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铁”人老姚》
作者:张文宝
朗诵:罗兰
板浦是一个宁静的古镇。
每次去板浦,我双脚还未踏进小镇,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画面,小街上一个铁匠铺,炉火正红,一个人抡着铁锤,满头是汗地锻打农具,街上回响着“叮叮当当”打铁的声响,打破了小镇的宁静。这个打铁人是姚祥麟,一介文人,用几十年的心血,写出一本30章的《板浦春秋》。
姚祥麟今年77岁,老家是山东德州,祖上习武,参加过义和团;他年轻时打过铁,是个小铁匠,长得浓眉大眼,个头蹾实,说话铿锵,似乎夹带着火星,性格似山东人一样正直豪爽。
我没有看过姚祥麟打铁,但总会想到他打铁,脸上挂着汗珠,手中翻转烧红的铁件,像写着得心应手的文学作品一般娴熟。我和文友喜欢这个老哥,他像烧红的铁件,待人外表是滚热的,内心更是热得发烫,大家亲热地喊他“老姚”。
在寂寞里,在一个个暑热的天气里、在一个个寒冷的冬日里,60多岁的老姚,关在自家小书房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撰写《板浦春秋》。第一个版本出来后,在十年里,又作了修改、增补,修订了五遍,重新印刷,105万字。老姚写志书,一字一句,一丝不苟,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折服了文友们。
写志书有功于后人,留下历史文化血脉,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命的根,需要眼光,更需要奉献心血和顽强吃苦的毅力。
也许这是“愚蠢的人”的事业,老姚这样干了,撞到南墙不回头。
有人不理解老姚,他们出于好心,看到他年龄大了,精力不济,劝导说,为一本书值得这样拼命吗?即使这本书很有价值,那是几十年后的事,不如现在养好身体,享受生活。

老姚淡然一笑,平淡而有内蕴地说,熟悉板浦历史文化,写了它一辈子,离不开了。
老姚的话语迸溅打铁人灼热的火花。
性格决定人的心气。老姚是我的同学、忘年交,他大我十几岁,我们相知相交四十多年了。八十年代初,他在《连云港文学》前身的《连云港文艺》发表短篇小说《幸运儿与小神仙》,巧妙地构思,鲜活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82年11月,《江苏青年》杂志社在南京省团校举办小说创作学习班,时间十二天,团市委宣传部方秋生带队,我和老姚、孟献著参加了,成为同窗学员。省团校在后宰门,很偏僻,天一黑,我们学员几乎哪里都不能去。每天晚上,老姚闲不住,外边不断有人接他出去打牙祭,有一次竟是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伟派来车接他去赴家宴。我对他玩笑说,“老哥,你不能单溜,什么时候带上我出去玩玩。”老姚当成真的了,笑着说,“那说好了,一有机会就喊你出去。”一直没有机会与老姚在南京见朋友打牙祭,这成了老姚一桩心事,离开省团校时,他不住给我解释说,“是朋友请客,我没好意思叫上你。”回到连云港,只要遇见了,老姚总是提起这事情,让去板浦吃酒。其实,他已邀我和孟献著一些文友,在板浦吃了几次美味。老姚就是这样实诚,捧着一颗心对待每一个人。
结识了老姚,我就结识了板浦,也就结识了古典名著《镜花缘》,结识了李汝珍纪念馆,结识了汪恕有滴醋,结识了清代乾隆时期的经学大师凌廷堪,结识了板浦的美味佳肴。
老姚个性鲜明,是铁匠的脾气,一锤砸下一个窝子。有次,我去板浦找他有事,办完事要回市区,他不让走,让去他家里小聚。我没有去,他发了脾气,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我嫌弃他饭菜,好长时间不理睬我。
板浦从历史深处走来,一直在等待一个人,等待一个钟情、忠诚的板浦人,对他充满了希望,希冀他能记下板浦千年百年走过的路,记下板浦过去和今天发生的大大小小变化,记下板浦不该忘掉的事和人。
板浦痴痴等待的人就是老姚。
老姚是一个最平凡不过的人,在镇政府做办公室主任,腰间挂着一大串钥匙,兼管着文书、档案。铁匠般的性格,让他做事像块铁,坚硬,不折不挠,信念像火一样燃烧。他爱做文字活,一做就是一辈子,在文字堆里爬来爬去。六十岁时,镇里撰写板浦镇志,领导让他领衔主笔,他没有畏难,笑了笑,领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任务。他握着几元钱一支的钢笔,不分早晚不停地写,磨破了手指,磨出了老茧。看到电脑打字快、修改方便,他学上了,死啃硬学,用半个月学会电脑。
铁是坚硬的。老姚是坚硬的,硬得在燃烧。萧瑟的秋风常常掠过老姚简陋的住宅,他在镇里不是机关编制,每月收入微薄,仅够温饱,家里时不时欠下一些外账。爱人有时唠叨家里缺钱少物,他也会犯愁地嘀咕几句,出了门,像清风拂过山岗,换了一个人似的,把忧愁、不快通通地丢到一边,忘记了生活拮据的样子。他很知足,陶醉在搜集、撰写板浦历史文化中。
他生来好像就是去念想板浦过去那些事,给板浦这块土地写文章、写传记。有的人也许淡忘了板浦曾经拥有的繁荣、辉煌,有的土生土长的板浦人,嫌弃板浦“老母亲”老了,老得掉了渣子,羞于在外人面前提起来。老姚爱板浦,爱到了骨髓里,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街巷里,徜徉在残缺的秋园荷花池边,回望苍苔斑驳的国清禅寺,眷恋着板浦的过去和今天。他说过,现在上年纪的人,对板浦过去的事还有一些记忆,只怕时间一长,记忆都没了。
老姚怕板浦失去不该失去的记忆,在板浦街上,他看着天空云卷云飞,想到了板浦四季春夏秋冬;在李汝珍纪念馆,他端详着李汝珍半身座像,想到了这个仕途失意的年轻人怎样写出《镜花缘》;在汪恕有滴醋厂,他看到一缸缸酱紫色的醋,感受到了汪氏家族从安徽迁徙到板浦的艰辛……老姚曾有过很多无奈地叹息,轻轻地晃过头,但他的心没有冷,还是热的,从内心深处呼唤板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想唤醒历史,唤醒久远的生命。老姚钻进历史资料堆里,拣拾一片片文明的碎片,一遍遍翻看袁枚的《随园食单》,找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史料,有了乾隆皇帝品尝汪恕有滴醋后,连连发出“美哉、美哉”的赞叹声,写出了大气横流的多节电视剧本《李汝珍》,成了全国最早写李汝珍的作者。
一个人的“魂”一辈子没有离开生长的土地,只因文化精神之花绽放在内心深处。老姚的“魂”一辈子没有离开板浦,打“铁”人用汗水浸泡出了《板浦春秋》。他人老了,背驼了,写出的《板浦春秋》却让他从精神上年轻了、升高了,人生绚丽光华了。
我还常去板浦找老姚,他从小街上信步走来,老远打着招呼,呵呵地笑。感觉中,他写板浦,写历史人物,把自己写了进去,变成了李汝珍、汪恕有、凌廷堪……

张文宝:一级作家,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罗兰:从事多年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