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黎爱情故事

与祁连山南北相望的还有一座同样拥有故事的山脉,便是张掖北的合黎山了。合黎山又名要涂山、人祖山,属于天山余脉河西走廊北山山系。据传,合黎山是上古燧人氏观测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处所之一,遂人氏亦是人类始祖,这里便被称为人祖山了。在燧人氏之后,大禹治理九州水,“曾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大禹治天下水一走就是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已是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在上古时期,大禹和涂山氏女娇的爱情传说,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了。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外面十三年,曾经路过家门,但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的情况,历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人们传说,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大禹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初生婴儿哇哇的哭声萦绕在他的耳边。随属都劝他进去看看,但大禹怕耽误治水的工期,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会觉得大禹是一个很绝情的人,妻子生产不在身边也就算了,十三年尽忙着外面的事不管家小,路过家门口把老婆孩子也不见见,怎么说得过去?这要是搁到现在女性身上,遇到这样的“负心汉”,估计早就拿出协议要签字“离婚”了,还能甘心情愿等他十几年?怕是早都卖房、卖地远走高飞了。我们不禁要问,大禹真的是一个无情的人吗?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工期紧张、面临生死存亡是一个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给大家做好表率,如果他带头回家了,那所有的人都有家,大家的心思就转移了,那治水大业怎么办?所以,我们要永远记着这位居功至伟的人文始祖。
中国江河纵横湖泊很多,上古时期自然环境恶劣,经常爆发各种天灾和洪水灾害,严重威胁着华夏民族的生存。大禹的父亲鲧(gun)原本也许是下一任的人族首领,但因为他治水不利而获罪遭到处死,然后才有了子承父业的后续故事。《史记》中记载:“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但是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帝即位后,“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鲧死了以后,大禹被推上历史的舞台,担任了治理水患的重任。
司马迁《史记》写到:“禹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滔天的洪水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是原始的部落民族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大禹的父亲鲧已经足够努力了,九年治理水灾,但是没有成功,因此被杀。大禹失去了父亲,如果再不能解除水患,部落难以生存壮大,自己也要重蹈父亲的悲剧,别说回家团聚了,最后必将是老婆失去丈夫,儿子失去父亲的结局。这都是可以看得见的悲剧命运。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大禹只能独自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离开妻子,忍痛不见孩子,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治理洪水上面。
真正的英雄,往往都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庄子》里对大禹治水的情况有这样的记载:“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也就是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泡在水里,腿上的毛都全部磨掉了。后世的墨家特别推崇大禹,把他当做艰苦奋斗,“爱利百姓”“兴天下大利”的典范。
大禹用十三年的“绝情”,意志坚定地带领部落的人们疏通河道,把洪水导入大海,驯服了洪水,解除了水患对各部落民族的威胁,也挽救了家族的命运,赢得了大家的爱戴。自然,在他治理的天下水之中,弱水便是其中一根硬骨头,但大禹运用“堵不如疏”的治水原理,制定了一个放弱水治荒漠,变汪洋为陆地,让流沙成为绿洲的治水方案。相传大禹用一柄巨大的石斧将合黎山劈开一道口子,河水从中喷涌而出,水到之处黄沙臣服百草碧绿、林木丛生。从此,张掖由一片汪洋变成了土地肥沃的绿洲,并引导人们开辟农田之间的水道,使大片原本荒芜的土地变为适宜种植粮食的良田。大禹确定了这片土地的归属,将弱水流域正式纳入雍州之域,地处合黎山南的张掖便成了富足之地。
《甘肃省志.大事记》中记述,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治水之祖的大禹后裔管理着弱水流域,《穆天子传》中还特意说到他们,称这些后裔为河宗的子孙,他们仍然领导着弱水流域的月氏部落。
治水的功劳让大禹从一个“无情”的人成为一个有“大爱”的人,而被一代代的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中华历史上流传至今最动人的神话传说。相传,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古代人的寿命没有现代人那么长,一般十几岁、20岁就结婚了,大禹三十多岁没结婚,是有史可考最早的“大龄青年”了。后来,在治水过程中到了要涂山,他终于遇到涂山氏部落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出门继续治水,到处奔波。
禹非常想念妻子,女娇也非常想念禹。女娇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高峰而千年不变。张掖平山湖大峡谷地貌中,就有这么一块形似远眺的人形大石,它峭立于风雨剥蚀的一座山头,历经数千年岿然不动,已经成了一处有名的风景观澜胜地。而平山湖峡谷的风貌正是曾经存在过的大海,因为地壳运动而升出地面的遗留景观,谁又能说大禹治弱水和女娇望夫石的形成,仅仅只是传说中的巧合呢?
人们经常用“海枯石烂”来形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块石头,也是象征着女娇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忠贞。肉体终将消亡,思念却像石头一样永不磨灭。那个年代的人物早就成了“尘归尘土归土”了,而这段中华民族先祖的爱情,却能穿越几千年,至今仍然让人动容。
在神话里,当禹把洪水完全治理好,回到家乡之后发现妻子已经化成了石头。禹悲痛万分,伤心哭泣,这时石人崩裂,跳出了一个小孩。为了纪念孩子的母亲,禹为孩子起名为“启”。禹因为治水的大功,深受各部落民众的爱戴,继承了舜的帝位,成为传说中上古时期最后一个帝王。他的儿子启,正如名字蕴含的意义那样,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中国历史从此由神话传说的蒙昧时代逐渐走向有历史记录的文明时代。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人们在歌颂大禹、怀念大禹的时候,不要忘了女娇,这个大禹成功背后的女人、夏启的母亲。女娇在家寒门守望13年,独自抚养大禹之子启成长,其中的艰辛和对丈夫思念,也是极其不平凡的。《吕氏春秋》里记载,女娇在大禹治水的时候,经常站在涂山上面朝大禹的方向眺望,禁不住思念之情,唱到:“候人兮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仅仅四个字,道不尽的是女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四千多年后的人们看来,这首诗似乎太过于简单,甚至不能称为“诗”。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人类在自己童年时代的爱情,那个时候也许还没有什么文字,没有太多的语言。那个时候人们发生的故事,一开始并没有记录下来,但是人们却保留着先辈们英勇事迹的记忆,靠着一代一代人的口口相传,经过了千百年,逐渐有了文字记录,于是记载了这第一首原始的情歌。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相恋的爱人需要等待这么长的时间的,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暂时两地分居,思念同样是痛苦的,但是,真正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最后,相聚时刻的幸福,也同样是无法言表的。如果有了对相聚时刻幸福的期待,那么,在等待中彼此思念,也会是幸福的吧?
如今的游客,看到望夫石,听着导游的讲解,除了三五岁的小孩子之外,也许很难有人相信那块石头是女娇变成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石头因为这个故事,而似乎被赋予了生命,成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因而,望夫石能够穿越历史,向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诉说这个华夏民族蒙昧时期的动人爱情故事。
如果合黎山原本应该是叫要涂山,天下水患源头来自发于昆仑的诸多水流,导弱水至合黎说的又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那平山湖景区的“望夫石”是涂山氏所化就很有说服力了。
作者简介:
陈玉福,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程琦,著名诗人,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任玲,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陈玉福工作室工作人员。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