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路
朗诵/金秋
新得晚清民国唱本一批,其中成都一册,署“中华民国己巳年 张仁和抄写”,起首为《十二月读书》,歌云:
正月读书是新年,一阵书友来拜年。一阵书友来饮酒,多多饮酒说圣贤。二月读书上学堂,手拿雨伞走茫茫。放下雨伞拜孔子,后拜先生说文章。三月读书是清明,先生放学唱祭文。祭文打点猪羊酒,相公保佑出功名。四月读书人插田,读书君子打秧尖。左手拿来右手插,想起读书是神仙。五月读书是端阳,先生放学看风光。天下风光看不尽,一心归家读文章。六月读书人食新,加加打点请先生。先生吃了新米饭,老米留来敬朝廷。七月读书人割禾,新中状元笑呵呵。塘里挑担前头去,读书君子早登科。八月读书是中秋,路上报子闹秋秋。路上报子秋秋闹,六亲等候状元归。九月读书是重阳,文武官员排两旁。文武官员来劝酒,杯杯先劝状元郎。十月读书又越冬,十个学堂九个空。到了明年春三月,再请先生又相逢。
此歌颇可一说。
民歌在民众中流行传播,对民众的日常活动”的反映,具有先天优势,民众的日常活动构成民歌题材内容的主体,民歌因此成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理想素材。如《十月读书》唱述乡村读书群体生活,情节真实,细节精微,而且有人有物,人、物的活动并与科举史(教育史)、农作史等的场面融合无间,内容极多。
具体如“正月读书是新年,一阵书友来拜年。一阵书友来饮酒,多多饮酒说圣贤”,新年拜年,是年俗一种,书友拜年饮酒时不忘“圣贤”,乃读书人基本素质的体现。“二月读书上学堂,手拿雨伞走茫茫。放下雨伞拜孔子,后拜先生说文章”,是旧时学堂礼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与歌中“放下雨伞拜孔子,后拜先生说文章”描述一致。“六月读书人食新,加加打点请先生。先生吃了新米饭,老米留来敬朝廷”,是国人尊师重教传统的写实,“先生吃了新米饭,老米留来敬朝廷”尤其见出农人的慧黠。“八月读书是中秋,路上报子闹秋秋。路上报子秋秋闹,六亲等候状元归”,所写为秋闱即乡试情景,资料有云: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乡试在八月,乡试有解元、亚元无状元,于乡试次年举行的会试才有状元,会试时间在三月,(是以又称春闱),如是则歌中的“路上报子秋秋(啾啾)闹,六亲等候状元归”,或是以蒙太奇手法,画面由八月直接跳至三月,或是虚写,“状元”并不确指状元。歌中“报子”,同样是科举史的史料,此处指由官府派出、为考试得中人家报喜而讨赏钱的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云:“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三回《试乡科文闱放榜 上母寿戏彩称觞》云:
此时继之还在里面,我不及顾他,犹如临死的人得了性命一般,往外一溜,就回家去了。时候虽早,那看榜的人,却也万头攒动。一路上往来飞跑的,却是报子分投报喜的。我一面走,一面想着:“作了几篇臭八股,把姓名写到那上头去,便算是个举人,到底有甚么荣耀?这个举人,又有甚么用处?”
“一路上往来飞跑的,却是报子分投报喜的”,可与民歌“路上报子闹秋秋(啾啾)”“路上报子秋秋闹”对看。无论虚写实写,此种热闹欢庆场景,均可看作是对读书人的祝福与勉励,作用亦与歌中“左手拿来右手插,想起读书是神仙”“天下风光看不尽,一心归家读文章”相同,宋人《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用意,同样如此,因此《十二月读书》的另名,可作“劝学歌”。
青春年少,对人生有着无限的遐想与憧憬,而读书是实现遐想憧憬的唯一途径。秋高气爽,秋色宜人,正是读书的最好时节,坐在课堂上的你,赶紧地,心无旁骛地,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