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考略?考略就是对文史类某个主题的某项具体内容进行较为简略的考据。《新堤江峰阁考略》,就是对江峰阁尚存疑感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考证,尽量还原其历史原貌。
江峰阁是古镇新堤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性建筑。它和内荆河畔东岸的文昌阁,南北相望。江峰阁雄踞长江之畔,东来西往的船只,只要看到了江峰阁,就意味着古镇新堤到了;而文昌阁则位于内荆河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见到文昌阁,便到了新堤。尤其是江峰阁,台高阁雄,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玲珑秀巧,富丽堂皇,其建制、规格均可与黄鹤楼、岳阳楼媲美。
但是,由于江峰阁毁于雷火至今已一百多年,而《沔阳州志》,《洪湖县志》对江峰阁的史料记载特别少,因此,我们对这座长江之畔三大名楼之一的江峰阁知之甚少。为此,有人甚至怀疑,它未必能和黄鹤楼、岳阳楼相提并论、平起平坐。还有人认为,江峰阁什么时候建起,又是什么时候毁掉的,都是一个谜,谁也说不清。
我带着这些疑感,再次钻进历史文献中,试图释破迷津,还其历史原貌,为重修江峰阁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前湖广巡抚爱必达向朝廷请示,在沔阳新堤设置文泉县。乾隆准奏,于是在沔阳州新堤设置了文泉县,归汉阳府管辖。笫二年(即1765年),因新堤“地处低洼,城仓库狱俱未兴工,且于民情未便,奏请裁撤。”爱必达又向乾隆建议,“移沔阳州州同驻新堤,下部议行。”于是,“乾隆三十年此县废,并入沔阳州。”爱必达脑壳一摸,一个文泉县抹掉了。此时,沔阳州的一衙为知州,驻沔城,为全州最高行政长官;二衙为州同(也称同知),驻新堤。新堤的州同成为沔阳州的副长官。而且,沔阳州只管辖沔阳和新堤(即今洪湖市地域)两地。沔阳州改属汉阳府,州治仍设沔城。新堤州同则仍在原安陆通判署衙门办公。派往新堤的州同姓杨名和,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赴新堤上任。
新堤古镇自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朝廷拨款从茅江口往西沿长江岸筑江堤五千三百多丈,建成新堤集镇后,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清朝乾隆时期,新堤已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凭借长江黄金水道和两河(内荆河,东荆河)及大湖的水运优势,使新堤能跻身于新兴的政治、军亊、文化、经济重镇之列。于是,刚走马上任的沔阳州州同杨和,便决定修建江峰阁,以展示新堤的繁荣富强,使其政绩彪炳青史。
杨和主持修建江峰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和武昌的黄鹤楼,岳州的岳阳楼媲美,因为当时新堤已是湖广长江沿岸八大重镇之一,和汉口、岳阳、沙市、宜昌都是同一水平的发达城市。那么,修建江峰阁,作为新堤的地理标志是势在必行了。
因此,可以肯定,新堤江峰阁修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
对“江畔三大名楼之一的江峰阁”质疑的辨析万里长江沿岸,在古代有三座楼阁闻名遐迩。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有黄鹤楼,西有岳阳楼;位于二楼中间的北岸,有着唯一的名阁——江峰阁。有人质疑,江峰阁能与黄鹤楼、岳阳楼相提并论吗?诚然,江峰阁的确比黄、岳二楼建造时间晚,但它的存在、它的靓姿并不比黄、岳二楼逊色。下面讲三点理由。
一、先看三座古楼筑楼不同的动因及功能。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但它的诞生地并不在蛇山山巅,而是在江边的黄鹄矶。三国时期东吴时(公元223年),吴国在黄鹄矶上建了一座瞭望守戌的“军事楼”,它的诞生是为军事活动服务的,且仅用于驻军而已。清咸丰六年(1857年)十二月,太平军与清军激战如此,楼已捣毁。同治七年(1868年)在两任湖广总督及巡抚的主持下重建,称为“同治黄鹤楼”。其功能仍然只限于军事活动。
再说岳阳楼。它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上。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孙权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所建的军事设施。显而易见,建筑岳阳楼也是用于军事活动的。
江峰阁位于岳阳和武汉间古镇新堤,在长江之畔。它的诞生,不是因军事活动的需要,而是作为古镇地理标志而建。而且建楼时,新堤作为江汉平原南端的枢纽,帆樯云拥,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百货运转,远通湘蜀,尤其是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独领风骚的经济实力,筑此楼,无非是张显我古镇之实力,以招徠更多商贾,游客。所以,建江峰阁的初衷便是将其建成文化观赏楼。
二、三座古楼因何而出名黄鹤楼、岳阳楼、江峰阁被誉为古代长江沿岸三大名楼是有原因的。

(黄鹤楼)
首先说黄鹤楼。黄鹤楼原楼建在蛇山脚下长江边的黄鹄矶上,后人将“鹄”念成“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神仙之说。据传,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老板娘千杯之恩,临行前,在酒店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告诉辛氏,当叫唤它时,便下来起舞助兴。从此辛氏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再来店中,取笛吹奏,黄鹤飞下来,道士跨上黄鹤,直飞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将酒店取名黄鹤楼。这个神话传说,便是黄鹤楼成名的原因。神话而已,当然是杜撰的,不可信。

(岳阳楼)
再说岳阳楼。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他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当时巴陵郡守滕子京主持重修岳阳楼。在落成时,凭栏远眺,滕子京不禁诗兴大发,一首诗挥毫立就:“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写景抒情,气势磅礴,堪称佳作。后来滕子京又邀请好友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远在河南,就凭滕子京绘的一幅岳阳楼的图,他看图作文,创作了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肺腑的千古文章。他在文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就此岳阳楼出了名。
新堤的江峰阁雄踞长江之北岸,造型独特美观悠雅。阁基高三米,阁身九米,阁顶三米,全阁高计十五米。顶层屋面呈六面形,檐牙高啄,耸翠流云。整座阁,三叠重檐,六方飞翘,洽似六只大鸟欲展高飞。阁的每层六方都设有窗棂。登上此楼,推开南窗,只见远山峰峦叠翠;打开北窗,远眺洪湖,极目疑无岸,扁舟去渺然;撑开东窗,远望乌林赤壁,滚滚长江东逝水;掀开西窗,遥见岳阳城楼洞庭水波涛冲天。

(江峰阁)
江峰阁,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引来四方闲逸之士,登阁临楼,吟诗赋词,引来游方学子登阁凭栏远眺,欣赏四方美景,招徕骚客倚槛品茗吟诗。
笫三、江峰阁是“楼以诗传”被誉为莲子溪畔一俊杰的傅卓然,他在升任沔阳州州同兼木关道道台后,登上江峰阁,赋诗一首:
《九月登江峰阁》
一峰天际俯尘嚣,
回首官僚旧酒飘。
水落芲江秋又老,
花飞故园客偏遥。
河山铁骑雄三楚,
烟雨铜驼泣六朝。
闻道东征频转战,
浔阳戈舰下如潮。
这首诗,其实是对那场和太平军征战的反思。当时,朝廷派大军到汉口去攻打太平军,主帅胡林翼驻守螺山,命令沔阳州州同的助理傳卓然为清军筹措军饷。他皇命难违丶不得已卷进了这场战争,为清军攻打太平军,以高压手段,推行军捐,损害了新堤人民的利益,因而为民所怨恨。事后,他悔恨不已,因此写了这首诗。
傅衡,原名钧,字虎生,清贵州贵阳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官广西左州知府。此人性气疏狂,博学多艺,文章,诗,词,书,画,无所不能,著有《师古堂诗集》、《师古堂词钞》。他曾慕名来新堤寻访江峰阁,并作了一首诗:
《咏江峰阁》
河山胜迹已全空,
高阁临江势独雄。
两水纵横分内外,
一峰突兀界西东。
戈船直搏三关地,
铜马犹嘶六代宫。
倚槛登临无限感,
笛声吹起半楼风。
此诗的笫一二句所说的“胜迹已全空”指的是咸丰元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岳阳交战十多天岳阳楼之亭台楼阁遭毁灭性破坏出现“荒烟颓壁认苍茫”,“楼阁惊心半劫灰”的凄凉与破败。而黄鹤楼也于咸丰六年(公元1857年)十二月,在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中倒塌、烧毁。因此,黄鹤楼和岳阳楼都是遭燹火之灾而毁的。
傅衡登上江峰阁,看到美丽、雄伟的阁楼完好无损,不禁叹息,由于战乱,长江沿岸两大古名楼“胜迹全空”,而对眼前之胜景,一种“势独雄”的感慨由然而生。
在《沔阳州志》里还记载了另一位诗人刘鸿庚,也曾游赏过江峰阁。刘鸿庚,字西垣,浙江山阴人。道光辛巳举人,官汉阳知县。后因故殉难,赠知府衔。有《青藜阁诗钞》问世。他慕名而来寻访名胜江峰阁,他登上江峰阁旁的澄澜楼,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沔阳新堤登澄澜楼》
十二年前暂典州,
曾无暇日快登楼。
此来春水生江汉,
试倚危栏瞰斗牛。
波起洞庭皆北泛,
雪消巴蜀尽东流。
尚书砥柱功勋在,
祇要修防处处周。
‘刘鸿庚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后,担任沔阳州典史(秘书),由于刚上任太忙,无暇来新堤观赏江峰阁。12年后(1833年),他升任汉阳知县,就在这年春天,他途经新堤时,游览了江峰阁。这首诗告诉我们,江峰阁并非独阁雄起,却有澄澜楼作伴。因而,我以为江峰阁的规模并不亚于黄、岳二楼。由此,可断定,江峰阁是“楼以诗传”,完全可以和黄、岳二楼媲美。它能跻身于长江沿岸三大名楼之列,名符其实。
江峰阁烧毁时间的考证有人揣测:“江峰阁在民国初遭雷电击中烧毁,其他附属物也荡然无存。”遗憾的是,并无佐证。江峰阁被毁这么大一件亊却沒有文献记载。但我从侧面了解到一个史料:据《洪湖县志》载,“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秋,新堤回乡学生杨和太等,将觉民阅报社改为觉民社,并在江峰阁创办贫民夜校。”这段珍贵的史料告诉我们,1920年,革命青年学生杨和太等人曾在江峰阁办起了贫民夜校。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笫一个党的早期组织,10月4日,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笫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成立了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杨和太等革命青年在江峰阁创办贫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他们就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这说明,1920年秋天,江峰阁尚在未毁。那么江峰阁最终遭雷电袭击烧毁,时间一定是在1920年以后。另外,江峰阁被雷火烧毁,主阁和配楼焚烧殆尽,但并非“荡然无存”。据我考查,江峰阁的阁基尚存。新堤解放初期,我在二小读六年级,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经过江堤边残存的江峰阁阁基。那时,阁基大约2米高。我们每天都要往下跳一次,以张显男子汉的胆量。除此,还有两对石狮幸免于难:其中一对高大威猛的石狮矗立在搬运站办公楼前,成了搬运站的守卫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洪湖装缷公司,便将办公楼迁至茅江大道,这对石狮也随同搬到公司门前,继续它们的守护职责。原先立在澄澜楼前的一对个子小的石狮,也侥倖留了下来。如今和那对高大的石狮,共同守护在茅江大道装卸公司的大门囗。
长江之畔三座名楼中的黄鹤楼、岳阳楼,在历次损毁后,都重修成为旅游名胜古迹,成为武汉、岳阳的地理标志。而当时“势独雄”的新堤江峰阁至今已毁百余年,却一直没重修。洪湖人民期待着,有朝一日,江峰阁再次雄踞长江之畔。
如果新堤江峰阁果真要重建的话,我建议,聘请上海某建筑设计院、洪湖老乡丁老师主持设计,因为他珍藏了几祯江峰阁的老照片,由他设计,一切困惑都将迎刃而解。
(2022.12.9.完稿)
【作者简介】李良锷,洪湖新堤人,194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语文高级讲师。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50多篇。已出版了三本书,还有四本文史研究作品已定稿,尚未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