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我60岁,正处于花甲之年。11月18日,我欣然应下了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专家、武汉中学原副校长、爱心与教育研究会首任会长、“自我教育”的坚定倡导者与践行者蒋自立先生的邀约——撰写一篇《我与自育》的文章。
初逢:忘年之交的智慧碰撞
时间回溯到2021年1月8日,我参加了“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沙龙”。在那里,我与蒋自立先生一见如故,仿佛是久别重逢的故友,迅速开启了思想的深度交流。
会议期间,蒋自立先生向我抛出了一个颇具深度的问题:“自我教育与自主教育的异同是什么?”我深知这是蒋先生的谦逊之举,但我还是鼓起勇气,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二者既有交集,又存在差异。自我教育是在他主(大自然、社会、生活、老师、家长、同学等外部因素)影响之后的自主觉醒;而自主教育则是在自觉、自愿、自发的内在驱动之后,实现自尊、自爱、自信、自理、自强、自立的自主发展。”蒋先生听后,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对我点头赞许。此后,我们便成了忘年之交,时常探讨教育话题,共享教育的智慧与感悟。
赏识:对“自育篇”的高度赞誉
2021年6月24日,蒋自立先生为我的《大众教育学:孟国泰教育诗集》撰写了书评,并对书中的“自育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满怀激情地说道:“盼望了近40年,我终于欣喜地看到了《大众教育学:孟国泰教育诗集》。教育学向来是师范生的必修科目,多在大雅之堂中珍藏研讨。而如今,孟国泰先生将教育学从高高的学术殿堂中解放出来,以芸芸众生为对象,运用诗化的语言进行传播,这在中国实属首创,孟先生堪称当代教育之至师……读这本书,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其是对‘自育篇’,我简直爱不释手!”
实不相瞒,蒋自立先生看好的“自育篇”(涵盖自我教育与自主教育)确实是《大众教育学》的核心与精髓。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倘若没有自我教育的落地生根,就如同竹篮打水,终将一场空。
敬仰:教育理念的执着践行者
蒋自立先生今年已78岁高龄,他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是他我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这一深刻的教育理念。几十年来,他始终如一地研究并践行“自我教育”,不断攀登教育的高峰,至今仍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共鸣:对“自我教育”的深情挚爱
尽管我今年才60岁,但与蒋先生一样,对“自我教育”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执着。今天,有机会讲述“我的自我教育”,我内心满是激动,真想一吐为快。
成长:大山深处的自我觉醒
我出生在滇东北的大山深处,1962年,那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的艰难岁月。在我的记忆中,家里从未有过一件值钱的东西,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便是全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土豆饭,走的是土泥路,说的是土方言,可谓是“土”到了极致。全家人住土房、穿土布、吃土豆、走土路、说土话的场景,如同刻在我脑海中的不朽印记,挥之不去。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改变命运成了我唯一的选择。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我的心头,成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要生存下去,就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我教育。我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他们没有能力教我知识,传授我文化,更无法留给我任何物质遗产。但母亲留给我的一句话——“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却如同一座灯塔,奠定了我一辈子“自我教育”的基石。
母亲的这句话,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遗产。我的自我教育之路,也因这句话而应运而生。
逆袭:自我教育的力量彰显
因为母亲“不蒸馒头蒸(争)口气”的激励与鼓劲,我在生活中时时都在争取,处处都在自我成长。
从小,就有人说我一辈子只能放牛、当农民,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但我偏不信这个邪,一头扎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不断开拓创新。最终,我成为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有人说我土里土气,普通话不标准,表达能力差。我便逆袭而上,苦练普通话,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可以一口气讲三个小时的“青少年励志演讲家”,用激昂的语言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奋勇向前。
有人说我写的诗歌无辙无韵,惨不忍睹。我偏要迎难而上,每天坚持写教育诗,用文字表达对教育的热爱与思考。终于,在2021年,我出版了《大众教育学:孟国泰教育诗集》,让我的教育理念以诗歌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有人说我只会照本宣科,教死书、死教书。我便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创立了“三标课堂”。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2017年成为了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一,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待续)
作者:孟国泰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