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春 轶 事
文/甄春延
我虽出生在长春,但是在云南长大的,但从80年回到长春后,就一直工作生活在这里,转眼我已经是进入花甲之年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已经40多年了,长春的一草一木,长春的春夏秋冬,长春规范的街道,长春的有轨和无轨电车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电视剧《人世间》里面的一些场景出现时,我还是感受到年轻时的欢乐,回到了那个年代。
我曾经工作过的农大办公楼、深秋下的摩电道,古色古香的的电车都让我想起年轻时的往事。
我忘不了吉大的理化楼、鸣放宫,忘不了“地质宫广场”上那几百棵参天的杨树,忘不了长春新民大街和南岭街的方石块路,忘不了长春市内街道上那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街心广场,忘不了全国有名的“斯大林大街”,忘不了那曾经人流熙熙攘攘的贵阳街……有很多的东西一旦失去了,你会觉得无限惋惜。
长春市中心原来有个东方大剧院,过去这里经常有戏剧、音乐演出,后来被迁到南部新城重建。长春作为全国有名的文化城,市中心竟然留不下一座文化殿堂,令人遗憾。重建后,能够有多少人再去那里看演出听音乐会?北京市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建了国家大剧院,我们长春却为了经济利益把这样一块宝地出让了?想想都让人扼腕。
长春的“地质宫广场”,现在叫文化广场。我记得刚从云南回来时,那里面还有几百棵参天大树,有的树都有几人合抱粗细。可惜的是,后来改造,把这些树都伐掉了,建了一座光秃秃的只有草坪的广场。好笑的是,第二年就又改造,又在里面植了一些树,不然太空旷了。早知如此又何必砍了那么多的树?文革前,中国有三大森林城,南宁、南京和长春。
长春所以叫森林城,与市内众多的杨树,黑松,号称亚洲第一人工林场的净月潭林场有关。由于规划的“失误”,长春新民大街原有的风貌被破坏,让人惋惜。
新民大街过去被称为“御道”,地质宫原址也是准备建设“伪皇宫”的,两边的建筑是对称的。可现在,从文化广场往南看,明显失去对称,“伪满国务院”和“伪满军事部”现在看偏重的,破坏了长春这个城市特有的景观。而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长远的考虑,当初的新民大街上的方块石路如果保留一部分该有多好?
据说长春的动植物园要迁往净月潭,这个也值得商榷。北京和昆明的市内都有动物园,市郊也有野生动物园。长春市内难道留不下一座动物园?我了解到的是,昆明圆通山动物园原来也要迁址的,后来登报征求市民的意见,绝大多数市民反对,所以圆通山动物园保留至今。
我想说我们的音乐厅和动物园都迁到远郊和新城,是方便市民还是不方便市民?长春的公交晚上到8点左右就没有了,音乐会至少要到9点前后,听众和观众回家方便吗?孩子们到净月潭动物园看动物方便吗?
长春原来有一处繁华的市场,贵阳街市场,全国有名。到长春来的游客出火车站必到贵阳街市场逛逛。结果改造后,贵阳街市场变得门可罗雀。
我曾经亲耳听时任副市长说过:贵阳街市场改造是个失败的决策,市场由原来每年税收几个亿到后来的几千万。这些年长春市对马路市场管理的比较严格,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现在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老百姓的生活也受到影响,马路市场也为市民生活提供了一些方便,为什么要对“地摊经济”过度的加以限制呢?我们总说建设国际性都市,可国外的“马路市场”也有存在,关键在于管理。这些问题真值得城市管理者思考的。
长春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合校”。长春是一座文化城,就因为它有几十所大学和专科学校。吉林大学、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工业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都是全国有名的。
合校后,有“长春就是吉大,吉大就是长春”之称,学校规模大了,但“特色”没有了。过去吉大的法律、化学,工大的汽车,医大的临床医学都是全国有名的。白求恩医科大学曾经是第一军医大学,拥有辉煌的过去,曾作为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高等院校之一,实力非凡,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合校后,改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影响力,排名均不如以前。曾经听说河北医科大学想改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坚决反对。
话说回来,你不让人家叫这个名字,你又不能够叫白求恩医科大学,是不是不妥?现在看,合校并不是一件很合适的事情。有的时候我在想,既然我们的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合校既然不是很合适,我们难道不可以改回来?还可以再现吉大、工大、医大往日的辉煌。
长春市是全国47座极度缺水的城市之一,地下水也是极为缺少的,补水基本上是靠自然降水。细心的朋友可能关注过长春市的街道特别是人行道现在基本是“硬化路面”,都是用水泥先覆盖,然后铺上沙子再铺上方砖。路面的确漂亮了,也方便停车,但是却严重影响自然降水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路面遇到降水后,水渗不下去,只能形成径流,白白流走。这种做法实际上与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长春既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又是一座有着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的城市,怎样利用长春自身的特色,让这座美丽的城市再现昔日的辉煌,是值得我们城市管理者深思的。
作者: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
写于2022年12月9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 (笔名春城旧友)、男、现年64岁、“春城资讯”义务编辑、吉林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一生始终酷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