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剗却君山我们这一代
编者按:晚年的毛泽东因为眼疾已经不能正常读书看报了,心急如焚的周恩来只好请来中西医结合的眼科专家唐由之为他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在唐大夫“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的劝说下,毛泽东终于同意了中央的意见,得以重见光明,但视力恢复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此文较为详实地叙述了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岁月,使我们既看到了伟人刚柔相济的一面,又看到了生老病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凄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本刊编辑:刬却君山)

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常人,常人所有的喜怒哀乐、生老病痛,毛泽东身上都有。尽管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等字眼向外界宣示毛主席身体健康等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晚年的毛泽东不仅视力下降得很厉害,而且还伴有肺气肿、腿脚疼痛等病症,站不起来,更不能走路。据说,1973年,党的“十大”闭幕时,代表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欢送毛泽东离开会场,可毛泽东不能走啊,怎么办?这时周恩来机智地说,主席要目送大家离开,毛泽东也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这才避免了尴尬。
1973年,80高龄的毛泽东因为罹患老年性白内障,已经不能正常读书看报了,就连批示文件也很吃力,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劝他做眼科手术,但毛泽东始终不同意。于是,心急如焚的周恩来总理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为毛泽东治疗眼疾的问题。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十几位,而中西医结合的专家只有唐由之一人。唐由之不知道这位“老年患者”是谁,只知道患有慢性肺心病,两年前休克过,咳嗽得很厉害,咳嗽以后经常没有吞咽反射。
一、神秘的会诊
1974年6月,患有膀胱癌的周恩来将办公室从中南海西花厅移到了305医院。一天,唐由之被叫到305医院,和他一起来的还有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心脏科、呼吸科等10多位医生。唐由之说:“按过去的会诊习惯,报告完病例后就应该去看病人,但这次不一样,由专人来报告病例,病人既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更没有职业,只知道是个男性和大致的年龄……”在报告病例的时候也不是专讲眼科,而是把整个身体状况都讲了一遍。报告完病史后,一位领导同志就请各专业分头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比如对这个病你们还需要了解什么?初步印象是什么病?你们打算如何进行治疗等等。眼科组的意见很明确,这是典型的老年性白内障。但是白内障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不十分清楚,根据病历分析只知道他的视力看书已经很困难了。
在那次神秘会诊后的一个月内,唐由之又参加了两三次这样见不到病人的会诊,大家一致认为白内障的最佳治疗方案是进行手术。这时有人问唐由之是否需要一名助手,唐由之推荐了广安门医院的护士高培质。
1975年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天,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敲开了唐由之的家门。唐由之回忆道:“进来的是位解放军同志,年龄40岁左右,说是请他乘飞机去执行任务。去几天没有说,只要求带上随身替换的衣服和洗漱用具。那时还需要粮票,我问要不要带,他说不用了,我于是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跟他走了。在机场我看见了高培质。她问我咱们到哪儿去,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此时我已有了感觉,可能是给毛主席看病。我们在飞机旁边看到了汪东兴,就更觉得是去见毛主席了。大约飞了一个钟头左右,飞机降落在杭州。随行的人说今晚就住在雷峰塔那边,明天你们要见到毛主席了,主席请你们为他检查一下眼睛。我们一行共五人,知道要见毛主席,都是又高兴又紧张。”从杭州返回北京后,周恩来带病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医疗专家组的汇报。当时还不是党员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参加了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医生们全面系统地向政治局委员汇报了毛泽东的病情。
二、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
第二天吃过早饭,唐由之等人便乘坐红旗牌小轿车来到毛主席休息的地方。医疗组5个医生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队走进毛泽东的休息室,唐由之排在第四。此前,毛泽东是因为在长沙游泳感冒后来到杭州休养的。这是唐由之平生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但是见面后却让他大为吃惊。
唐由之回忆说:“当我们进去之后,看到一位老人穿着一件带补丁的旧毛巾衣,脚着一双拖鞋,头发散散乱地靠在沙发上,旁边是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张玉凤。张玉凤通报说,‘主席,医生们看你来了。’当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张晓楼报出自己的姓名后,毛主席幽默地说:‘那你住的房子永远大不了,你是小楼嘛!’顿时,大家的情绪放松了许多。可此时我的心情却有些难受,因为报纸上说主席总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所以一看到他那样,觉得反差太大。我更没有想到主席这么朴素,穿的衣服竟是带补丁的,拖鞋也是旧的。”
“从主席那里回来后,我们就开始认真地讨论。大家认为主席的白内障已经到了膨胀期,光用药物肯定没效,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手术。这里关键是用西医,还是用中医,或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给主席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主席咳嗽得很厉害,同时吞咽部位也没有感觉。他咳嗽时痰很多,自己还吐不出来。主席身边有个痰盂,他经常要趴下身子,靠地心的引力才能让痰吐出来。对此张玉凤倒有一个办法,她人很瘦小,手指却长,她便用毛巾裹住手,伸进主席口腔,从嗓子眼里把痰抠出来。当时我们考虑,这个手术一般要缝五针,如果咳嗽得厉害,缝合处就容易裂开,哪怕只裂开一两针也不得了,眼睛里的其它组织如虹膜、玻璃体都有可能因受挤压往外跑,更严重的说不定还会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手术的风险很大。”

三、用唐诗劝说毛泽东做手术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央决定由唐由之为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这也在唐由之的意料之中。因为医疗组里仅他一人是中西医结合专家,他擅长中医金针拨障术,就是在黑眼球与眼角中间处切口,不足2毫米的切口并不需要缝针,而且伤口很快就会愈合,根据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更适合这一传统方法。此时他变得非常紧张,40多岁的人居然血压升高了许多。为了舒缓他的紧张情绪,周恩来特意委派他去设计整套手术室设备和器械,包括轮椅、担架。因为毛泽东强调不要进口的,全部要国产的。
唐由之对中央决定由他来给主席做手术感到特别激动,同时也深知他面对的患者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国家领袖,除了给他详细讲解白内障是怎么回事,药物治疗是否有效,为什么必须手术治疗,西医怎么做,中医怎么做之外,最重要的是说服他接受手术治疗。
此前,唐由之听别人说过,主席很固执,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手术。主席对医生的话向来是10句只信3句,主张用自身的抵抗力克服病痛。为了打消主席的顾虑,唐由之找来白居易写的两首诗念给主席听:“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白居易晚年饱受白内障之苦,于是写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意思是说患了白内障之后吃中药也是徒劳,用针一拨则豁然开朗。毛主席自然懂得诗中之意。唐由之趁热打铁,说古代的针拨白内障手术,经过光阴流转,加上现代医学技术、器械的改进,已成为一种中西结合手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得快。毛主席听完讲解后,终于同意用手术治疗。
从1975年7月13日起,唐由之带着医疗组对即将接受眼科手术的毛泽东开展了10天的术前准备,并把中南海的一间书房腾出来辟为临时手术室。一晃到了7月23日,这是术前准备的最后一天。整整一天,医疗小组人员严阵以待,却没有接到任何指令。指针渐渐指向夜晚10点。屋里还是静悄悄的,有人提议:“唐大夫,主席跟你比较熟,要不你进去问问主席吧。”唐由之轻轻走进毛泽东的房间,开门见山地问:“主席,今天是术前准备的第10天了,您看,做不做眼睛手术啊?”
毛泽东反问了一句:“都准备好了?”当得知唐由之准备好了,毛泽东爽朗地哈哈一笑,大手一挥说:“做!”
唐由之和机要秘书张玉凤共同搀扶着毛泽东从卧室向临时手术室走去。毛泽东走到半路时问唐由之:“音乐准备好了吗?”唐由之回答:“哎呀!这个我没有想到。”毛泽东随即叫张玉凤去拿岳飞的《满江红》弹词。毛泽东平时最喜欢这首作品。
音乐在手术室回荡着,唐由之一边手术一边对毛泽东说:“我给您用点生理盐水,盐水流到嘴里可能有点咸,都是消过毒的,没有问题。”毛泽东这时很配合,一声不吭也不动。
其时,唐由之不仅球后麻醉已经做完,而且已经拿起手术刀开始做手术了,大概只用了四五分钟时间就做完了。唐由之将纱布放在毛泽东的眼睛上说:“主席,手术已经好了。”毛泽东有些意外:“已经好了?我还当没有开始做呢。”

四、花开花落两由之
手术结束已经是7月24日凌晨。毛泽东进卧室休息去了,唐由之则守在毛泽东的卧室门外。刚过了一小时,看见主席醒了,嘴里还说着些什么,唐由之便问:“主席,您哪儿不舒服啊?”主席说:“叫张玉凤拿一支笔、一张纸过来。”唐由之还以为他要写自己眼睛的情况呢,而他提笔却写了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这是鲁迅悼念杨杏佛的一首诗,杨杏佛是进步人士,后来被国民党暗杀了。因为诗里含有唐由之的名字,所以,毛主席想到了这个。唐由之喜出望外地说:“主席,送给我吧。”主席说:“好,我给你签一个字。”签完字,他还叫张玉凤到书架上拿来鲁迅的原作予以佐证,书放在哪个书架上,是第几章,他记得十分清楚,张玉凤一下就翻到了。
唐由之跟主席说要3天后才能拿掉纱布,结果主席是这样算的:头天晚上11时做的手术,过了12时就是第二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实际上只过了不到两天。给他换药,他发现左眼能看东西了就说:“我已经好了。”唐说:“没有好,主席,您的切口还没有长好,还要包起来。”主席说:“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唐接着:“不行啊,等切口愈合后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气接触,否则眼睛容易感染啊。”主席仍不同意包,唐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个特有的动作,把两手放在胸前打圈,然后向外一甩,意思是请你们走开。
看见毛泽东抬起手向外一挥,大家面面相觑,只好一个跟着一个悄悄地退了出去,惟有唐由之站在原地没动。毛泽东抬起头,用轻微充血的眼睛看着温和而执拗的唐由之,大为不解:“你怎么还不走?”唐由之说:“主席,我不能走,您的眼睛还没包上。”
毛泽东更不耐烦:“你非要包上我的眼睛才走吗?”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乎质问了。唐由之直言不讳:“主席,平时您是领袖,我们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今天我是医生,您是病人,您得听我的。”
两人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采取折中的办法,唐由之让毛泽东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眼镜。左眼既能看得见,手又碰不着,东西还不会掉进去,这才结束了医患之间的尴尬。
1974年,电影《创业》在全国公映后引起轰动,但江青看后却暴跳如雷,认为这部影片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下达了3条禁令,罗织了“10条批评意见”对影片进行封杀。
1975年7月18日,编剧张天民分别给毛泽东和邓小平写信,阐明自己对“10条批评意见”的看法,理直气壮地指出“从实践、从效果来看,《创业》是部好影片,不是毒草”,建议“重新上映。”邓小平很快把信转给了毛泽东。
7月25日,做完手术仅20多个小时的毛泽东眼睛依然被蒙着,但他的工作已开始了。夜深了,唐由之侧卧在走廊的沙发上,这时,隐隐约约地传来谈话的声音,原来是机要秘书张玉凤在给蒙着眼睛的毛泽东念这封信和相关材料。
停了一会儿,毛泽东拿起递到手里的笔隔着眼罩“盲写”了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10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的文艺政策。”
张玉凤看着主席盲写的批示,念了一遍予以核实:“主席,您对这封信的批示是这样的吗?”毛泽东点了点头说:“嗯,是的。还要注明,此信增发文化部和来信人所在单位。”
毛泽东蒙着眼睛写的对《创业》批示的手迹,共40个字,却有6张纸之多,字迹很不整齐,最多的一页写了12个字,最少的只写了5个字,其中还有一张纸是因为漏了字而补写的。透过歪歪扭扭的铅笔大字,可知毛泽东对调整党的文艺政策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1975年11月初,眼科医疗小组顺利完成任务,离开中南海前与主席合影留念。医疗组的人员都围在主席周围,唐由之搬来椅子放在中间,请主席坐下。毛泽东笑了:“哈哈,我现在成老太爷了!”边说边坐下。唐由之悄然站到了后排,摄影师站在前面调焦距、对光圈,站在一旁的张玉凤径直向唐由之走过去,二话不说,拉着唐由之站在毛泽东身边。“咔嚓”声中,成就了永恒的瞬间。
合影后,毛泽东高兴地对唐由之说:“明年,再请你来给我做另一只眼的手术。”唐由之激动地频频称好。遗憾的是,唐由之没有机会使毛泽东双眼都重见光明了。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唐由之被安排为毛主席守灵20分钟……
唐由之从开始准备到为毛泽东的左眼施行白内障手术,总共用了10个月时间,在那段时间里,他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成了24小时照顾毛泽东饮食起居的人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毛泽东辞世前的真实生活。(注: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相关文献,恕不一一注明)
2022年12月11日于西安
附录:唐由之,原名锟铻、昆吾,著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26年7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市广安门医院眼科主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名誉主编等,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他成功为毛泽东主席做了白内障针拨术,还为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成功做了难度最大的一次针拨术,应邀为朝鲜金日成主席、印尼总统瓦希德等国外领导人医治眼疾和保健,均取得很好疗效,获朝鲜国家一级友谊勋章,享有“民间外交家”的美誉。2022年7月28日凌晨3点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