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知了 (散文)
文/王树军/山东
暑假里,听着窗外阵阵知了的欢叫声,读研究生的儿子突然童心大发,竟然要去黏知了,而且还要拽着我去。

我笑着对儿子说道,都是大学生了,还去黏知了,不怕被村里的人见了笑话。儿子毫不介意地说道,老爸,咱们去吧。十多年没有黏知了了,现在听到知了的叫声,手怪痒痒的。
我说,老爸没那闲心,要去你自己去吧。儿子央求说,老爸,您给我撑塑料袋,我擎着杆子黏,两个人方便。我说,嚼黏筋怪费时的,家里也没有长竹竿子。儿子说,黏筋我买了,是现成的。竹竿子用鱼竿代替,保准行。
经不住儿子的再三恳求,我开始作出了让步。我笑着对儿子说道,让老爸帮你去黏知了可以,你得答应老爸一件事。儿子听了高兴地说道,老爸,您说吧,我一定答应。以后可不准喝酒啦,我看着儿子说道。行。老爸,从今以后,我保证滴酒不沾,儿子的口气极其坚定。
听了儿子的话,我终于满足了他的要求。我们戴上太阳帽和墨镜,拿着鱼竿、黏筋和塑料袋,儿子推出摩托车,我们高兴地走出了家门。
突突突……只用了五、六分钟,我们就赶到了村前河边的杨树林子里。这里的杨树高大挺拔,知了多极了,是夏天孩子们黏知了的理想之地。树林子里,已经来了不少孩子在黏知了。
听着树上知了“吱了吱了”的欢叫声,儿子急忙刹住了摩托车,我们兴奋地跳下车来。
儿子支好了摩托车,我把鱼竿和黏筋交给了儿子。
儿子接过鱼竿,噌噌噌,三两下就把鱼竿抻了出来,又匆忙把黏筋抹在鱼竿的顶尖头上,然后擎着鱼竿,弓着腰,寻找起树上的知了来。
儿子瞅准了一只知了,将鱼竿头轻轻往知了的翅膀处一触,树上的知了“哇”的一声飞走了。
精实鬼,还挺狡猾呢。看着飞走的知了,儿子遗憾地嘟哝着。
儿子很快又盯住了另一只知了。这一次,他没有手软,将鱼竿头快速地对准知了的翅膀猛一捅,知了就被粘住了,在鱼竿头上“哇哇”叫着疯狂地挣扎起来。
儿子快速收回鱼竿,兴奋地取下知了,掐去了翅膀,得意地交给了我。
我接过知了,急忙装进手中的塑料袋里。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进展就迅速起来。一只、二只、三只……
不一会功夫,我手中的塑料袋里就已经装了大半袋子知了,大约有四、五十只呢,战果辉煌。

正当我们在聚精会神扩大战果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孩子的惊呼声。
“不好啦!”
“快来人啊!”
“有人掉进机井里啦!”
听到孩子们的喊叫声,我和儿子心头一惊。儿子急忙丢下手中的鱼竿,朝孩子们呼喊的方向跑去。
我也忙把手中的塑料袋挂在摩托车手把上,迅速解下后车座上的绳子,紧随儿子赶去。
当我们跑到孩子们的身边,那里有一口大口机井,水很深,是村民旱天用来浇麦子用的。只见大口机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水里上下浮动,生命危急。
井边上围看的全是一些八、九岁的小孩子。
见此情景,儿子衣服鞋子都没顾得上脱,纵身跳下井去。
儿子在井中一手洑着水,一手抱住了孩子,奋力将孩子的头托出水面。
游到井边,儿子帮孩子用手抓住井壁突出的石头。
我急忙放下手中的绳子,儿子在水中用绳子捆住了孩子的腰,我和身边的孩子们共同努力,慢慢将孩子吊上大井来。
儿子攀蹬着井壁的石头,也很快爬上井来。
落水的孩子由于受到了惊吓,坐在地上“呜呜”地哭着。
儿子抹了一把头上的水,急忙问身边的孩子,他是怎么掉下井去的。
孩子们说,是黏知了不小心,退到井里去的。
儿子对孩子们说,你们以后不要在井边黏知了,这里太危险了。孩子们听后,连连点头。
儿子让孩子们把落水的孩子送回家去,孩子们簇拥着落水的孩子离开了杨树林。
我和儿子回到摩托车旁,看到车把上塑料袋里的知了仍然还在。
经历了一场惊险,儿子黏知了的激情荡然无存,我们当即决定回家。
儿子收拾好鱼竿,我把绳子重新拴在摩托车后座上,我们也离开了河边的杨树林。
回到家里,我将儿子抢救落水孩子的事情告诉妻子和女儿后,妻子高兴地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多亏你陪儿子去了。女儿说,幸亏我弟弟会游泳,要不可就麻烦啦。
儿子听后,却不在意地说道,小事一桩,何足挂齿。我对妻子说,你把儿子黏来的知了用油炸了,今天中午作下酒菜,全家人喝一杯。

儿子听了笑着说道,老爸,您不是让我戒酒嘛。我说,今天中午破例,每人一罐啤酒。
妻子很快就炸好了知了,全家人喝着冰浸啤酒,欢快地吃起美味香脆的知了来……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王树军,笔名绿叶,绿树成荫。山东省莱西市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莱西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写作,发表过作品。出版长篇小说《沽河风云》(上丶下集),诗歌作品集《献给家乡的歌》,有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