔。
喜鹊上下跳跃着,燕子高低穿梭着,蝴蝶翩翩飞舞着,百灵鸟婉转地歌唱着,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嬉闹着,大人们四处欢笑地拍摄着,都在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赏赐。
公园便成为诗苑与乐园。
公园里上上下下高高低低都是树。叫出名来的有油松侧柏,白杨白桦,垂柳金榆,泡桐国槐,有木槭红榕,火炬云杉,又有桃杏李枣踊跃报春,更有梅树独领风骚,还有叫不来名字的树种展示娇容。
满园的树,营造了满园的风光和四季的风采。
春夏之际,油松斜枝逸展,侧柏蓬勃向上,垂柳绿发依依,金榆黄冠闪金,杨桦高参蓝天。榆槐串串黄英,朵朵红花。桃李杏枣,一片雪花晶莹。最撩人的是五月梅的开放,白如玉花,粉若霓霞,红比朱丹。游人在树下拍照,是一幅幅甜蜜的留影。
一种树是一种树的情韵,一种树是一种树的精彩。
待到金风吹遍公园,几度玉露凝霜,这种种的树木又是一番模特儿般盛装的表演。
这个时候,大多的树叶先染成黄色,继儿变成浅红,然后就一片火红了。火红之中,枫叶红得最为耀眼。不过,垂柳的披发,只是由碧绿变成浅黄,金榆还是金色如前,果树一律是黄袍加身。在这红潮黄涛之中,有松柏云杉绿颜相伴,也有守望的绿叶黄叶低吟浅唱。整个风景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观园了。
从公园的周围到园中各处,簇簇花灌,丛丛草花,欢笑着迎接游人。从春开到夏,从夏开到秋。一往情深,装饰着生活的美丽。
花开时节,百合花一片白云,紫罗兰一片紫霞,薰衣草蓝得醉人,蔷薇花粉红摄魄。嫩红的是芍药,浓黄的是菊花,淡绿的是康乃馨,火红的是美人蕉,最高雅的是白海棠。
说到白海棠,林黛玉有一首《咏白海棠》诗,写得好: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愁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海棠花之高洁,潇湘女之痴情,让人感心动容。
四下里,还有蝴蝶花,绣球花,喇叭花,苦菜花,蒲公英花,不知名的花,随时令争奇斗妍。那是奇花异卉,满园芳菲。
在花木繁华之际,一场温馨的小雨过后,整个美景更是一派鲜艳夺目的堂皇与富丽。红厚绿肥,滚动着圆润的露珠,颜色浓得几乎要掉下来似的。
每当白雾笼罩了公园,眼前便是一个虚幻的仙界。朦朦白雾中,隐现着花木草丘的浮影,游人便是瑶池西王母的贵客佳宾了。
在花木媲美之中,园中有小桥流水,融入了南方园林的秀美,增添了田园牧歌的雅致。
春夏秋三季,是公园的盛世,而冬天,更有一种超凡的壮美。
冬天里,雪花未飘时,整个公园是满目的苍黄,苍黄中隐现着凝冻了的浅绿,是大草原妙曼的舞姿。
一场大雪之后,公园骤然幻化为无边的林海雪原。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起伏的雪浪,披满白雪的树木,如同一朵一朵的白云飘动,侧柏云杉成了一位位乐呵呵的圣诞老人 ; 远处的大青山变成一条逶迤着匍匐着的白色的长龙。纯蓝色的天空,美玉般光润、柔软、崇高,阳光照下来,雪地上闪烁着金色的光点。整个公园充满神圣的灵气。这时,有几个穿着桔红色工装的园林工在清扫道路上的积雪,有几个穿着红色羽绒服的的小学生在雪中跑跳,恰似一团团移动的火焰。此际,整座公园便抒发出北国的豪情,如同放歌的蒙古长调,高旷,洪亮,悠长,辽远。
公园的四季,是美丽的绝唱。美到给人以灵魂的洗礼。
朋友,无论在哪个季节,只要你"来此一游”,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是的,自然的美必然妆饰生活的美,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诗意。
(待续)
文化公园巡礼(下)
王维正
二
文化是这座公园的灵魂。
公园门碑北面,进入园中的大道是6层平台15级石阶,层层向上,步步登高,象征着土默川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节节高升。
台阶右侧和中线地方,错落有致地、由低向高地耸立着五座碑刻。碑形正如北面大青山逶迤的山岭。碑文和图案,介绍了敕勒川千年的历史沿革,展现了文化长河中不平凡的驿站,绘制了一幅雄浑壮丽的历史文化的长卷。
内容分别是:
敕勒川区域,胡服骑射,口外设厅,敕勒长歌,草原梵音,昭君出塞,板申农业,明蒙互市,监国公主,寻求光明。共计十个方面。
第一座碑刻在门碑右侧,台阶石道的下面。碑文与版图是"敕勒川区域范围"。其文曰:
"敕勒川"始称于北魏时期。公元429年,敕勒民族从贝加尔湖地区迁徙至此,游牧生息。敕勒川因族而名,其区域范围大致包括现今行政区划的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全境,巴彦淖尔市东部,乌兰察布市西部,鄂尔多斯市的准格而旗、达拉持旗和杭锦旗等区域。大青山下的土默川,为其腹地。
可见当时是如何的地广物阜了。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亮点,一颗瑰宝,向来为内蒙古人民引以为自豪与骄傲。因为就是这位伟大的女性的壮举,改写了中原与北地长期以来争战攻伐的状态,创造了半个世纪和平相处商品互市的文明,留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佳话。
自从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在蒙汉人民中间便世代口耳相传,老幼耳熟能详,无需再以细述。但有董老(董必武,中共一大代表,建党元老,时任国家副主席)写于1963年10月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谒昭君墓》,却是不可不引述如下: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对于昭君的胆识与智慧以及历史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1961年10月写过一篇著名的历史文化散文《内蒙访古》,其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议论:
"在大青山的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在陕西省的神木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边界交汇处,有一处名为红碱淖的风景区,是毛乌素沙漠湿地中的一个淡水湖。
在这里,我无意描写湖畔的绿柳披波,游人的中流击水,只想介绍一座另人肃然起敬的雕塑。雕塑坐落在红碱淖景区的入口处,高可5米,白色的大理石底座上站着一位婷婷的淑女,绸缎的披风被西风掀起一角。她回转身子,深情地凝望着中原的故土。这是王昭君马上要跨入北方大漠草原的一瞬。雕塑下有文字介绍:昭君在这一刻,流下了乡别的眼泪,眼泪掉在地上,干燥的沙漠立时化作一个辽阔的湖泊。湖水青波荡漾,两千多年来从不枯竭,滋润着一方土地。
美丽的传说,寄托了蒙汉人民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敬仰与怀念。
敕勒川上,关于昭君出塞的遗迹与传说有很多很多,但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歌颂昭君的担当与奉献的精神,歌颂民族之间的友好与团结。
从这五座碑刻间的大道拾阶而上,由环园弯道向北西折,花草树木间,曲径通幽处,便来到一处包头市文物保护对象一一觉醒点。
这是一块南宽北窄用水泥砖铺砌的梯形地块,面积250平米左右。南端树立着一块汉白玉碑牌。正面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左上行是:包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正中是:埃德加 . 斯诺觉醒点; 右下落款为包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与树立的时间。
碑牌的背面,刻写着这样的文字: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正当萨拉齐地区民众遭受天灾人祸、空前劫难的时候,23岁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这里采访。他亲眼目睹并多次报道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悲惨场景,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觉醒点。之后,他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并撰写了《西行漫记》等很多反映中国革命的文章和书籍,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朋友。1992年,为深切缅怀这位国际友人,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树立了埃德加.斯诺的雕像,时任自治区主席的布赫为雕像书写了"觉醒点一一缅怀斯诺先生”的题词。……雕像向外100米为文物保护范围。
碑牌的正北25米处,是斯诺的雕像。座基是下宽上窄的梯形体,高2米,由浅棕色细碎花纹的大理石铺砌。上面是斯诺先生高1.5米的半身坐像,用乳白色汉白石雕塑,年轻英俊,双目炯炯有神,凝视着前方。
基座上端,用金色的文字刻写着布赫同志题写的雕塑命名:觉醒点,缅怀斯诺先生。
整座雕塑既庄严肃穆,又亲切温馨。
雕像前的两侧是两排长10米高2.5米的展览壁。壁面造型优美,用白色的大理石铺贴,各镶嵌着五幅照片和一幅说明文字图片。
左面展壁上镶嵌的照片分别是:斯诺在延安与毛主席的合影,斯诺在延安的留影,斯诺于1929年在萨拉齐拍摄的:开挖民生渠的劳动场面,劳工们正在等待着用出勤的木牌领取一周的粮食情形,萨拉齐火车站售卖零食的小摊贩。这些珍贵的照片,为后世留下了历史的符号。
右侧的展壁展示的是1985年7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同志陪同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先生访问萨拉齐时的各种照片。有参观土右旗建设成就的留影和访问土右旗医院时各种活动的场面。欢迎仪式热烈隆重,医院负责人向惠勒先生颁发名誉院长聘任书庄严亲切,惠勒与随行的艾黎先生俩人栽种友谊树真挚虔诚,医院全体领导职工与来访人员欢乐的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右旗医院所在的地址(今萨一中路南),是斯诺1929年在萨拉齐采访时一个停留并拍摄报道的地方,那时候的此处是一个救助灾民的施粥棚。
展壁上的说明文字,引领着瞻仰者穿越到距今已是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时空的隧道。
北京大学的校园内有一个充满诗意的未明湖。湖水清澈碧透,垂柳的长发披拂在水面,划出层层涟漪。树荫下,有人垂钓,有人读书,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交谈。
湖的南面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宝塔,宝塔的近处有一座神圣的墓冢一一埃德加.斯诺之墓。
斯诺曾在北大前身的燕京大学任教两年,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1972年他在瑞士的日内瓦的居所逝世后,他的家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大校园。
长方形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叶帅的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 . 斯诺之墓。墓园松柏环饶,绿草如茵,对面一湖碧水,肃穆幽静。
这里是一九三六年斯诺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一九三七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伫立朴素的墓地,每个人无不对这位第一个冲破层层障碍、冒着生命危险采访了陕甘宁边区与延安,写下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将中国共产党陕北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传播给全世界的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与国际友人,献上深深的敬意。
现代著名作家钟敬文先生在得知斯诺逝世后,怀着沉痛而钦慕的心情写下了《满江红 埃德加.斯诺先生》一词:
大地春苏,忽报道、先生长逝。念三纪、忠诚秉笔,直同良史。北极星辰辉赤焰,高空鹰隼张雄翅,把神州革命莽风云,传于世。
春申浦,曾留滞。封锁线,等闲视。记骑骡西迈,热情如炽。力破坚冰征远见,能珍萌蘖真豪士。正两邦民宜迸新花,偿初志。
这是对斯诺先生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
在斯诺雕像的西侧、公园门面的正北的中央处,蔚蓝的天空下,绿色的草地上,横亘着两座雄伟的山岭。站在正门的台阶上望去,层峦叠现,如同公园背景大青山的两处支脉。来到近前观瞻,实为两座大型的碑雕。碑雕东西长50多米,最高处有5.5米,最底处1米,前后左右折叠,仿佛错落的山峰。碑雕用棕黄色的石材挂贴,就像文博会上树立的一件件展屏。展屏上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描绘出敕勒川人民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牧野风光,田园农耕,戏曲表演,生活家务,古镇城门 ; 看到了蒙古舞蹈,摔跤竞赛,牛羊奔马,骆驼闲情,还有铁马雄风,马头琴声。每一幅刻图,就是一节鲜活的文化课。她把古往今来生活在敕勒川上祖祖辈辈的民俗与劳动,深情地告诉给来来往往的四方游人。
碑雕的背面,刻有古圣今贤的诗词,映衬以“敕勒长歌""阴山书画"的大字,更给人一种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
如果从高处鸟瞰这座公园,那散布在四野的树木和花丛,恰如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吃草的羊群和奔驰的骏马;那绵延起伏的山峦,正是敕勒川阴山山脉的缩影。柔美与优美交融,奇美与壮美相携。徜徉其中,便是一次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淘冶与洗礼。
那么,亲爱的朋友,你如果还没有光顾这一处美丽的公园,就请你一定要补上这一课。我相信,在这里,你一定会从感官到感情,得到满满的收获。
记住,这里是:敕勒川文化公园。
(写于2022年12月)

作者简介
王维正,內蒙包头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著述丰富,发表广泛。近年撰写的文学评论及散文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等国家高层 媒体发布,多件作品为百度永久性收藏。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