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之行 (散文)
文/王树军/山东

在庆祝建国七十三周年前夕,我们市作家协会一行十一人,在主席的亲自带领下,于六月二十二日早晨五点,乘坐大巴车从月湖广场出发,开始了为期七天的红色之旅。
大巴车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急驰。团队中除了主席和我之外,其余的全是女性。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九位才貌双全的女士相聚一起,气氛格外活跃。她们时而激情高歌,时而亢奋演讲,时而即兴侃说着有趣的笑话,不时激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十一个小时的飞驰,我们与下午三点赶到了红色之旅的第一站——大寨。

大寨,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众所周知,大寨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大寨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依靠集体的力量,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开山造田,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一九六四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起,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持续了十五年之久。大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那个年代里,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典范,因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全国到大寨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到九百六十多万人。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大寨人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对中国贫穷落后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十年动乱,大寨人也难逃脱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粉碎“四人帮”之后,大寨人经受了来自各方的严厉批评和指责。时隔四十多个春秋,现在的大寨是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大寨。

我们并没有急于进大寨村,而是驱车直奔久负盛名的虎头山。从车窗远远看去,昔日的乱石山,如今树林茂密,绿郁葱葱,景色秀丽,成为初具规模的森林公园。这里,也是大寨村一大主要旅游景点。一路上,我们看到,来大寨旅游的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赶到森林公园的售票处,我们下了车,购买了团体门票。在公园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顶着烈日,沿着上山的石路,徒步走进了虎头山森林公园。
在森林公园里走了不久,我们来到了一座墓地旁。墓前矗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九个大字。不用导游小姐介绍,我们一看便知,这里是陈永贵的坟墓。陈永贵是原大寨党支部书记,他的名字永远与大寨紧紧地连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大寨,便不会有陈永贵。而没有陈永贵,人们也不会知道大寨。陈永贵,这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却有着传奇的人生。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进入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层,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深受毛泽东主席的赏识。他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农民的本色,头上总是扎着一条白毛巾,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不拿工资而记公分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从大寨调到中央工作后,给自己制定了“三三制”工作法。即三分之一时间回大寨参加劳动,三分之一时间跑全国做调查研究,三分之一时间留在北京。毛主席对他的“三三制”工作法极为赞赏,并指示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向陈永贵学习。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中,由于种种原因,陈永贵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又回归平民。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晚,他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三岁。他生前留下遗嘱,死后把骨灰运回大寨,撒在大寨的土地上。他去世后,大寨人根据他的意愿,把他的骨灰大部分撒在了大寨田里,留下一小部分埋在了虎头山上。为纪念陈永贵,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坟后修起半圆形的围墙,看上去像一把太师椅。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大寨人说陈永贵生前干了一辈子,只有死后才肯休息,他们要让他坐在虎头山上好好休息,静心看看他带领大家战天斗地开创的大寨面貌。

离开陈永贵的坟墓,我们又来到了周总理的纪念亭前。大寨人为怀念周总理,在虎头山森林公园修建了这座纪念亭。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周总理生前为大寨的成长和发展倾注了心血。他曾经三次踏上大寨的土地视察访问,三次登上虎头山。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来大寨视察访问,第一次踏上大寨的土地。周总理登上虎头山,被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称赞大寨人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奇迹。一九六七年四月九日,周总理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和副总理武元甲又来大寨视察访问,第二次踏上大寨的土地。周总理站在高高的虎头山上,看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大寨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兴奋地鼓励他们,不要满足,要继续奋斗,创造新的奇迹。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周总理陪同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再次来大寨视察访问,第三次踏上大寨的土地。当周总理登上虎头山,看到周围村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兴地鼓励大寨人,要虚心向邻村学习,使大寨更上一层楼。为在全国推广大寨经验,周总理把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把大寨精神进行了高度槪括。他在报告中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从此以后,大寨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更加波澜壮阔。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开了周总理纪念亭,又来到了郭沫若的纪念碑前。导游小姐告诉我们,一代文豪郭沫若也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七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率领一批科学家来到大寨参观访问。听取了大寨情况汇报后,郭老心中异常兴奋。他带领大家又是登虎头山,又是去狼窝掌,进行实地察看。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激发了诗人的激情。回村后,郭老满怀激情,以古朴洒脱的行书,写下了《頌大寨》一诗: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而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掌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一代文豪郭沫若在京逝世。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把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如今的虎头山上,撒遍了郭老的骨灰,一代诗魂与大寨溶为一体。
离别了郭老的纪念碑,我们登上了虎头山顶。站在高高的虎头山上,放眼远望,大寨全貌尽收眼底。我们看到了大寨村中一排排崭新的居民楼;看到了正在紧张繁忙生产的工厂厂房;看到了部分退耕还林后郁郁葱葱的山坡;看到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来大寨旅游的游客。啊,大寨。你在历史的浪涛中没有沉没,如今又勇敢地挺起胸膛,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踏上了新的征程。此刻,昔日展现大寨人宽阔胸怀的豪言壮语,又情不自禁地在耳边响起:站在虎头山,胸怀全中国,放眼全世界……

走下虎头山,我们来到陈永贵的巨幅雕像前。一尊石塑雕像,一段台阶,从大寨展览馆向东依次展开,庄重肃穆,古朴崇高。拾阶而上,仿佛看到走完了生命历程的陈永贵,正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从二十世纪开始的第十四个年头,到二十世纪结束前的第十四个年头,在陈永贵的七十二年生命春秋中,有三十八年的党龄和八年中央决策层的经历。他身后的台阶中七十二和三十八以及八的组合,分别蕴含了这个意思。他的生命之舟,行驶在大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溅起了一串串值得回忆的浪花。看着庄重、肃穆、古朴的雕像,我们心中很是沉重。对这位一生简朴,热爱劳动,头上始终裹着一条白毛巾,曾经担任过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普通农民,有着深深地敬意……

离开陈永贵的雕像,我们又走进了大寨展览馆。这个仅有六百四十平方米的展厅,展示了一个中国名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沧桑。那一幅幅真实感人的图片和一篇篇震动人心的文字资料,再现了大寨人昔日的辉煌和业绩。看后使人浮想联翩,留恋忘返……
最后,我们走进了大寨村。一股浓厚的市场气息,扑面而来。昔日的旧式窑洞,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家庭饭店和个体商店,大寨人正在热情地招呼着前来旅游的客人。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现在大寨的村民都已搬进了居民楼,这里成了自由贸易市场。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寨人沉闷徘徊了十年之久。一九九一年冬,当年的“铁姑娘",原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以西阳县委副书记、大寨乡党委副书记、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返回大寨后,带领大寨人认真总结了前进道路中的教训,摆脱了旧的思想缚索,调整了新的发展思路,大刀阔斧地发展市场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奋力拼搏,开发出中策水泥有限公司、酒业有限公司、制衣有限公司、虎头山森林公园、贸易公司、焦炭和煤矿发运站等八个村办企业。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的同时,他们还大幅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一些小块地、条条地、圪梁地退耕还林,植树种花,为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二零零七年底,大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二点七个亿,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几十倍。

离开了大寨,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昔日,那风靡一时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如果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衡量,的确存在着各种不足。首先是考虑不全面。只顾片面强调开山造田种粮食,忽视了鼓励多种经济齐头发展,从而形成了单一的农业发展格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破坏了生态平衡。把那么多美丽的山岭和高坡人为地造成梯田,破坏了大自然的原貌,对地球有百害而无一利。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破坏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共存。再就是劳民伤财。每到冬春,动员那么多劳动力劈山造田,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一遇干旱很难获得丰收。特别是西部干旱地区,十年九旱,造了那么多的大寨田,农民遇到干旱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大寨人毕竟是大寨人,他们并没有被政治风浪所击倒。在村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十多年的沉静和反思,他们已经告别了昨日的辉煌,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现在,他们正以高昂的斗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阔步迈进。他们正在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我们祝愿大寨的明天更美好……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王树军,笔名绿叶,绿树成荫。山东省莱西市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莱西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写作,发表过作品。出版长篇小说《沽河风云》(上丶下集),诗歌作品集《献给家乡的歌》,有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