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口陶窑与名人逸事
文‖吴雷
(一)
宋代“连中三元”状元冯京与汉川马口窑
成语典故连中三元,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老门生三世报恩》论他的志气,便像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宋仁宗皇祐元年己丑科三元及第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宣徽南院使,太子少师。绍圣元年去世,追赠司徒,谥号“文简”。著有《潜山集》。
考据《宋史·卷三百一十七·列传第七十六》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
《大明一统志·卷五十九·武昌府》冯京,江夏人。皇祐初进士,乡选礼部廷对皆第一。 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癸丑,赐进士江夏冯京等一百七十四人及第、一百六十人出身、二百九人同出身于崇政殿。甲寅,赐诸科及第并出身五百五十人于观文殿。
汉川在宋代时期曾隶属武昌,据《宋史-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汉阳军,同下州。熙宁四年,废为县,以汉川县为镇,属鄂州。
末学有幸淘得汉川马口窑连中三元黄釉大罐,制陶匠人运用竹刀在陶罐上龙飞凤舞,刻画出祥云纹饰和苍劲古朴的大字,将状元冯京的无双才气用陶瓷艺术灵动飘逸的勾划出来,用另类的形式让家乡的不世天才名传千古、彪炳千秋。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的荆楚子弟像他一样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二)
西游记发源于湖北蕲春并重新绽放于汉川马口窑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
据原载于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胡适先生《西游记考证》查考:明代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二》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
又同书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由此考证西游记最后定稿者是淮安吴承恩。
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抢救性考古发掘吴承恩墓地,发现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后专门建立了吴承恩墓园。
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荆王朱瞻堈将王府从江西建昌迁至蕲州。
隆庆二年(1568年),吴承恩任蕲州荆王府纪善。
据《朱氏宗谱》谱头卷三《诗文约抄》附《荆藩艺文考》:荆王重修昭化寺碑赐进士第大中大夫顾问敬撰。
蕲城北,有山岿然逶迤,茂林修竹…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朝夕诵经,坚守法戒。盖佛沉香身、石莲座,原自建昌随荆王迁蕲…何须羡遣使西域,请骨流沙?
碑文中提及的悟空和尚即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另提到的西域取经,流沙白骨也与西游记中的典故相符。
吴承恩以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传说为蓝本,辅蕲州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加以渲染,最后将西游记故事定稿。在后世的几百年间广泛流传于民间,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近代开始汉川马口窑的匠人将西游记传说以陶器剔刻花的形式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将多个章节内容如三打白骨精、智过火焰山等分别展现出来。应用于普通人家的日用品上,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文化故事深入推广,发源于湖北蕲春的西游记故事终于在千年陶都马口窑上重新绽放生命之花。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