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续红色血脉 开创时代未来
文/刘孟领
在冀南“红都”南宫市区西南部,有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时她也是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和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她就是占地22万平方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冀南烈士陵园。 (冀南烈士陵园)
2022年清明节从邢台市回原籍,我顺便又拐到冀南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游览园林建筑设施,比前些年去参观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我蝺蝺行走于这座坐西朝东的园区之内,仰头或俯首,写满历史沧桑的纪念塔、英烈堂和烈士墓碑,让人心灵渐渐沉静下来,顿觉远离城市的喧嚣,而像走进了一个格外庄严、肃穆、清净圣洁的世界,立即被这里丰富的馆藏资料、生动的烈士事迹、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广泛的教育面所震憾。
园区讲解员告诉我们,建这个烈士陵园的起因及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壮大,成了侵华日军的心腹之患。日本帝国主义为把华北作为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于1942年4月29日,日寇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了三万多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衡水)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铁壁合围大惨案。这次合围,敌人的重点放在了临西、邱县、威县一带。处在包围圈内的冀南区机关、部队以及学校等,采取大突围。只有骑兵团冲了出去,但有部分战斗部队及地方机关人员多次突围未成。日寇对我冀南军区文工团的工作人员、冀南行署财政干校的学生及后勤人员400余人进行了大屠杀,杀害我干部、战士、群众510人,造成“霍庄惨案”。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创建了这座陵园,后经不断扩建完善,成了闻名全国的冀南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塔)
陵园的主体建筑——烈士纪念塔,高耸于陵园中心,纪念塔高29.5米,建筑面积891.5平方米。塔身的阳面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阴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冀南烈士纪念塔”,苍劲有力的题词彰显出烈士们的英雄气概,顶天立地。由7000块青石砌成的圆形塔座,直径35米,大平台共分8层台阶,象征着“七·七事变”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8年艰苦抗战。 (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塔往北,是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20世纪初,冀南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军阀混战之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冀南大地相继建立了党的组织,点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历时一年多的“冀南农民武装暴动”,有力打击了反动势力,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1938年,一二九师开赴冀南,以南宫为中心,在新河、冀县、广宗、威县一带与日军开展游击战,因为冀南大平原没山,就以“人山”战略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冀南抗日斗争局面,抗战中冀南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直接被杀害者73万多人,部队伤亡14万多人,因扫荡冻饿而死24万余人。光在英烈墙上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五万人。 (烈士公墓)
烈士纪念塔往南,是烈士公墓。公墓高6米,宽11.5米,长33.5米,墓顶两侧有两个直径6.5米的巨型花圈,采用中外建筑艺术相结合的造型,隆冢丰碑。公墓内安葬着633位无名烈士的遗骨,墓碑上刻有原冀南区领导宋任穷、王任重、刘志坚同志的题词,鼓舞人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烈士纪念亭)
烈士纪念塔往西,是烈士纪念亭。纪念亭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八角亭,造型美观,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令人赞叹,亭内的八面汉白玉碑上刻有冀南原领导徐向前、陈再道、王任重的起词,碑的另一面刻有近千名烈士的英名。“模范县长”郭企之,面对穷凶极恶活埋他的日冠,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年仅24岁;交通站长胡平鄂,面对血淋淋的铡刀,高呼口号,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冀南烈士纪念塔)
烈士纪念塔周围,还建有烈士墓、纪念碑、英烈堂、骨灰室、碑林、英名墙等。
陵园现有藏品:烈士遗物272件,武器127件,领导人题词20幅,烈士诗信19件,文稿1019件,书籍460册,历史照片500余幅,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真实、生动、深刻的教材。这正是:塔碑馆亭墓,松柏围万株。冀南烈士园,重点建筑物。中外艺术型,安葬英烈骨。当年题词诗,遗物载史书。
时过境迁,冀南烈士陵园记述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冀南烈士陵园万木葱茏,纪念物的庄严肃穆,深深印记在心。大门内的大型雕塑时常映入脑海,持枪的战士、扛刀的农民、紧握长枪的儿童,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庚续红色血脉,弄清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发扬英烈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真可谓:
万千感慨忆当年,怒火熊熊遍地燃。
先烈不惜抛性命,换来华夏艳阳天。
游览过去想当前,感恩情愫溢胸田。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68岁,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