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画阵地业已失守
文图| 毋东汉
我小时候在杜曲小学上学,杜曲老街道有个文化站,文化站阅览室有个大案子,摆放着报纸杂志。我那时喜欢看报刊上的漫画。我认识到漫画的战斗作用,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使我着迷。后来上初中在王莽中学(当时叫樊川一中),美术老师邓如英先生教我们画漫画。他举范例说,有个同学讽刺尿桶漏,画了幅《桶尿》,我很羡慕。我把夸张用于歌颂,画了玉皇大帝在萝卜英下面散步,还配了一首诗:
“社里萝卜大丰产,
英英长的盖住天。
玉皇出门来散步,
把萝卜英当宫殿。”
这幅漫画参加了学校的画展,配的这首诗发表于1959年10月31日《长安日报》。我对漫画兴趣更浓了。我懂得了漫画是用简笔、夸张的手法反映生活和时事的一种画,以变形、象征、比拟等技巧突出人或事物特点,画法一般是单线勾勒或单线平塗。我国漫画大师当数华君武、英韬、乐小英等。我省著名漫画家有叶坚、西丁、崔辛、赵良、王培琪、赵世霖、林积令、张浪超、赵时铭、许志强、宋黎明和李乃良等。李乃良曾赠我一本《乃良漫画》,我很高兴。我曾订阅过《漫画》杂志和《讽刺与幽默》。我教语文课时,讲到《曹刿论战》中的“登轼而望之”,迅笔在黑板上画了鲁庄公和曹刿在战车上的漫画,讲清楚了车前横木怎么登。受到听课领导好评。后来兼任美术课教学,我曾经辅导学生画漫画。1986年,县文化馆办的漫画小报《猫头鹰》发表过“湯房庙小学漫画作品选(专版)”。我1986年在《猫头鹰》上发表过《妻上爸下》《饥饿疗法》《紧箍咒》《新龟兔赛跑》等漫画。1988年在《西安法制报》上发表过经人修改的漫画《踢球舞》,1988年10月5月在《西北工商报》上发表漫画《一肚子气》。这些漫画分别讽刺了:①娶了媳妇忘父母,②罚儿子作业没完别吃饭,③强调愚忠盲从,④赏罚不明,⑤推卸责任和⑥产品容量不足等问题。出版《育圃童话》时,我给封三画了我的自画像,鼓吹关心下一代文学。若有人辅导,我更能画。
俱往矣!风光不再。现在,漫画报刊稀少,漫画园地缺失。我上网点了“漫画”,漫画概念变异,已为卡通、动漫所取代。又点了“图片”,展现的尽是大圆眼睛的卡通人物像。只有周星驰肖像属于传统概念的漫画。咱成天喊“中国特色”,教西洋卡通把中国特色的漫画的阵占完了!
发源于欧洲的卡通也有漫画讽刺幽默的特点,由于充滿了洋气洋味洋色,过分地一味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与中国漫画的只突出特点相比,效果相距甚远。如果用西洋卡通代替中国漫画属于时髦,人家为何不用漫画代替卡通呢?我以为,纯属崇洋媚外!
卡通有诱人的一面,那就是过分夸张、过分变形。没见过实体的孩子只从卡通认识事物,待到见了实体是认不得的。哪像中国漫画,只突出实物特点,孩子见了实体一眼认出!有人说:“孩子们喜欢卡通”,其实卡通只是迎合了孩子猎奇心理。但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孩子们除了看卡通,再没啥看了。并非卡通值得喜欢。正如没有烧开水,还说孩子爱喝生水!
我对西洋卡通本来没有什么成见,“洋为中用”,有何不可?我在《男孩女孩》上发表作品,插图就是卡通画法,还蛮好的。我不滿意的是,为啥中国漫画淡出视野?漫画阵地因何为卡通所独占?中国漫画不如西洋卡通吗?比一比就明白看出:卡通的粗而恶。
中国漫画,简单几笔能传神,歌颂、讽刺很夸张,突出特点,号召力大,战斗性强。我曾画过台独分子骑在树股上,挥动斧头砍树股和树身连接的树杈。我配诗曰:
“祖国好比一棵树,
台湾是树上一个股。
大陸宝岛同一根,
好像骨肉连着筋。
骑在树股砍树杈,
台独小丑是瓜娃。”
这首诗发表在2006年6月1日《长安开发》。漫画没有发表。说“台独是瓜娃”是客气话,因为是写诗,不能不斯文些,破口不妥,辱骂不是战斗。
如今,漫画家们英雄无用武之地,我想欣赏漫画都很难了。中国漫画阵地被西洋卡通占领。我作为一名喜欢中国漫画的人,表示强烈不滿,坚决反对。“洋为中用”,欢迎;喧宾夺主,不行。否则,文化自信何在?因之,我振臂高呼:中国漫画家们拿起笔来,夺回中国漫画失守的阵地!
2022-12-11-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