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假山今日御花园
文/老革
在我很小的时候,居住在长春市“御花园”附近的人们都习惯称“御花园”为“小南山”或“小假山”。
小假山位于地质宫的北侧,东临东民主大街,西临西民主大街,南侧紧临长春市老干部局,北部形状为半圆形,总占地面积约为16.4公顷。
其实,小假山里面的假山并不高,在家里经常听老人提起过。据说当年日本鬼子抓来不少劳工来修建假山,这些劳工在小鬼子的皮鞭奴役下,忍受非人的待遇,不分昼夜地在假山的下面挖土抬土,当年的假山都是劳工们用血汗堆积而成的。假山的下面被挖土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
据史料记载,“御花园”在十九世纪末是农民刘殿臣的土地,当时在园里种植了大量的杏树、李子树、樱桃树,其中以杏树居多,故称为杏花村。1932年3月,日本人在长春进行“伪满洲国国都”的城市规划。杏花村由此成了“宫廷营造用地”,即“皇宫”建筑用地。
溥仪的新“皇宫”于1938年9月10日举行了开工典礼,此后的工程陆陆续续地开始了。原本计划8年建成的“皇宫”,由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物资匮乏,财力紧张,到1943年的1月新“皇宫”只修建完地下部分和“御花园”同时停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春地质学院成立后,在原来新“皇宫”的基础上修建“地质宫”。
记得我在学龄前,曾两次去过小假山游玩儿。
1958年我刚满六周岁。当时,我家住在西安大路附近(原吉林省假肢厂旧址)。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邻居小朋友二柱子来到我家,悄悄地把我叫到外面对我说,孩子王马海波领他的大哥大锁子,还有院里的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去小假山里面的小河划小船,问我去不去,我高兴地点了点头。
在这之前,我还从未到过小假山。随后,二柱子便领着我跨过西安大路的摩电道,沿着康平街一直往南走去。
当走到康平街尽头时,我指了指对面的一座小山问二柱子:这里就是小假山吧?二柱子点了点头称是。我又问他:咋没看到小河?二柱子告诉我,小河就在假山的后面。
当时,我看到小假山的四周没有栅栏,也没有专人维护。里面显得破烂不堪,而且到处都是瓦砾,一片荒凉的景象。
随后,二柱子领着我进入小假山内,沿着崎岖的小路往前走。小路两边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在杂乱的草丛里竞相开放,并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同时还有许多蜻蜓和蝴蝶在我们的头上飞来飞去,那景色很是喜人。
再往前走,除了野菜和荒草,还有一人多高的蒿草。我一边走,一边用小手不断地扒拉前面七扭八斜的蒿草,避免蒿草刮碰到我的脸上。小路上也有许多拉拉秧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时我躲避不开,总会拉到我的脚脖子,很疼。
在家时,母亲曾多次叮嘱过我,千万不要去小假山里面玩儿,那里经常会出现“拍花”的坏人。当坏人抓住小孩儿后,用手一拍小孩儿的脑袋,小孩儿就迷迷糊糊地跟着坏人走了。
一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由得一激愣,尤其是当我看到小假山里面万籁俱寂,微风把身边的蒿草吹得沙沙作响的同时,偶尔还会听到几声老鸹嘎嘎地叫声,感觉十分瘆得慌。
当时,除我俩之外,没有见到任何人,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踌躇不前。
其实,二柱子早已看出我的心思,并笑着安慰我:“别害怕没关系,咱俩翻过这座假山就到了。”听完二柱子的话,我鼓起勇气,拉着他的小手向假山顶上爬去。
假山上有许多树种,其中以杨树居多。杨树长得大约有碗口那么粗,一棵棵地矗立在山上。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把阳光给遮掩得严严实实。
当我俩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我举目朝下面观望,在假山下面不远处看到一条小河。我俩顾不得歇息,跌跌撞撞地跑到山下。
当来到河边时,就见二柱子的哥哥大锁子 、马海波的弟弟小宝子 、小官兄弟俩,连同其他小朋友共计六人在那里等候。这时,我环顾一下四周,小假山里面除我们这些小朋友外,未见到其他人,显得十分静谧。
此时,就见马海波站在河里一条小船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竹篙),显得那么的英姿飒爽,给人感觉他就是一名摆渡的老船夫。他一再招呼大家赶紧上船。这时,我也紧随其后,和小朋友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来到船上。
当我们都坐好后,只见马海波站在船尾用手里的竹竿插入水中用力一点,小船缓缓地驶离岸边,他再用竹竿分别在小船的两侧点一下,就这样,小船一点点地向对岸驶去。
还别说,小船在马海波的操控下,走的还挺平稳。只见大家坐在小船上,各个面带微笑。
这时,小宝子高兴地唱起了电影《祖国的花朵》里面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也随着唱起来。我坐在船尾,当我用一只小手轻轻地划着水面时,心里美滋滋的,没有一丝害怕。
不大功夫小船便行驶到对岸,我们又依次地从小船上走下来。当时,我的心里总还有些依依不舍的感觉,还想再坐一次小船。
这时,就听马海波说,时候不早啦!大家赶紧回家吧!过几天我还请你们坐小船。
那天晚上回家后,我没敢和母亲提起去小假山玩儿及坐船一事。直至长大后,每当回忆起那次坐船的经历时,心中不免会产生后怕。
我第二次去小假山玩儿也是同二柱子一起去的。记得那是1959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二柱子告诉我去小假山那里找他妈妈有事。
那天的天气非常晴朗,偶尔会有几朵白云在空中飘过,一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我和二柱子一起蹦蹦跳跳地朝小假山的方向走去。在不远处,我就看见小假山的周围用竹坯子新编成的栅栏,有一些编制完的竹栅栏表面,已经涂刷一层绿色油漆,很是好看。
小假山的正门就在康平街与西民主大街交会处,大门也是采用竹坯子编制而成。左右两扇门上,分别采用竹篾编制的花篮和五角星的图案,并点缀在大门上。大门的上方和两侧,用竹子编制成一个类似牌坊的大门框,同时分别用红绿油漆涂刷,非常好看。
还别说,小假山用竹坯子栅栏一装扮,可谓是旧貌换新颜,在此经过的人们都会站在那里驻足观看。
当时,我看见二柱子的妈妈身穿背带式蓝色工作服,和许多工人正在忙忙碌碌地编制栅栏。
在我的记忆里,那是在小假山周围第一次修建栅栏,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后来二柱子告诉我,他的妈妈在长春市竹制品厂工作,小假山周围的竹栅栏是他妈妈单位施工的。
2006年6月,长春市政府投巨资开始对小假山进行修建和改造。
重新修建的小假山,在设计理念上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现代园林建设手法。全园道路设置借鉴古典园林布局,既四通八达又曲折迂回,营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漫步北部主环路,两侧树木浓密,郁郁葱葱,中心位置建有木结构景廊,名为“静馨廊”,是休闲活动区。环路下方修有多条木栈道,通往主景区杏林花坡,传承历史上的杏花村景观。
2008年长春市政府把小假山正式命名为“御花园”。现在的御花园是开放型的,四周没有围墙和栅栏遮挡,而是在御花园的周围种植许多矮树墙,把御花园给围绕起来,既美观又大方。
每日清晨或傍晚,人们经常会看到,在御花园内用花岗岩方砖铺设的开阔地上,会吸引许多中老年人,穿着时髦的运动衣,手上戴着白色手套,在音乐的配合下,跳起广场舞。
自从御花园修建完毕后,每天下午一点整,我和老伴儿俩人准时到御花园里的水泥路上去走圈锻炼,每次走上三圈时我早已大汗淋漓。徒步走圈的,中老年人居多,偶尔也有年轻人加入。人们以此为乐地在走圈锻炼身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在御花园西面的一块空地上,安放着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每当清晨来临,会有许多中老年人来这里健身锻炼。
在修缮后的御花园小假山上的亭子里,还有许多爱好文艺的退休老人,吹、拉、弹、唱,不但丰富了个人文化生活,从而也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御花园内经常会有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漫步在小河边的甬道上,恬静地享受着大自然风光。还有的在小河边的柳树下,坐在奇异的怪石上,互相依偎着窃窃私语。
御花园里的小河上,有一座木制曲桥,桥上经常有人在拿相机或手机拍照留影。有的人则手扶木制栏杆附身观赏河里绽放的美丽荷花,那荷花在微风里摇摇摆摆,显得那么婀娜多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昔日的“小假山”,到如今的“御花园”,经历了八十年的变迁,见证了改朝换代,新中国的强大,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巨大变化。
旧时的“御花园”曾是为帝王将相享乐、养尊处优的地方,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证。而如今重新修建的“御花园”,是长春市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推出造福一方百姓的新举措,同时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2018年12月
写于弘海小区寓所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老三届、老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学习写作的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