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一间书房》
作者:张文宝
朗诵:罗兰
一间书房,看出一个书法家的性情、脾气、涵养、品质、志向。书房是书法家的面孔,看到书法家心灵的眼睛,也是书法家找回自己的一个地方。
书法家的书房,用时髦的话来说,是书法工作室。书法家有书房,古已有之,宋代诗人、书法家辛弃疾的书斋叫“稼轩”,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徐渭的书斋叫“孕山舫”,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斋叫“滴翠轩”。文人喜爱在书房里读书、挥毫泼墨搞创作,常常把书籍画作收藏在这里,也是接待访客、喝茶、聊天的地方。看懂了、读懂了书法家的书房,对这个文人的了解也就到了八九不离十。
连云港书法家李敬伟一直想有自己理想的书房。1966年,他出生在山东莒县。父亲北京大学毕业,留校做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在北京上小学的李敬伟,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父母来到连云港,李敬伟和爷爷李黎民住在一起。爷爷是教育家、新海中学校长,他在狭小的家里挤出一间书房,虽小,却安静,一张床、一张书桌,到处都是书。李敬伟有时溜进去,看着桌上的书,觉得见到了世界上很多了不起的人物,自己变成了有知识的人。
像一粒种子,书房种在了李敬伟心底。他想长大后,也能有一间书房。后来,他爱上了书法,更梦想有书房,在书架上摆满字帖,墙上挂满自己创作的大大小小字画。结婚后,他有了自己的房子,两个大间,四十五平方米,很简陋,没有洗手间。第一时间,他想到了书房,在狭小的空间里,挤了一间书房,有十平方米。在书房里,他放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在有限的墙上挂上自己写的字画。书房像磁石牢牢吸引着他,下班回到家中,他不会朋友、不打牌,坐进书房,不愿出来,临帖写字,读书写文章。33岁时,他搬到苍梧小区,听说楼房有阁楼,不怕六楼有点高,要下来了。在新居里,他一下摆弄出两个书房,六楼一个书房,十五平方米,用来读书看报,阁楼上的书房,五十多平方米,用来写字临帖。
有了宽敞一点书房,有了自己的天地,李敬伟觉得太幸福了,如果在书法艺术上没有更大进步,对不起这间书房。
书房成就了李敬伟当书法家的梦想。在阁楼书房里,他点亮攀爬艺术高峰的灯塔,照着艺术之“道”,耐住寂寞,磨砺自己,不停地临帖。他行草书是师法“二王”传统一路,“书圣”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书法的参天大树,高不可攀,若不以“二王”为宗,书法必入俗道。他遍临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等法帖手札,细细咀嚼揣摩魏晋之风,还融会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名家遗墨。受了先人的点化,李敬伟仿佛点破一层窗户纸,豁然开朗,醒了过来,书法艺术嗖嗖上升。2009年,他做了过去不敢想的事,投稿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楹联展。他准备个把月,从作品的形式、纸张、内容到字体锤炼,反复揣摩准备,最后,把最擅长表现的作品送到一家裱画店装裱。有两个人看见了,指指点点,说作品有问题,不会得到奖项。李敬伟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内心“野火”烧得容不得退缩半步,他相信自己的审美,信心满满的,寄出了作品。
希望多大,收获多大。在盼望中,出乎意料,他获得了这届全国书法楹联展三等奖,是全市书法届第一次拿到全国性有等级的大奖。坚冰打破了,春水潺潺,他的作品连续入展第二届、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连续入展全国最高级别的展览第八届、九届书法篆刻展,四十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青年展、草书展、楹联展、新人展、百家精品展,成了入展“专业户”。

书房成了李敬伟步入艺术殿堂的阶梯。
艺术之路就是修行之路,书房是李敬伟洗涤灵魂、艺术修行的精神驿站。
2016年,李敬伟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取名“蕴古堂”,他用雕刻刀一点一点刻出“蕴古堂”三个字,把自己的心情、情趣、抱负、理想放进了书房里。

他的“蕴古堂”在孔望山东麓,离西盐河不远处,在一座高楼十二层上。看上这里,他或许是钟情于不远处的孔望山,仰望孔子和一座山,与他朝夕相伴,呼吸他的气息,这是人生何等的幸运。伟大与渺小,高贵与卑微,孔子与一座山,每时每刻俯视李敬伟,他检点自己,看着自己如何做人做事,求学上进,不敢有半点懈怠,同时,沾一些灵气。
李敬伟的“蕴古堂”是一个书法家容易发“呆”的地方。宽敞的书房,南面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冬天,朝阳出现在大地上时,橘红色的霞光洒满书房,随着阳光越来越亮、越来越暖和,房内温暖如春。李敬伟坐在窗前,眼眺窗外的风景,淡淡的云雾、一排排楼房、一行行树木、弧形的河流、广袤的田野,宛若一幅秀丽的图画,一览无余,令其心醉。
李敬伟望着孔望山,望着河流,望着深邃的蓝天,在宁静中思考,久久发“呆”,遐思千里。他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寻找书法艺术的突破口,寻找一种心境。用他自己的话说,寻找书法艺术蕴涵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寄寓着自己新生的笔墨灵魂。
他在高高大大、灰白相间的“蕴古堂”里发“呆”,俨然置身于历史文化长廊中,山风飞掠、岁月回声,睿语哲思,风驰电掣,山花烂漫,激荡情怀。
李敬伟“蕴古堂”里,没有地下的古东西,都是地上的新东西。一块石头、一株小草、一团树瘤、一个书架,在“蕴古堂”里都赋有了生命,会说话了,有了一个新奇的故事,有了沧桑,有了厚重,有了蓬勃新生的力量。一尊五十斤重的青田大章料,摆在正门口,巍巍然,像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它成了一个标尺,是书法家最高最远最难攀登的艺术之巅;“蕴古堂”房顶上原有一根钢管,冷冰冰的,不雅观。李敬伟栽上一棵绿萝,爬上钢管,千缠万绕,包裹着钢管,枝梢肥壮,绿叶鲜灵灵的,像灵蛇,给书法家带来冰雪聪明的创作的灵气,也难怪五十多岁的李敬伟是青春俊秀,一派儒雅的风度,绿萝让他生命光彩了。几个紫红色的瓷花瓶里,插着莲蓬,枯萎了,但在瓷花瓶的“红色”衬托下,鲜亮了,活了,呈现出了一种“朽”的艺术美感;一个小石磨,是李敬伟路过东海县小村庄时看到的,他想到了莒县乡下的老家,心里漾着一种温暖。小石磨像一张唱片,唱着一支千年不变的歌,唱着农民那份朴实、勤劳。他花了四十多块钱,买了下来;“蕴古堂”中心位子让给了老榆木书架,上上下下摆满了古今文化经典书籍、书帖。这个老榆木书架,在临沂家具市场放了五、六年,没人买,这么粗重、笨头笨脑的东西谁能看得上。李敬伟看上了,觉得书法艺术要像老榆木书架,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扎根大地,稳重如山,茂盛成长,风流蕴美,同样,做人也要像老榆木书架一样诚实、稳重,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事。他没有讨价还价,爽气地买下了老榆木书架;老榆木书架周围摆放的都是老榆木做的书桌、茶桌、椅子,它们总算是找到了知心的主人;博古架上摆着小摆件,紫砂壶、树瘤、古罐、树雕、玲珑别致的石头。黄河石,是李敬伟到甘肃白银市书法交流,在黄河边写生拣到的,这石头,形如靴,一层黄颜色像黄河水,盈盈荡荡,不停地晃悠着。李敬伟第一时间看到这块石头,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黄河边上拉船的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想到,在书法艺术求索的道路上,不能浮躁、急功近利,一口吃成胖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厚积薄发;一个普通的树瘤,很不起眼,可在上面放了一个小泥人,顿时变了,升华了,像苏东坡站在峭壁上,面对滔滔大江,迎风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蕴古堂”里一幅“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的对联,灌注了李敬伟在书法艺术探索上不满足的精神,寻求“超越”。他行草书取法“二王”,又能坚持碑帖结合,在作品中吸纳晋唐之风,用笔上又融入了碑刻意趣,点画爽利,体态峻拔,书风强悍,神采焕然。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时辰,在蕴古堂”里,李敬伟利用节假日,与词作者朱成安合作,半年时间里,创作了七十件古朴大气的作品,在市美术馆隆重展出,致敬建党百年,引人注目。
追寻一间书房,看到了一个书法家从昨天一路迤逦走来,从小到大,日臻成熟。一间书房,透露了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不变的文化情结,看到了当代书法家厚实的文化底蕴,放射出了一座城市文化耀眼的光芒
。

张文宝:一级作家,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罗兰:从事多年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