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赵志君的诗词推窗想开去
赵国忠
赵国忠:黑龙江巴彦县人,退休教师。爱好诗词、散文。亦喜欢天文论章。早年有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刊发表。近有诗词在多家网刊纸刊刊出。

最近读了巴彦县赵志君老师的一些诗词,产生了偏爱的倾向。爱在他的基于现实、基于自然的推窗惊艳之笔。
古往今来,广为流传,久传于世的经典诗词歌赋作品,无不是有经典推窗。于现实、于自然借势转后推窗,产生飘然亦或落地的指向。
觉得赵志君老师的作品,把人引入一个新新空间或归于本源世界,都是让人感觉是根上发芽,芽翠了然,豁然贯通。
“夕阳未冷求书胆,再钓心仪那片天。”这是七律《垂钓》中的尾句。
“谁言空寂寞,心野已葱茏”“竹篱三丈外,偶见一枝红”《临江仙·梅》;“雪并诗情一并收,枫红总是秋”《破阵子·雪》

先说说《垂钓》诗句:
前文当然也是无外乎铺景,两联对仗,造气氛集氛围。但于休闲中过度。却钓中无心钓。迷境情升生幻境。“夕阳未冷求书胆”人生刚近夕阳,向夕阳要做什么——求书,斗胆求,改变生活方式,选出方向。“再钓心仪那片天”曾爱,但没能有太多的时间投入,可工作生活却未泯灭梦想,没忘却初心。闲时闲趣儿中,自然有心向。人生拐角处一种生活方式的远去,另一种方式的开始,适年的自然感叹。有惆怅、有无奈、有向往。却不颓废而转入新的空间去。把应面对的改变巧妙地写成似是一次搬家换屋,成了笑对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再看词中句,更是在紧贴现实环境中的事实去推窗。“竹篱三丈外,偶见一枝红”“谁言空寂寞?心野已葱茏”这是《临江仙·梅》中的两段的尾句。一个是环境的现实,在现实上起飞。就是前面说到的根上有芽,芽翠不惊。

我们再来看看名家名句
“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王维的南国红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可谓是天下无二的推窗。如果把其放回到原诗中去,却都不是空穴来风。哪怕仅二十字五言,不足三十的七绝也都有根。
诗仙 诗圣的就更不必说了。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看似些简单文字的组合,却是前文情景中不可替代的必然。迷离中却有各类影在动。
我们在仔细读这些作品时,都会感觉到,人未临其境却能飘来同感。
古今诗词歌赋作品,可谓是铺天盖地。竹简史册,各时期各类纸张书刊,再到如今的千家网刊,数不胜数,可不让颔首低眉的不多,一点不为过。传世久流的不过是数以百计的唐诗宋词元曲,润生时代新人新作
之精品,亦不过是以百计。可谓是超九位数之分母,三、四位数的分子。比值不大。这无疑应该是诗词眼、典推窗不够新,不够奇亦惑是现实(借与拟的境景)距离太大,有悬空之嫌。
诗词大都拟物抒情。或是是借物生情。偶然遇见,借的成分大于拟物;长期处于一种环境中的压抑,想飞出打破则拟大于借。

但都有关键点,就是要不能万里无云,雨滂沱,风翻落叶,花烂漫。不能任马天空,更不能土地老现身,要有影渐飞或徐来。让实与虚亲近些。
赵志君的作品不但是情渐生后连升。推窗徐开,且等寻惊艳真有豁朗。
“心野已葱茏”“枫红总是秋”这在冬和清秋的萧瑟环境中,用这样的词语来推窗。这种惊艳之笔,神来之笔,自然是值得大赞之笔。
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三重茅。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是社会的腐败,阶级的没落看不到光明。
而上面的两个词中简短一语。都直接从萧瑟中跳出,立见“春绿”和“秋之永在”符合现实社会背景的时遇之想。一语出自《临江仙·梅》,一语出自《破阵子·雪》都是较短的词牌。说起来比较短的词很难表达一个异境,转易更念的。可作者用了精辟到极点的尾句“变味散香”了不起。
值得关注!值得研学!
注:当然不是否定开篇就就直接抒情或先给出观点后做支架的作品。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种敬佩的惋惜。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