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魏家墩
魏月星(江苏)
自从2011年拆迁住进大港的安置房已十多年了,始终魂牵梦绕着故乡魏家墩村的模样。如今家乡没有了,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每每谈及家乡的时候,难免会隐隐地舍不得!毕竟是祖辈们几代人遗留下的生息宝地。如今,随时光远去,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里,凝为永恒!

想起家乡,在我懂事记忆里,村子不大四个生产队。那古色古香房子都不太高,多数都是矮瓦房。但也有好几家大户人家的房屋比较高大,分前后二进;中间带有庭院。尤其是那漆有红色柱子和窗格边框上,镌刻着镶金的花鸟图案。刹时间夺人眼球,美不胜收,件件是珍品。连同庭院里,含苞的月季花和四季常青天竹树枝上,点点簇簇的小红果。交相晖映;好看极了!纵使整个优美宜人的小花园,规划出别样的风采!不失官宦人家的锦绣前程。但对孩子来说,根本不懂什么?只知道好看好玩吧!
在长江下游的镇江东乡,我的家乡魏家墩;乃至整个大港新区是最富裕的村庄。它的地理位置也是最高,无论水灾旱灾,既干不着而又涝不到。村是椭圆形很古老,享有纵横交错一条条小弄堂,显得像迷宫似。每户人家的门都是相互对开照应,具有一种遥相呼应睦邻友好的感觉!
每当孩子们玩耍时,站在弄堂口一声喊。便会发出余音环绕的撞击回声,三、五成群的孩子躲猫猫,这条弄堂窜到那条弄堂根本无法抓得住。好比如鱼得水一样的开心,于是条条弄堂,便成了他们喜爱游乐场所。
记得小时候,村中有个魏家墩大祠堂,前后四进。老人们常说“旧社会谁家有什么纠纷不平,必须去祠堂评理说话。”有老官裁判,“老官就是一村族长,打与罚,任他决定。”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都被废除掉了,变成四个生产队粮食仓库。孩子们总想进去玩,大人们吓唬说,“里面有狐大仙,也有白蛇精,专吃小孩子。”吓得所有的小孩都伸舌头害怕,不敢进去玩。

在祠堂向南不远处,有棵百年银杏树很高大。每年春天都会枝繁叶茂,只因是公树从沒见过挂果,但也不算是古树。在东乡人心目中,银杏树属于神树,一般人不敢乱栽乱砍。只有地位高的和尚、道士才有资格栽树,是用于全村镇邪气的祀祭树。例如;华山村的千年银杏树。会让方圆百里人赶来烧香许愿,会让孩子过继给它做儿子,平安长大。
在村另一个生产队,也有一座高大很老色的古房,是尼姑庵。住着两个老尼姑,没出过嫁是修心人,我们称呼叫姑姑。因年事已高两人相依为命!每天清晨闭目坐禅“南无阿弥陀佛”祈祷佛祖保佑。 根据释迦牟尼苦行记,人世间一切祸福,都是福中有佛;祸中有淫。信者则灵,不信者不能触犯,淫乱必受惩罚报应。
虽说文革中敲了她们庵里菩萨,在镇江东乡人风俗里,信佛已是根深蒂固。永远印刻着一代又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
谁家做丧事烧纸,都必须邀请她们念经,但她们念的经确实很值钱。
并且她们为人和蔼,也很乐意行善济助穷人。于是倍受人们的尊重!每逢过年我们附近大人孩子都会给她们拜年。她们会拿出祭品糖果给孩子们吃,念念有词地保佑孩子们,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感到奇怪的事,村的外围有孙家、王家、夏家,这些水塘。大集体时候生产队用来灌概农田,而这些水塘的姓氏不知哪来的?我们村并没有,周边村也没有,这始终是个迷?根据魏家墩家谱记载,我们的祖先是从山东一路乞讨过来。一起三姓老表,葛村姓解、留村姓殷、加我们魏家墩姓魏,总称三老表落户这里。直到现在互相见面,还在称呼老表。
原来我们村没拆迁之前,村里的老师连同葛村老师,去山东寻根问祖。证实了那里也有魏家墩,葛村与留村这些原始村名。那里的祠堂的家谱也记载着,有一部分人千里走单骑的事例。这更说明了老祖宗是山东老家过来,为了生存远离了他乡,但始终不忘记家乡的村名。走在那里就扎根那里,留下村名不改的原因?就是故乡难忘。但老祖宗是那朝那代迁移这里,就必须查历史资料才知道。
然而村东头,保留了一块自留地菜园,那里全是废砖瓦砾之类残物。据老人们说,“是明朝李闯王造反滥杀无辜烧了九十九间半房子。”人家种菜时,也经常时不时也能挖出铜币和城砖之类宝贝。

再向村北头,竖着个大土墩,人称大墩。根据史料考证是春秋时期,是吴国王陵墓。并且立了块石碑写有江苏省文物一级保护单位!
小时侯我们这些孩子,总爱登上大土墩观风景。那时的大土墩很高,向北眺望能看到长江。四面环山绿茵茵的农田与村庄连成一片,总显得特别矮小。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所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到如今,我才领悟到其中涵意!原来他把大自然的一切钟灵神秀,描绘那么的淋漓尽致最高境界与美好!
从小我们也是听老人讲故事长大的。他们总说“大土墩是魏征的墓,”也有的说是“王约观庙里老方丈死后葬在这里的墓”,更有人神奇地说“是神仙居住这土墩里。”谁家婚嫁做寿宴席,借板凳、桌子、等餐具,只要诚恳地烧三柱香,磕磕头,明天一清早就摆设好借给你。用完按时还,烧香磕头之类的礼俗,自然你看不见就收回了。后有人贪心故意借多还少,使神仙发怒,永远不借。当然老人们这些神话故事,是胡扯添油加酱;也是他们一代代传说下来的,不仅大人们爱听,小孩子更喜欢听。
随着星移斗转时间变迁,这些老人早以烟消云外。父母这辈也以过世,现在又轮回到我们这辈人。再接着给儿孙们讲神话故事……
1979年我学校毕业后,我是经历过大集体生产队劳动。虽说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便去别处上班。那时生产队,仍然收入微薄。但家家有余粮分红,己能解决全家衣食无忧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们村就掀起了翻天覆地变化了。有人学着做生意,有的人做皮鞋老板,走西北闯东北。赚了钱就盖高楼,人人都发了财。每家都过上富裕小康的日子,全靠党的政策好。年年征兵小青年争先恐后,自愿出兵率最高。我的发小朋友魏梅红,八二年应征入伍。和我一直书信往来,亲如兄弟。退伍后他分配大港港口上班。
前几天,受他邀请,写一篇关于我们村的文章。我说,没老家印象,他说“保留拆迁前老村的照片。”当然在镇江的东乡,属于吴文化发源地。每个村庄都有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只要聆听、观察,必能构画出理想的蓝天白云。
凭着他的那份真情!我只能试笔,不一定能写好。算是离别后,对家乡的一份思念!也是发自内心情感深处,有种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作者简介:魏月星,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发表过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