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诗歌的活水源头
文|张凤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无论从写景、叙事,还是从记人、传志上看,都基于现实生活。我们透过历史分析古代诗词作品,那些能够传世的都是对生活的再现。唐朝最著名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大多真实可信,尤其是杜甫诗作,后人称之为“诗史”,可见其影响之深。当下,有些诗人喜欢描摹古人的句子,写诗严重脱离现实,还有的追求所谓新奇生编硬造,造成诗词作品的失真。那么如何才能丰富生活、感悟生活呢?
一是要增加生活的阅历。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生动地揭示了生活阅历是书本上得不到的,是文学作品具有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拍摄过一部电视剧《跟着唐诗去旅行》,其中介绍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的生活经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把丰富生活阅历作为重大的人生课题,在年轻时就出来历练,寻求仕途机会,开拓思维眼界。现在,交通较之以往更加便利,我们要努力创造丰富生活阅历的机会,多出去走一走、转一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心感受一下百姓的生活。
二是要提高思考的深度。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在不同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同。《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组织的第一届【人间要好诗】一等奖陈海洋老师的作品《夜宿中越边境小镇》:百年恩怨总难分,息尽炮声鸡犬闻/两岸春山灯火暖,相逢只隔一溪云/;还有第三届【人间要好诗】一等奖张智深老师的作品《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关山遥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我相信,许多人也到过这些地方,但大家思考没有这么深。因此,也难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三是要丰富生活的情趣。我们好多诗人,生活也不过一日三餐,但他们的诗词作品却鲜活灵动。我看过何其三老师的《绝句三百首》,其中多数作品也源自日常生活小事,但却多了一份生活情趣,小诗立即变得活灵活现。比如,《春 信》:花为标点草为钩,雨墨天磨湿未收/芳信一封多少字?溪头写遍写山头/;《小院乘凉》:清幽应在静中寻,拂面凉风称我心/门闭隔开尘外事,与花坐到月西沉/。这些作品妙在诗人以超越性的想象,把春信等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不仅增添了情趣,更增添了幽微之妙。
四是要融入人生的感悟。前一段时间,看了打工诗人柯雪明老师的作品,很受感动。雪明老师虽然生活艰苦,但同时也给予了他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每每见著诗端。《打工有怀》:身疲哪敢轻言累,薪薄何曾半日休/为免家人牵挂我,屏前不说一声愁/;《疫情打工》:此回始信闲真累,他日还须变以通/为有余钱能养老,再拼一个夕阳红/。诗贵有情,情深则余味出。雪明老师对人生的感悟,是我们许多没有相同经历的人想不到的,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一个阶层的生活现状、所思所想,真实感人。
(作者:张凤军,笔名飞雪红英,军旅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从军三十余载,尤爱“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铮铮诗骨,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词中国》、《红叶》、《解放军报》和强军网等多家报刊媒体,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