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清韵 静卧禅意
——琦玥斋观后印象
作者:弓江燕
提到“斋”这个字,第一联想到的会是僧人,道家吃的斋饭,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释义,屋舍,常用于书房。在历史上,书房名字代表着文人墨客的文字符号、精神符号,甚至是人格符合。因此藏书家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号,大都是取精用弘、自出机杼,极有内涵、蕴意深厚。大多数人喜欢用“斋”来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蒲松龄最有名的“聊斋”。毋庸置疑,“琦玥斋”也应该是经过王翌晖老师反复推敲,结合文人的美好品味而命名的吧,其意境俊逸隽永而令人遐想联翩。
书房,是藏书家的一种生活空间,是他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走进琦玥斋,就如同进入了漫长的历史,遨游世界,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照见天地心,书房这一意象吞吐着一个时代精神,凝结着藏书家的智慧。
一、满屋馨香,内心激动
在书房,慢慢踱步,“委怀琴书”,便迷住了《中国大历史》,一共八卷书,封面干净整洁,板块丰富。阅读这套书,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曲折、奋斗、发展脉络,名族的兴衰和历史人物成败的原因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使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的把握未来的方向。一架架的看过去,《世界名人录》、《新中国大博览》、《旧中国大博览》、《长治60年》、《中国集邮大辞典》……收藏的书涵盖历史、地理、文学、经济学、军事、文艺等众多领域,那一本本历史书刊历经岁月的洗礼,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身游江山水墨,柔美壮阔,观历史看今朝,内心无边激动。览一庭书韵,也算是感受到了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真正应验了这句“书籍是创造灵感的来源”,突然觉得读书不再“沉重”,嗅到了一股清流,浸润生命。
“嗜书如命”的藏书家,他们不仅赋予了“古书”新生的研究者和修复师,还给予了书房情趣。书房里除了笔墨纸砚,一些文物雅器也需要文人来陶冶情操。在书架的一隅,专门陈列着一些器物。有印章、宝剑、禅灯、笔格、古钱币、椭圆石头、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来的玉器、瓷器和工艺精品。这些东西,体现了文房四宝,展示出来藏书家的书房风貌,书卷丹青缱绻,砚池玉石玲珑,满足了一位文人修身养性的需求。
二、小书房,大情怀
书架的正中部分有《古迹卷》、《山水卷》、《手工艺卷》、《陶瓷卷》、《中国道教史》、《中国佛教史》……处处展示出来文人流淌于血液中的家国情怀。
“琦玥斋”藏书二万余部,有关古籍,《国家地理地图》、《沁源金石记》上下册、《沁源县志》、关于家乡的刊物和历史朝代的竟达数百册,从文体和质量上堪称“民间藏书第一人”,王老师也特别喜欢研究文物,沁源县的好多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和名族精神内核。他为了探寻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的依据,都要亲自带队去当地考察,回家后再查阅资料,然后完全真实的反应给后人古代历史的现象和史实。
书柜里毛主席像章最夺人眼目,他还收藏了《毛主席语录》、《毛泽东与他的亲友》、《毛泽东诗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连环画、邮票……这些红色文化,红色经典资料,承载着他对革命年代的情感,也是王老师特别关注的收藏品。谈到毛主席,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也会看到很多这类的文章,主席扭转了乾坤,彻底改变了中国!主席的一生,在世人的眼里是最敬畏的红玫瑰,而在“琦玥斋”书房里,这些历史文献是其他书籍不可比拟和代替的,更是红色收藏的核心重点部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世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和目标,也是藏书人的修养和品德吧。
三、心之所向,宁静致远
书房是文人求宁静,追超然的场所。当心情不愉快,或者疲惫不堪的时候,进入书房,觅一股清泉,安然一份禅心,忘记忧愁,细品,独斟,静中慧心似明月,如明镜。芳香四溢,抵达一种境界,心释然了。
书房,可以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当你用心的去收集一些经典名句,融入灵魂深处,经过深思熟虑,再结合自己的思想,一笔一划的写下你的感受,感觉大脑也在吸收着这些营养,慢慢积累,你的文字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内心富足,。阅读就是人的精神食粮,在书海里漫游,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城堡,提高文化底蕴。拥有一间书房,在自己的天地里,永远活得通透逍遥。
…
一间书房,一庭清韵,润心,养心,禅意,禅语。
作者简介:弓江燕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韩洪乡定湖村;笔名:红颜独憔悴。作家文苑报社记者、抗日战争纪念网特约通讯员、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签约作家、长河诗刊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站优秀作者。网络发表作品四百多篇,部分作品获奖,刊登杂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