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岸的灯火
文/箫扬青青
从遥远的城市走向遥远的年代,是别有韵味的。
在我的执意中,丈夫和孩子还是先陪我去了向往已久的嘉峪关城。带着夕阳,寻关之旅就在我们的风尘仆仆和即之而来的暮色里轻启,不管怎样,每到一处旅游,我首先拜访的永远是最令我敬仰之处。不管怎样,我必须得目睹到“天下第一雄关”的风采,不然夜不能寐。
一段辗转后,这座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代重镇就矗立在眼前。孑然而立的它,在太阳的余辉中深沉而苍凉。
1372年,一步一步地走,时光仿似走到了明朝:明朝初年,将军冯胜以“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的奏书,将一座绝美之城崛起在河西走廊上。随之在嘉庆十八年,翟銮因观其有孤苦伶仃之感,并五抵御外敌之力,又在一表奏书中,让皇帝加固关城,修葺城墙,使关城生出丰满之翼,北连悬臂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一座跨高山、过深壑、穿荒漠的关城亦如蛟龙而生,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与幽深、迤逦的它深情相对,晚风夹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也扑面而来。嘉峪关是寂然耸立的,天地之间唯有星斗及风声可以对应。从持重的关门开始,我很多无端的情愫和绵延不尽的敬重顺着我的步调及触手抚摸油然而生。我挺想在这嶙峋的历史和激情现代的彼岸之间寻出一首优美的诗或辞藻来敬献给它,但此时我词穷。
夕阳已将视线拉远,留下一段影影绰绰、忽明忽暗的灯,在天上微云单月的陪衬下,一帘幽梦便也沉淀开来。穿过一个个关门、城洞,我似乎一次次穿过了千年时光的隧道、穿过历史的硝烟雾霾,遥遥听见咚咚的战鼓、呐喊阵阵及剑啸铿锵……许多飘忽的刀光剑影影射于关墙苍凉的文字和碑文上,仿似看到戍守边陲将士们“不悲镜里容颜瘦,且喜心头疆域宽”的博大胸怀,又似乎看见在炽热的晚霞中,一颗颗渴望家乡的灵魂、一片片潮湿的惆怅,还有萦绕在天宇之下凄婉的牧笛声……
风一斜,思绪又落在了诸如李白《关山月》一样的诗句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之中。金戈铁马影影绰绰的影像如走马灯一般,再望及一些关城内校场之上摆放的守城装备、驻扎的帐篷等,那种历代敌军围攻关城,将士们奋力抵抗的情景倾覆了满心的乐趣。如不是随处闻声的乡语,怎会想到自己这是行在现代生活中呢?
邂逅了关城内的一处又一处,每到一处都用心感受。指尖上依然对历史留有的每一笔有着温润的感触,尽管被现代时尚熏染,恍然隔世的感觉与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是感同身受的。
游历不只是目光向外延伸,而是向内的一种反省和拓展。
从遥远的城市到遥远的古代这不是在导演编排的穿越剧中才有的蒙太奇,一座承载着沉甸甸历史的旧物就足以是一位优秀编导!
往嘉峪关遥想了千年、百年沧桑的流年,它真是古老的;望着眼前这些璀璨的灯光感叹灯火阑珊,它又是如此年轻。
在祖国的宏伟蓝图之中,嘉峪关也随之发展成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是河西走廊新兴的旅游城市。如今“一带一路”的推行,更使这个具有中国丝路文化及长城文化的关城名扬四湖。在喧嚣的人境里,它已不是苍凉孑然的孤城,而是熙熙攘攘人群中的绝美风景。
走出关外远眺,在晶莹的纤月下,我不仅仅看到黛黑中的连绵祁连山麓及壮阔戈壁草原,身后便是万家灯火缀连成城市的轮廓。“春风也度玉门关”。这时我才对先前想表达一句诗,赠予嘉峪关城一份见面礼的的欲望有了交代。
恰逢时代崛起的潮流,嘉峪关正也沐浴着春风再努力发展。
往返的路上,我频频注视着明亮的灯光。错落、昏黄的灯或近或远、或浓或淡地将其点缀的辉煌及层次,无论是关门、城墙,亭台楼阁都熠熠生辉。这灯光似乎是时间的分界点,这岸是历史,那畔是当下。
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事物依然在时代变迁中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就像嘉峪关城,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中,的确这些坚实、饱满,精雕细刻的旧物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关于年代的美好记忆,在记忆中更加珍惜幸福微漾的生活。
在时光的彼岸之间,关于历史和未来,我们都值得去敬仰、追崇。
作者简介:
青木措,藏族,生于1983年,青海海北人,笔名箫扬青青,海北州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海北州地刊《金银滩文学》,海晏县地刊《河清海晏》,网络平台《昆仑文学》、《青海读书》、《河清海晏网》等,也在《西海都市报》有发表,喜作散文,诗歌及小说。已发表4万多字长篇小说《熬》及短篇小说。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