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丁解民,中国就没有新词语“南北分界线”
郝宇铭
我,郝宇铭,今年2022年,88岁了,听过的各级党委书记几千几万,见过的党委书记几十几百,毫不夸张。而亲眼见过的非常重视人民来信信访工作的市委书记就应该数淮安市的前市委书记丁解民同志了,丁解民书记2001.1.到2008.3.两任书记,在淮安市做不少好事,就算是20年过去了,至今仍然是连连称道,有口皆碑。
按常理说,我,一个普通市民和市委书记是联系不起来的,何况,我又是从扬州市宝应县外迁户,来淮安市养老的退休教师,从根本上说,也是和市委书记联系不起来的,但是,还是丁解民书记重视人民来信朴实厚道的亲民感情纽带联系了干群关系,听说他是从大队书记一步步上来的“马上皇帝”,并且,联系得很亲切,很紧密,很不一般。从头说起吧!20年前的2003年,我平常爱学习,爱读报,但是没有报纸看,那时,只有邮局门口有“读报栏”,很远,很不方便。我写了建议,《淮海晚报》刊登出我的建议文章《市区应广设“读报栏”》,冬天,市区街头真的,读报栏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后来,听宣传部的人,提到,这是市委书记丁解民收到郝宇铭人民来信,批示,同意,交待办理的,我才知道,丁书记真正地重视人民来信,而且件件有着落,有回复,有关单位落实信访处理结果要一件一件向市委办公室汇报,这更是难能可贵的。那以后,我写过20多封人民建议,在交通设置、拥堵、管理、路灯管理、自来水、地图出版、旅游、文史、开门办报、斑马线、淮扬菜、关心乞讨等等方面。我怎么知道丁书记要落实、要回复的呢?因为我亲身感受到,多年来,市民政局、路灯管理处、自来水公司等等许多相关单位都是打电话联系,亲自到我门上,走访,解释,要我在“信访回复单”签字,他们要上报市委办公室,我每每都是深受感动,这样的好书记太少了!的确,我还听到很多市民都说过,很多单位,按丁书记批示要求,能帮助,就尽力帮助解决。又如拆迁补助、干部欺压群众、农民工工资、经济纠纷等等,一时不能帮助解决的,需要调查、对照政策等多方面工作,解释,说明,就要讲道理,讲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填好“信访回复单”,写信当事人签字,办事人上报,确实不容易。百度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反应。我在丁书记关怀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2011年春天,《淮安日报》记者部主任新闻博士生叶列同志在“社区人物志”专栏,刊登出专题文章《“金点子专业户”郝宇铭》,对我是小结,是鼓舞。丁书记对我的批示文件材料原件,有的没有给我,如“读报栏”,有的被记者或朋友借去,我保管不善,有的我当文物收藏,有几份附在后面,请于指导。丁书记信访工作中,直接受益受教的市民和更多的间接见闻受益受教的广大市民都认为,有的书记根本不管人民来信,甚至有的认为是刁民作乱。像丁解民这样重视信访的好书记在全国也不是太多的,要是很多很多党委书记都像这样,那我们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将会有更大进步。如果,领导上把丁解民重视信访的所有材料编订成书《丁解民信访辑录》,肯定是一部“干部成长好教材”。人们都说,丁书记重视信访的优秀事迹,真的可以刊登上中共中央的《求是》杂志和江苏省委的《群众》杂志上。
以上是丁解民书记重视信访关怀人民来信工作的赞美,下面再谈谈丁解民是南北分界线上“伯乐”的我国历史文化方面创建出来的的一大功绩。
2006年春天,丁解民书记组织发动了“建设新淮安,我来献计策”的“市民月活动”,其中,我是淮安人了,写了题为《淮安应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的“人民建议”从邮局寄出去。丁书记于10月25日亲自批示:“可以先把纪念碑建起来。丁解民10.25.” 我也不知道。
11月20日,淮安市规划局副局长刘立硕同志打来电话,邀请我开会。11月21日下午,我参加规划局召开的市政建设规划咨询会,论证会,有市区领导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几位教授,报社记者等20多人,我第一次拿到了,见到了,丁解民书记给我“南北分界线”建议信亲笔批示的原始材料复印件,我太激动了,我一个普通退休老年市民能参加这样级别的科学研讨会,论证会,太不容易啦!丁书记对“南北分界线”批示,认可,同意,会议研讨,论证,制定方案,拿出措施,付诸实施,投入建设,我太激动了,太不容
易啦!
《淮安日报》报社王卫华主任欣然同意,沈国良、金鑫主任到我家几次采访,组稿,2006年12月30日《淮海晚报》头版头条刊登出大字标题《淮安市将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5天后,2007年1月4日,新华社报道新闻《淮安市……南北分界线……》,表示认可,同意,6天后,国内外260多家媒体报道新闻《淮安市……南北分界线……》,表示认可,同意。2007年的春天,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河南信阳在网上大肆攻击,痛骂“淮安市不应该不可以建设南北分界线纪念碑”,扬言,全国,只有信阳才可以建设南北分界线,妈妈奶奶骂淮安市,骂郝宇宇铭,还单方面搞民意调查,一时间,沸沸扬扬,惊动中央电视台派出“焦点访谈”节目组来到淮安市调查研究,认为淮安说得有道理,但,有争论,结论:按正常报批手续办事。淮安市政府,规划局组织了,南北分界线工作申请报告起草小组筹备会议,主持人市委办公室主任郝道君也请我是当事人郝宇铭参加了会议,组稿,申请送达省委、中央。2009年9月,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国家测绘局同意淮安市建设,批复文件下来了。2010年5月1日,《淮安日报》刊文宣布,淮安市“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建设成功,落成,对外开放。此时此刻,深切感受到,南北分界线第一次建议信文稿,到了淮安市“人民建议办公室”,被当时的一主任压下了,没有送交市政府,没有送交丁解民书记案头。还是我郝宇铭又从邮局专程寄给丁解民书记,这才有了后来的丁书记亲自批示的文件,才建成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所以说,“没有丁解民,中国就没有新词语‘南北分界线’”。后面的故事更曲折,更复杂,更叫人深切感受到,“没有丁解民,中国就没有新词语‘南北分界线’”。 2006年到2023年,17年过来了,随着淮安市报纸先刊登,出现了“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成为淮安市又一张“名片”,被广大,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所接受,所广泛应用,在全国,各地方,各阶层,官方文件,纸质、电子媒体,官民文字、口头,处处广泛应用。但是淮安人还不知道,“南北分界线”是简称,准确的说,全称应该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九个字新词语,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上,科研界,从来没见过“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从来没用过“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就是淮安市“最先提出”中国新词语的,就是淮安人最先创建出,最先提出这个新词语的,怎么知道的呢?怎么可以肯定这一点呢?
全体淮安人应该肃然起敬,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刊物《中国国家地理》主编主任单之蔷同志,是单之蔷主任考证出“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是谁“最先提出”的。从2006年说起吧。
2006.12.30.淮安市《淮海晚报》刊登出“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刷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界文字领域一个新纪录,因为这个新词语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出现 ,2006年《淮海晚报》出现以后,信阳人争论以后,引发,热议,轰动全国,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科研界广泛关注,报纸刊物,电脑网上处处都出现了研究文章,各地增加了相应设施,如,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太白峰悬崖上,出现了新刻写出的“中国南北分界岭”七个很大很大的红漆大字。2006年以前,处处都是没有过“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的,我说了没有用,这是单之蔷主任带领研究团队得出的结论。单之蔷主任研究,究竟是谁“最先提出”“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的?我们老百姓根本无从研究,单之蔷团队找故宫博物院,北大,清华,几乎各大学图书馆查遍文献资料,找啊,找啊,好不容易,找到我们江苏省泗阳人清末民初地理学家张相文先生在1908年版,编撰的《新撰地文学》书中,185页中的一段话,一共41个字,武断结论:这就是“南北分界线”,于是,张相文是“最先提出”的人,中国地理学界教授专家科研活动展开了,并由此开展了“中国地理百年(1908——2008)大发现”研讨评选活动,先是各教授专家们广泛提名,摆依据,再讨论,评选,精选,前30名,有南北分界线,精选10名,有南北分界线名列其中,再评选名次,“南北分界线”名列榜首,荣登第一名。应该说,这是淮安市的光荣,这是老伯乐丁解民慧眼识宝,敏锐发现,亲自批示,淮安大地才“最先提出”了“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
这里还有个关键,提名“南北分界线”进入评选项目的依据文章是单之蔷主任执笔,题目是《南北分界线上的迷雾》,文章及评选过程、结论,均刊登于《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0期上,“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专辑。“迷雾”文章提出三个疑点:一、秦岭是不是南北分界线。指出秦岭主峰不明确。二、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指出,淮河下游是一个面积庞大的扇形水网地区,下游没有主河道。这两点暂不讨论。三、谁“最先提出”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于是找出了张相文先生。单之蔷主任第一次听说“南北分界线”是听新华社新闻说的,明明,大字标题,“淮安市”,当然是“淮安市”“最先提出”,可,人微言轻,你大首长不承认淮安市最先提出,提着灯笼找灯笼,硬是找出张相文的41个字,具体是“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当时的“北岭”就是今天所指的“秦岭”,当时指的“北岭”,是和南方的“南岭”相对而言的,这个“南界”,当然指的是我国“北带”的南界边缘——秦岭,也就是隐约表示着,包含着“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单之蔷主任文章中也曾经提到一个词语“南北意识”,对,这才是张相文先生的“南北意识”,41个字中,根本就没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九个字,你,单主任硬下结论,这就是“中国南北分界线”,这句话是单之蔷讲的,引申,归纳,意译,出来的。实事求是的说,张相文先生提出的“南北意识”是一个伟大发现,但是,很不具体,很不明确,只能是人们常说的叫“朦胧意识,模糊概念”,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英国学者提出过,各地方,各阶层早早就有很多很多人共识,共鸣,提出过这种“南北意识”的“朦胧意识,模糊概念”,古诗中有,到了淮南“落叶渡淮稀”,又有说,到了淮北,“过淮芳草歇”,还有清朝诗人姚承望写淮安“南北舟车界,黄淮内外河”,如果,这些都算,“最先提出”者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了,这些都已经是“南北意识”的“朦胧意识,模糊概念”吧,其实都是先知先觉了,算是伟大发现的萌芽了。可以再讨论吧!这个话题,暂时到此为止,因为我接着写了多封人民来信和郝宇铭个人专著《漫谈南北分界线》一本书,寄给《中国国家地理》单之蔷主任和各位编委,书记,杂志社社长,地理研究所的各位领导,可能他们不看这些小人物文章,或者正在研究中。寄给几家有关报刊,不见回音,可能他们不敢不方便于参加这些敏感的棘手的话题,或者在商量之中,有待于慢慢讨论吧,也可能像哥白尼、布鲁诺那样需要讨论几十年几百年呢,也未可知。无数事实证明,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许多,许多,新的,新的,发明,发现,都是消失在萌芽状态,扼杀在襁褓之中,往往得不到赏识者,扶持者,培养者,所以,韩愈老先生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老百姓之中,方方面面,新苗,新秀很多,没有赏识者,扶持者,培养者,当然也就自然枯萎,湮灭,消失了。同理可得,淮安市如果不是遇到伯乐丁解民先生,“南北分界线”也就自然枯萎,湮灭,消失了。
俱往矣,历史就是历史,总之,“南北分界线”在风雨中诞生,在艰难中成长,越是道路艰难、曲折,越是深刻感受到,没有丁解民,中国就没有新词语“南北分界线”,应该说,这是淮安市的光荣,这是老伯乐丁解民伯乐相马,慧眼识宝,敏锐发现,亲自批示,淮安大地才“最先提出”了“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应该说,我的晚年生活的充实和幸福是淮安市给我的,有了丁解民书记批示,才有了南北分界线,才有了市政协文史委特邀文史委员、史料书、刊编辑和清河区区志办编辑,才有了79岁入党,才有了四世同堂,五大重孙,自己出版两本书,等等,不去过分追求了,不管有没有著作权证书,知识产权证书,无怨无悔,马上88岁了,心中只有感恩,奉献,幸福感谢共产党,奉献残年永前进!
应该是,随着“南北分界线”新词语的提出和被世人认可,丁解民对淮安市城市名片增加美誉度立了功,对中国人文科学的丰富、发展事业立了功,对我国当代共产党干部重视信访作出好样子立了功,毫不夸张,实事求是!请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郝宇铭 87岁,79岁为中共党员,感谢张怀兵书记等领导同志积极关怀。中华诗词学会老会员,原为宝应县曹甸镇中学1996年退休教师,淮安市清江浦区府前诗社顾问,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期刊《淮安历史与文化》编辑十三年,被聘为编辑参与40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审稿工作,原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十年。著名诗人丁芒弟子,参加山东冠州、陕西麟游、江苏金湖、泗阳全国丁芒诗词研讨会等,诗作、论文均收入大会文集,诗文见诸报刊,多获大奖,积极撰写出版《漫谈南北分界线》诗文集《枯树春花》。2022年,被评为江苏省书香家庭等。


(本期责任编辑:胥全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