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胡昭(161~250年),字孔明,今河南禹县人。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精通典史,善于书法(隶书),与钟繇齐名,不相伯仲,素有“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的美誉。更因弱冠之年就有绝世之才华而被世人称颂。他生于乱世,却厌恶做官。像袁绍、曹操等都多次征辟他出来做官,但均遭坚辞。后隐居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在当地开馆办学,教授贫苦百姓读书识字,使当地教化之风得以改善。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其中就有温县的司马懿。时值,人们对其“超脱世俗、高洁品行”用“投簪卷带,韬声匿迹”予以赞美,意思是他将束发用的簪子扔掉,将腰带卷起,隐藏声名,行事低调(《三国志.魏书十一(高士传)》截)。
胡昭对司马懿,不仅有传道授业之义,更有舍命相救之情。司马懿虽敏于学却傲为人,与他人结怨,遭人追杀。幸得胡昭历尽艰辛赶往劝说,司马懿才得以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