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娘娘
作者: 李天学
诵读:馨园小主
在我的家乡前寒河村中靠北处有一座古庙,名叫兴隆庵,相传由清顺治年间修建,至今已三百余年。庵中供奉三位娘娘,以子孙娘娘最为灵验,缺儿少女者进庵求告,只要心诚,真个是求男得孝子,要女进淑媛,无不灵验。一传十,十传百,庵堂中香客络绎不绝,烟火鼎盛。三百多年来,虽经多次战火,兵燹xian3,庵堂屡遭破坏,善徒信众屡加修缮。油漆彩画靓丽,娘娘金身光鲜。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兴隆庵被拆毁,砖木用于公社基建,石碑被人砸碎,驮碑的赑屃bixi4被人们认做是不祥之物,将它埋在村中地下,古庙变成了老年人的回忆,子孙娘娘变成了久远的传说。而真实的娘娘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话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西小街路北有位大宝李老汉,生有三子一女,三子俱已成家,全家男耕女织,外有买卖一处,日子还算殷实。
单说那老儿媳妇崔氏,生得慈眉善目,逢人不笑不说话。笑口一开,声似银铃,直惹得树上鸟儿静听不鸣啭;身材窈窕,引多少美女羡慕难转睛。
更兼得地里场上,样样农活拿得起;院外房中,收拾得条理分明真洁净。油灯下,做得一手好女工,裁剪缝连,描龙绣凤样样行。心地和善,在家孝顺公婆,和睦妯娌,姑嫂融洽。对外有求必应,乡邻求干活,自家活计赶紧撂,先济他人事务忙;有人摘借,宁肯自己牙缝紧,不让乡邻空手归。落得个公婆姑嫂齐赞誉,亲友乡邻尽颂声。

大宝老汉因儿孙众多,请中人将三子分爨cuan4,这崔氏生有四子一女,日子甚为吃累,况且丈夫在外务工,家务重担全落在了一人肩上。有人看她笑话,用“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的口头禅来嘲讽她。她咬紧牙关不叫苦,白日里织布纺线换钱用,到晚间为儿女缝连补纳做衣衫。就这样熬到解放后,孩子渐大,当家的在北京转为正式工,日子渐有好转。
那时节农村卫生条件落后,孕妇生小孩有哪家请过妇科医生,更甭说住院待产。只找老街旧邻中胆大心细的妇女观察,简单处理一下完事。一来二去这妇女就有了一个名号,叫老娘婆。崔氏为人热情,心细如发,因给人接了几次生,母子平安,名声渐传渐远,老娘婆一职,也就非她莫属。

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公社都有了卫生所,也配备了妇科医生。南仁垺公社二十个大队,每年得有多少孕妇待产,仅一名妇科医生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卫生所就将各村老娘婆集中培训,并发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接生器材,如钳子,剪刀,酒精棉球等。并要求他们每接生一个孩子,收费五块,自留两块五毛做工资,两块五毛钱交卫生所,并在生育证上签字盖章。统一叫做接生员,老娘婆这一称呼不复存在。
这崔氏参加培训后,如虎添翼,接生技术更为娴熟,为产妇服务更加热情。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寒冬,只要有求,随叫随到。渐渐名声鹊起,口碑甚隆。四外八庄屡有相求,来者不拒。
一年冬夜,时近子时,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崔氏一家正在酣睡之际,忽听户外敲门声急,紧忙起身开门相迎。原来是新开口公社种北村民慕名请去接生。那年崔氏老太已五十余岁,儿女们谁也不愿让去,老太太二话不说,拿起接生用具,坐上来人的自行车后座就跟去了。一路上风大雪急,土路上坎坷不平,不时得下车步行,老太太扭着一双小脚,心急似火急不得,十几里地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产妇家。老太太顾不得擦去发际的雪花,脸上的汗水,紧忙产前准备,一切就序后,顺利接产,母子平安。东家大喜,老太太开心欢笑。签下了生育证,盖上了自家的印章。崔景荣三个鲜红字迹赫然在目。原来这老太在娘家就有芳名,只因旧时男尊女卑,在婆家无人呼叫其名,公婆称其为“老三屋里的”,当家的叫声“我说,哎”,便都心领神会。乡邻们更无人知晓老太太的大名。

那时卫生所规定每位产妇收五块钱,搁现在不算啥。可在当时生产队一个头等劳力一天才挣两,三毛钱,再加上人口众多,扣除口粮钱,年终分得百,八十元,就是富裕户了。有相当一部分户忙一年还得倒找钱买口粮。生孩子收这五块钱难倒了多少庄稼人?崔老太心慈面热。遇到家境好的,给钱就接着。家境一般的,只收两块五毛交卫生所,自己就白帮忙了。到后来索性谁家钱也不收了,每接生一个,自掏两块五毛替户主垫付卫生所。
老太太此举,引起当家的不满,总觉自己在外辛苦务工,全家要生活,儿女要上学,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内人却不考虑家庭,净替别人操心花钱,值当吗?但拗不过老太太执意如此,只好由她去了。
老太太的慈心善举,使产妇家感激涕零,无以为报,就想请老太太在孩三天吃顿喜面,十二天摆席之时,请老太太席上一坐,以表谢意。老太太坚辞不去,若实在推托不开,三天之时,送上二斤红糖,十二天扯上几尺花布以做贺礼。

乡亲们见老太太如此,无不交口称赞,称其为观音菩萨转世,子孙娘娘现身。
老太太生性豁达开朗,晚年身康体健,儿孙滿堂,绕膝承欢,八十三岁寿终正寝。发引之日,孝子贤孙执幡哽咽痛,亲友乡邻拍棺哀声悲。出殡之时,四乡八村百姓蜂拥前来,感老太恩德,怀老太善行。自愿送老太太一程。鞭炮响过棺入罩,抬棺之人泪盈盈。棺到之处多路祭,受惠之人祭奠诚。
这正是:
生前行善人心念,
乡里感恩崔景荣。
菩萨现身行大道,
娘娘转世送孩童。
接生只为千家泰,
做事但求己意宁。
古庙传说成过往,
老太万古留芳名。
作者简介:李天学,天津人,1949年出生,退休工人,文学爱好者,多年来笔耕不辍,作品在多家平台多次刊发。愿以文字温暖世界,以性情赞美生活!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汉族,天津人,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主播,江山传媒副族长,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全国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牡丹苑杯”第八届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酷爱诵读和歌唱,主持人,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