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成化斗彩惊艳天下
——老报人沈鹤新书首发式在沪举行
文/袁德礼、摄影/闲语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昨天,在党58年的老报人沈鹤兄长的《漫话大明成化斗彩》新书首发式在上海江南村大酒店4楼大厅隆重举行。
跨界艺术女皇成莫愁、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嘉定文学》杂志社总编朱超群、著名军旅书画家刘俊国、当代徐霞客游记作家王扣贞、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纪实文学作家周劲草、著名书画家李小为、孔伟卿、公安诗人周裕华、老报人梁刚、企业老总陆建平、中远海运集团高级船长张枝华等各界人士到会祝贺。
我结识沈鹤怕有四十多个年头了。年轻时,在仪表局曾和吴邦国共过事。沈鹤兄出生教育世家,天生聪慧干什么马到成功。局党委想提挑他却去劳动报从新闻记者干起,先后做过劳动报总编助理、经济新闻部主任,由他采编的财经政法新闻,屡获殊荣,为推出二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年前,他來电通知我赶到中福古玩城由他举办的古玩陶瓷展。这才荻知,沈鹤玩古玩陶瓷已有40个年头了。
在昨天新书首发式,沈鹤跟与会者介绍:1970年初春
他在"淮国旧"花四百元购买了1943年瑞士产的欧米茄子表。随后转行收藏古玩瓷器。从此一发不可收。

随着藏品越集越多,房间与阳台堆不下了,他妻子怨声载道,发誓哪天会把这些瓶瓶罐罐都砸光。沈鹤回复贤靓妻,这些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您要砸我吧,气得妻子双脚跳。
没有办法,他妻只好请來二位风水看后说,家里阴气太重必须扔掉这些瓶瓶罐罐,弄得沈鹤哭笑不得,照样古玩四十年。如今,他终于玩出独一无二的巜漫话大明成化斗彩》的经典著作。

我问沈鹤兄怎么会迷上历代瓷器的?"我有个表哥是徐悲鸿艺术学院毕业的″。沈鹤说:文革前被打成右派下放湖南农村劳动改造。临走之前,留下一个大木箱,后被活活饿死。文革中期我打开百宝箱。哇!都是古玩收藏品,从此我就迷上了历代陶瓷藏品。
斗彩始于宣德,盛于成化。皇权成就斗彩瓷。明成皇帝朱见深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他口味特重,偏偏爱上前朝大他17岁的万贵妃当"结发妻子″,为博万贵妃欢笑,每天送上各种成化斗彩器,这让万贵妃爽歪歪了。宫女们感叹:皇上万千宠爱于一人。有史为证万贵妃死后八个月,成化皇帝也随她而去了。我拜读此书,使我感到老报人沈鹤也象大象成化皇朱见深爱上万贵妃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是他将成化斗彩溶化在血液中了。

他先后花掉稿费、讲课费780万,购买各种瓷器藏品上千种。昨天他对我说:我只有二个女儿,到时我统统捐给国家文物馆。
因为喜欢玩古,一提到那些瓷器,沈鹤就像开闸的河流,滔滔不绝起来。他跟我们介绍说,成化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已经达到中国瓷器制造的极致,故古玩界评价瓷器时常说“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在这一历史时期, 成化御窑瓷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成化御窑瓷器的不仅仿宋代瓷器,其制作工艺,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而且青花瓷器,单色釉瓷器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御窑厂创造性的成功的烧制出大名鼎鼎的斗彩瓷器(明,清时期称之为成窑青花间装五彩或成窑五彩)。
成化斗彩瓷器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协调融合,争奇斗艳,优美绝伦,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然而,与成化瓷器如雷灌耳的名气相比,有关成化瓷器的历史记录却有如鳞毛风角,屈指可数。
明代成化年(1463-1487)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时间,传世成化瓷器只有区区不足千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共五百九拾四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青花瓷器有八十余件。其余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共计二十三年,保守估计,期间御窑厂生产御窑瓷器应超过五十万件。与这一庞大数目相比,要靠这千余件传世成化瓷器来全面分析,总结出成化御窑瓷器真的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也难免在研究,总结成窑瓷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沈鹤认为就研究成化瓷器的水平而言,有两个人可以说达到大师级水平。一位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 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在此之前,唐英并不懂陶瓷烧造,但由于他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多端、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绚丽缤纷;纹饰图案多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等吉祥物组成,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等等。之所以说唐英是研究成化瓷器的大家, 成化传世器在紫禁城内的存世数量远较现代多出许多. 唐英作为皇家特派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有机会接触, 研究和仿制这些传世成化瓷器精品.这些活动在唐英的记事录中有记载。

另一位必然提到的成化瓷器研究大师就是文物界大名鼎鼎的孙赢洲先生. 1906年来到北京,在隆福寺三合公硬木家具店做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开办“孰华斋”古玩店。解放后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孙瀛洲在孰华斋经营古玩生意达36年,所以存货非常的多,除瓷器、青铜器,还有不少的犀角杯等文物。孙瀛洲先生将自己惨淡经营、多年收藏积累的3000余件文物慷慨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充实了院内的文物收藏。其中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件之多,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他捐赠的瓷器不仅数量,品种多质量也都很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董瓷器研究,特别是对宋、元、明和清代瓷器的研究有着极高的造诣, 被誉为宣德大王.孙先生进入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专门从事瓷器研究.孙先生后期对成化瓷器研究也达到极高的水平,后辈研究者望尘麽及. 孙先生通过对北京故宫收藏的成化瓷器研究,总结出许多快炙人口的有关成化瓷器特点,鉴别方法的口诀, 对后世学者及文博研究人员研究,鉴别成化瓷器的胎,釉青花,彩料和款识有着极大的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赢洲首次提出了成化斗彩差紫这一新的概念.孙瀛洲先生对‘姹(差)紫’有这样的描述:‘它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 著名瓷器研究大师耿宝昌先生则对其论述是:‘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 最典型的例子是孙先生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对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对三秋杯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 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 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 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差紫一色从此名声鹤起,此色为成化斗彩所独有的颜色,其他朝代没有此色彩或仿制不成功。换句话说如斗彩瓷器含有差紫色, 则此器必为成化瓷器。差紫是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毕竟含有差紫色的成化瓷器毕竟是少数。差紫名气实在太大了, 几乎所有介绍成化斗彩瓷器的文章,书籍必谈差紫.令人不解的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明确指证除成化斗彩三秋杯之外,还有哪一件成化斗彩瓷器上还有差紫这一独特颜色。成化瓷器差紫之谜激发了本人探寻,揭开这一谜团的浓厚兴趣。

沈鹤认为,正象孙赢洲先生所提到的成化斗彩瓷器的差紫实际上就是烧造时产生的差异的色疵,通俗地讲它就是因颜料溶液中溶质比例误差,烧制过程中该杯在窑中位于炉温较高等各种因素综合而生产出的一只残次品,绝非烧造者当时想得到的颜色。但由于其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极具魅力而幸存下来。那么差紫的原色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是差紫的原色应该就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颜色--锗红。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有两只,首先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两只杯上蝴碟的不同。
孙赢洲先生无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只成化三秋杯图案一致, 唯一的差别正是含有差紫的蝴蝶颜色有很大不同.一只杯的那只蝴蝶颜色正如耿宝昌先生所描述的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 既所谓差紫.另一只杯的那只蝴碟颜色红中微微泛紫有浓淡色阶。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成化斗彩三秋杯存世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一对.甚至连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也认可这一观点。事实上,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保存有一只斗彩三秋杯,只是名称不同, 它被称之为成化点彩花碟杯.见图5.其图案,尺寸几乎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一样。

从三秋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花碟杯上蝴碟也清晰呈现红中微微泛紫的色彩,只是施彩更淡一些.红和紫的差异是什么呢?以前我们常听到某某红的发紫。这是用来形容某人事业非常顺达,非常受上司器重。红色的程度深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紫色的效果。由此看来,成化斗彩三秋杯的制做者当时的本意只是想制做出锗红的蝴碟,只是阴错阳差而创造出这千古绝唱的成化差紫。

按照锗红(差紫)来寻找含有所谓差紫的成化斗彩瓷器,则我们可以找到:
1. 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藏于大英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见图6和 图7. 其中罐体上,下部的俯仰双层莲瓣纹即是成化彩料中的锗红.

2.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十字杵洗. 高4.2公分 口徑12.5公分 底徑9.2公分、斂口,弧壁、平底、圈足內凹。器內底心青花繪十字杵,內填紅彩、綠彩。外壁釉色牙白,平素無紋。器底青花書長方雙框「大明成化年製」楷書六字款。


3.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點彩花卉青花梵文小洗.高3.2公分 口徑7.4公分 底徑4.5公分、歛口,弧壁、平底、平足內凹。器內壁無紋,底心中央青花繪十字杵,周圍一圈蓮瓣紋,其內各填一梵字,共九字。器外口沿青線二道,腹以青花勾勒花卉四朵,其中花心加點紅彩蕊就是锗红彩即所谓的差紫,花梗莖彩以淡紫色,襯以綠葉。器底青線一道。器底青花書雙方框「大明成化年製」楷體六字款。
4.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缠枝莲天字罐罐盖顶部中心区的锗红彩。
由于一般瓷器爱好者可接触到的成化器馆藏资料有限,应该还有许多有关差紫的例子没有被列出,但我们仍可以由上述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所谓成化斗彩差紫并非成化斗彩彩料中的一个独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种红彩--锗红料。因颜料中配料比例, 颜料颗粒度大小,低温烧制颜色釉时炉温控制差异(极可能温度较高),产生的颜色突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颜色效果,其并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仅存在于成化斗彩瓷器中。孙赢洲先生所处的时期正是两岸严重敌对状态时期。众所周知, 故宫博物院原有馆藏成化瓷器绝大部分随国民党撤离大陆而运往台湾。两岸那时并无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且那时资讯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因此,当时孙先生认为成化斗彩三秋杯传世的此一对,绝无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现为我们揭开成化斗彩差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沈鹤介绍了这么多,其实他书中的描述一样精彩绝伦。

巜漫话大明成化斗彩》序
文/上海強荧(作者糸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
作者沈鹤先生,是个老报人,亦是我的老朋友。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己多年没有联系。前些年,我从市社科院调至市文创办,经管文化产业。老友相逢,喜自天来。我方知沈兄早有收藏爱好,更热衷于瓷器艺术品收藏,在业界颇有知名度。我素知他爱好广泛,好学钻研。这次,他拿来《漫话成化斗彩瓷》文章,请我提意见。我看他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有数量可观的明代成化瓷收藏,而且对斗彩瓷有深入研究,颇有見地。这些,对收藏爱好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成化斗彩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定位,作出真实的阐述和完美评价。正如书中所说,大明成化斗彩瓷是华夏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由瓷器单色釉向多色釉发展,由生活用瓷向观赏瓷转′变,成为生活艺术品变化的重要节点。的确,当人们在谈论中国,谈它的艺术成就时不会忘记陶瓷,而又不能不提大明成化斗彩瓷,赞赏炎黄子孙的创造,讴歌它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对世界文化的貢献。

早在一万多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就发现古代先人烧制的陶器。这是中美考古学家经过十五年的共同研究得出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从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崧泽良诸文化。从汉唐到宋明,乃至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龙)。陶瓷以不同的形态,材质,烧制技术和绘画纹饰的发展,伴隨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展现华夏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每亇朝代的陶瓷制品,留有每个历史时期乃至各个朝代的风情画卷,镌刻时代发展的脚印,显露各具特色的历史痕迹。这就是考古学者常说的,每个朝代就有每个朝代的瓷器,古董瓷器上有历朝历代的影子,在陶瓷艺术创造上有继承有发展又有创新。大明成化斗彩瓷的巧夺天工,美伦美奂和精湛绝妙的艺术成就,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筆。

作者在收藏欣赏和研究中有自己的发现和独特见解,这在民藏中较为少见,难能可贵的。沈鹤兄收藏的成化斗彩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品种众多,不少型器为世上罕見。如戴帽天字罐,不倒杯等。
对于,成化期的斗彩瓷为何能得巨大发展,取得顶峰成就?该书提纲挈领式地回答了收藏者的提问。
书中说,大明成化年间斗彩瓷的盛起和奇迹般的发展,成化帝朱見深别有一功。如书中所言,″皇权力成就斗彩瓷″,让斗彩瓷登上历史顶峰。
明宪宗朱见深是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他像宋徽宗那样,颇有艺术造诣,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团和气》图,就出自朱见深手筆。他的爱情观也值得称奇,万贞儿即万贵妃是前朝的妃子,比朱见深大十九岁。野史有种种说法,不足为奇。奇的是皇帝朱见深他不计与万贵妃有近二十岁的年龄差距,深深相爱,极尽所能,赠国之奇珍异宝。把当朝生产的五彩瓷(斗彩)作为稀世珍品送给万贵妃。如图9成化斗彩婴戏纹天字罐(小号)内底有一亇繁写的"萬"字,说明朱见深有取意万寿无疆,这就说不通,因为万寿是朝廷内外齐呼,不必藏于罐内。而能深藏宫(罐)内必定是爱妃万贵妃了。成化23年,公元1487年春,万贵妃病殁,成化帝痛不欲生,终日郁郁寡欢,数月后,皇帝朱见深亦随万贵妃而去驾崩了。可见成化帝是位爱江山爱玉瓷,更爱美人的皇帝。

从成化帝在位的二十多年中,大明彩瓷发展,即斗彩瓷的生产空前繁荣。从纹饰到型器到功能等得到全面创新,艺术成就的取得让后人叹为观止。这些五彩瓷(斗彩),闪耀着制瓷工匠的智慧光輝,也闪耀着成化帝的艺术光芒。所以,我很赞赏作者的见解,"皇权力成就斗彩瓷″。成化帝这种求新求变的皇权思想,体现在他的生活观和艺术观上,反映在斗彩瓷上。

所以,历朝历代的陶瓷制品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陶瓷制品能被考古家和史学家作为研究考证的对象之一。

陶瓷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革新和创造,是它的生命力。型器和纹饰,从空间和视觉上成就了代代相传,而同前朝不一样的瓷器艺术品。瓷器纹饰是瓷品艺术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审美情趣,艺术向往和美的追求。

"斗彩瓷型器小巧玲珑的变化和精美图案纹饰,是陶瓷制品由生活器变成观赏器,变成艺术品的标志,大明成化前的宋元官窑器体现庄重大气,气度恢宏的皇家气象,成化斗彩瓷则体现玲巧赢弱,多姿多彩的天然景象。″这种认识正在成为众多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共识。

作者从十多种斗彩纹饰的运用和对比研究中,有独特見解。例如,婴戏纹是成化斗彩瓷的第一纹饰,而非龙纹。作者说,虽然,龙纹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皇权的象征。但是,大明成化帝推崇的彩瓷第一纹饰,应为婴戏纹。侍女和童子,让官员参与其中等嬉戏画面,寄托成化帝朱见深治国理政的伟大理想,表现了"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欢乐″的盛世景象。

又如在成化斗彩瓷的底款和纹饰的章节中,描述了一种无底杯,这是成化时独特造型,各朝各代均未见这种造型的杯子。杯体外饰子母雞纹,即与鸡缸杯同一种纹饰,外型似半个球形,杯口朝上,斜壁与桌面约成60度。无底仅球体顶端的一点与桌面相接。杯体晃动却不倒,又称不倒(翁)杯。底款在杯内半球顶端。成为既可乘茶又可欣赏的把玩件。

再如,瓷器底款式样,多为朝代文字款,或为叶子,团花等图案花款。而成化斗彩底款设计特别有趣,别出心裁。婴戏纹敞口束腰碗,在九厘米底径上"青花双圈内有侍女和童子各一人,上有飞云,下有香兰野花。图纹中间有青花双线方框款,六字楷书大明成化年制″。这只成化束腰敞口碗的底款纹饰如此设计,精工细作,整体造型美妙至极,实为罕见的绝色极品。

另外,该书的有关章节很受收藏爱好者的亲睐。如"红胎与白胎的秘密″。胎色出现的时间先后,胎土的成份,鉴别时的要点等均有详细说明,通俗易懂。又如″御敕让斗彩瓷身价百倍″该节介绍斗彩御敕瓷板的发现和作用,有趣味性和知识性,颇有吸引力。据作者介绍,他曾挑选了其收藏的四件大明成化斗彩瓷,有天字罐,梅瓶和鸡缸杯等,送北京某文物鉴定机构,采用德国检测技术的仪器鉴定,分别它们分别产扵公元1466年~1467年,即成化二年和三年。根据窑藏御敕瓷牌记载其斗彩瓷奖励日期为成化四年。所以,与被测鉴定的斗彩瓷的生产年份不谋而合。

该书展现了数十件窖藏斗彩瓷,其数量可观,並配以图录,甚为难得。一叶以观全貌,可见民藏有巨大潜力。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肯定和赞许的。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