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羡慕你有一手好字
文/肖水泉
刚才收到了老同学张书兵特别为我创作的三幅字,我迫不及待地启开信封,小心翼翼地在办公桌上摊开:好一个长袖曼舞,灵气外露的佳作。字如美人,人见人爱,字字沉鱼落雁,个个我见犹怜,真是妙不可言。又邀请几位喜欢书法的同事一起品之,有人不禁赞曰:“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其实,这几幅字真正令我激动的原因,它不仅是一份远到的礼物,更是我们二十多年同学情深的友谊见证,睹字如晤,再一次回想起我们那青葱年少时的情景,因而甚为喜爱,视为珍宝。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获得自己喜爱的墨宝了,但这绝对是我最亲切的一次收获。因为我对书法的喜爱,就来自这位叫“书兵”同学的引荐与熏陶。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到重庆求学,恰与书兵兄分在一个班。我俩都不是体育积极分子,也不是什么文艺发烧友,因此在活跃的校园生活中,也就很少有登台露面的机会。我的最大爱好是写作,一心想着当作家什么,借以出人头地。我也确实发表了一些铅字文章,但一直没见有任何“轰动效益”,反而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所谓的作品,也几乎都石沉大海,我依旧还是原来的我。书兵酷爱练书法,只要他一有空,他就钻进学校的书法室,挥毫苦练,无论寒暑,也无论冬夏,仿佛在给我们重演“墨池”的故事。我与书兵爱好各异,本应该互不干扰的,但由于学校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班级黑板报比赛。于是,班主任就召集我们几个能工巧匠进行强强组合——我和几位文友负责写稿子,李春负责插画,书兵就负责板书。结果,这样一弄,我们班的黑板报确实溜溜儿非常漂亮。每一次全校评比,我们班都是稳稳的第一名。学校领导几次在大会上大加表扬,还把我们班的黑板报称之为“板报三绝”。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不少班级都前来观摩,甚至有老师慕名来主动学习的。其实,我知道,我们班的黑板报真正的无法超越的地方,一是李春的画,二是书兵的字,至于我那所谓的“一绝”,不过是领导为了讲话有分量,故意拼凑的一种说话艺术。但不管怎样,我鱼目混珠地与书兵合作了一次又一次,而且次次效果都不错。虽然工作后,我也当了教师,偶尔到不少学校去参观学习,但就我所见到的黑板报的水平而言,确实还没看到一个能超越我们当年的。不是我自负,而是事实。
书兵的书法在学校的名气比较大,学校每年举行“翰墨书香”大赛,第一名都是给他留着的,校长都多次屈居第二。我是学校的骨干通讯员,时不时也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一点豆腐块文章。但实话实说,我那些文章的立意高度和文笔的精彩度,都不足以打动很多人。现在一想,我写的那些所谓文章,说得客观一点,也就是中规中矩的作文,因此像书兵这类不爱好读文章的人,一般是不会去读的。但书兵练字的时候,我却喜欢看。每次亲眼看着他饱蘸墨汁,屏息定气,悬腕走笔,刷刷地几下挥舞,就在一张空旷而单调的宣纸上,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根根柔美的线条,或粗或细,或虚或实,有的似顽童戏蝶,有的如淑女梳妆……一个个有生命的字就活脱脱产生了。看书兵练字,特别是看他那有节奏的运笔,既是一种直观学习,又是一种美的享受,非常过瘾。直到现在,我都喜欢在网上看一些书法爱好者练字的视频,看着他们如何创作,默默收获着书法带来的动感美。我为什么痴迷书法?最为关键的是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心生羡慕。
我曾问书兵为什么如此喜欢书法?他说,一个人要有一个固定的爱好,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对生活的充实。书法艺术既能丰富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又能宁静练字人的生活,还避免在浮躁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哎呀,书兵对书法的淡然态度,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于是,我回头一想自己的理想和念头:总希望能一名天下,总希望自己名垂青史,结果被完全陷入到名利的漩涡中,几乎不能自拔。是啊,名和利始终只是一座低矮的小山头,只要我们迷恋其中,即便登顶成功,那也注定我们的人生海拔高度不过耳耳。一个人只有抛弃名利的包袱,猛力飞向蔚蓝色的天空,才能感受到无极限的高度,也才能真正享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快乐。在与书兵交流后,我猛然一回头,看着书兵的登高背影,就一路追了过去。一路追寻,一路思索,不为写而写,只为乐而书——终于,丢掉一切拖累后,自己的内心也就平静了许多。灯红酒绿,滚滚红尘,我每天就像这小城中的独行者,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努力为自己活着,才始终没被浊水淹没,想之实乃万幸。
书法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也是全世界都谓之独特的一门书写艺术。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积淀,几千年的创新,让这黑白之间、龙飞凤舞之物,居然生生不息,而且越来越繁盛。乱世积黄金,盛世搞收藏。当前的一些极品书法作品,早就贵于黄金,而且大家之作是一字难求。比如启功先生的,张海先生的,一平尺差不多就是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一年的工资,仅此一项原因,就令我等有些可望而不可及。再加上我们悟不透大师们的思想精髓,鸠占鹊巢就有点浪费资源。所以,对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犹如我辈,如果仅仅是略懂书法,只要有一幅较为得体的,自己又非常惬意的书法作品,挂在室内以作点缀,且不说蓬荜生辉,也不由得自雅三分。特别是在这炎炎之春末,花伤叠翠之际,闲暇品茗,再时不时欣赏欣赏自己喜爱的书法作品,又恰似一阵凉风,一场及时雨,为我排除了连日的苦闷,换回清爽的好心情。
实话实说,我是不太懂书法的人,完全属于那种喜欢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是真正随大流的崇拜者。当然,我也就不敢班门弄斧地去点评书兵兄的作品之优劣,更无法评价其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不过,我还是请教了几位懂行的朋友,他们给予这三幅作品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不假雕琢,浑然天成。如此评价,我认为是非常中肯的。得此妙物,我自然也是挺开心的。
捧着书兵精心创作的三幅书法作品,我只能本着自己的初浅理解力,去领悟作者创造的精气神,努力与书兵的内心共鸣。阅之品之,思之悟之,精神通透,心情大悦。于是,我想中国的文人,无论是画者,还是书者,凡成大器者,都在不断地进行人品修炼。唯有修为高者,其作品才有内涵,也才能真正打动人。有人说透过一件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所谓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也就是这个道理。作品的好与劣,外行有外行的思考,内行有内行的见地,但我认为最为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必须能真正打动人。见之伤,闻之悦,悟之思,这都是一种隔空对话;显之理,露之情,感之美,那都是彼此的一种跨时代的交流。这就是艺术长青,生命不息的原因所在。
在我看来,练字不仅很辛苦,很枯燥,而且特别需要内心的宁静,心中无我。因为宁静才能致远,无我才会“悠然见南山”,也才能真正洒脱飘逸。所以,在当今这个欲望弥漫,逐利无界的社会中,像书兵这样还能够闭馆练习书法者,确实值得我们敬佩。据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要心无旁骛地与古人对话,必须与时代共振,甚至还要越野登山去与山川交流,来一番苦思冥想架构,来一场十月孕育,方才能水到渠成,一挥而就。匆匆忙忙如我之人,每天被无数俗事缠绕,就算想澄净一下自己的心灵,也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埋头走路的人越来越多,抬头看天的人越来越少——当很多人猛然抬头一望,却发现时代的高雅居士,已经把我们落下很远一段距离。我们望其项背,感叹良多,享用了和还没来得及享用的,结果都变成了空气;拿到手的和抢到手的,也风水轮流转,全都刻着“百家姓”。迷迷茫茫地奋斗,就为了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物,冷静一思,细细掂量,方知这一生的悲凉。
捧起书兵兄的书法作品,我确实看到了他内心的平静,看到了他一览众山小的气魄,看到了他伫立在窗前,透过城市的雾霾,开心地飞回到老庄那个时代……心灵的穿越和复古,是能净化人的灵魂;内心的平和豁达,可以帮助我们精神出窍,杂念顿无。当今社会,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累?那是因为我们索要的太多,期盼的也太多。属于我们的,我们要照单全收,颗粒归仓;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也绞尽脑汁地去收入囊中,占为己有。我们在诱惑面前,总是拿得起,而放不下,不知适可而止,总是多多益善。正因为我们在追梦时本末倒置,动不动就丢了西瓜去捡芝麻,这才是我们喊累叫苦的根源。
我突然想,什么是我所追求的真正幸福?那就是适度享用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大步跨入古人飘逸洒脱精神世界,这就是我最理想的一种幸福啊。
协办单位:《芙蓉国文汇》、《品诗》
主编:陈智鹏 (萧逸帆)
副主编:应永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拮 心森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九卷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