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刀咀风光
谢直云
钩刀咀,是雩山山脉之中一座高峰的名字,其峰顶酷似当地老表砍柴用的“钩刀”前端的尖咀,因此得名。钩刀咀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90·6米,坐落在小布镇西部,陂下村境内,距墟镇6·8公里,范围12平方公里。
钩刀咀在宁都远近闻名,是小布标记性山峰,许多人都知道小布有一座山峰叫“钩刀咀”;看到钩刀咀,就知道已经到了小布镇。1957年,当时的赣南行署在小布镇创办了一个农场,就叫“小布钩刀咀垦殖场”,开办了“钩刀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赣南十八个县市许多干部和许多青年学生都在这里劳动、学习过;来之前,干部中的不少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他们在这高高的钩刀咀山峰下进行思想改造,种茶叶,栽果树,养牛羊,开展种、养科学实验、搞文学创作······渡过了生命中难忘的、最为宝贵的时光,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此,钩刀咀名声远播。
钩刀咀,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一座令人难忘的山峰!
一 、 远望钩刀咀
进入小布镇,首先看到的是钩刀咀群峰——以钩刀咀为标识的一带波涛奔腾、延绵不绝的峰峦。海拔千米以上的有钩刀咀、王泥岗、竹篙岭、狗牙床、牛牯岽、酒瓶山等。这些山脉直上云表,捧日揽月,是宁都西北的一道高大的屏风。
远望钩刀咀,钩刀咀像一面穿云破雾、凌空招展的旗帜。是啊!这里是中央苏区的摇篮:1930年12月下旬,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在小布麻糍石下召开,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参加了大会,并且,毛泽东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和领呼口号;1931年1月10日,苏区中央局在小布龚氏宗祠宣告成立······红军的旗帜行进在小布的崇山峻岭间猎猎飘扬。而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小布镇的工作又走在前头,再次举起鲜艳的红旗,为世人所瞩目。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远望钩刀咀,钩刀咀群峰又像一个仰天躺着的巨人。他额头宽阔,眼、鼻、口棱角分明,身材修长,平静而安祥。也许,是当年在这里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领袖又回到了小布,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或者,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化身,永存于天地之间。想当年,在苏区时期只有8000多人口的小布,却有4500多人参军参战,牺牲1500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624人;苏区江西省军区司令李赐凡亦牺牲在小布钩刀咀群峰中的岩背垴。
远望钩刀咀,也唯有远望,你才能体味到那种群山奔腾之势!林涛澎湃,心潮也澎湃!
二、钩刀咀的路
是谁率先登上钩刀咀?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耕农樵夫,还是哪朝哪代的游兵散勇?也不知道。反正,上钩刀咀的路早就有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是,钩刀咀很高、很陡、很湿滑,自然没有多少人去攀登,久而久之,上钩刀咀的路就荒芜了。2016年,小布镇政府组织了二十多个劳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登山的路重新修通了。自此,游人登山就容易多了。
钩刀咀的路是泥巴路,铺满落叶;雨季,有一点儿滑。上山伊始,就重重复复地走着大大小小的“之”字,一直到峰顶都是如此。有的地方很陡,也不过几米、十几米的路程,不觉得有什么危险。
按理说,不断地走着“之”字,一定会心生厌烦,但实际并不尽然。钩刀咀四周都是原始森林,一会儿穿过密林,一会儿走过竹海,一会儿又跨过流泉;有时听鸟儿婉转的鸣叫,有时听流水飞瀑的喧响,有时又听林涛的呼啸。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耳边是天地间的音乐交响,眼前是大自然的山水长卷。如果你细细体会,你就能读懂宋代大文学家吉安永丰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写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美妙心境。
也许,你会从走“之”字形的登山之路,联想到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人生之路、事业之路。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生乃至事业都像登山一样无捷径可走,有时要走一段弯路,有时要摔一个跟头,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终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真的,登钩刀咀峰巅,要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走累了可以歇一歇,万一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只要你下定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壮阔的风景、成功的喜悦就在前头向你微笑。
三、钩刀咀的竹木枯荣
走在钩刀咀的原始森林中,你也许会敏锐地觉察到大自然的草木荣枯,会为那里的死亡而触目惊心,也会为那里新生命的诞生而感慨万千。
在苍茫的绿色中,间或可以看到一棵、两棵······需要数人才能合抱的豪气干云的松树,不知何时死了。它们的叶子已经落尽,不再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它们之中,有的拒绝倒下,身躯依然挺直,枝丫依然苍劲,鳞片依然灿烂;有的倒下了,身躯已经腐烂,但骨头依然很硬,富含松脂,可以点燃火把烛照行人。穿越竹海时,在坚韧不拔、摇曳多姿的绿竹间,也有横七竖八的枯竹进入你的眼眸。枯竹腐烂得更快,成段成片,色泽灰暗;有的长满菌子,看来也极富营养。
这些松竹在自然界,自自然然地生,自自然然地死,无所谓喜无所谓悲;但却也像人类一样繁衍着它们的后代。
一丛一丛的幼松林,诞生在祖辈、父辈的浓荫下。它们一截一截往上长,争取属于自己的一小片阳光。别看它们现在很纤弱的样子,但有很强的生命力,定将成为松林的未来。毛竹是更新较快的一种植物;春天,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就长得如父母一般高大了。在南方,毛竹是一种强悍的殖民者,它们的旗帜几乎插满了所有的山头。
是的,万事万物终究逃不脱生,也逃不脱死。有死才有生,有枯才有荣,这是大自然的基本法则;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走在钩刀咀茫茫的原始森林中,面对草木的生死、枯荣,只要我们明白其中的事理,内心才能淡定、才不会太过沉重。
四、钩刀咀的落叶
岩背垴茶园以上,攀登钩刀咀的路似乎窄了许多,两旁的竹木都向路中挤压过来,有的竹笋干脆从路中间钻了出来。
小路上填满了一层层树叶、竹叶,踩在上面软绵绵的,富有弹性。雨季,落叶的小路会有一些湿滑,时不时让你的脚板不由自主地向前或向后移动几寸。
放眼四周,竹木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坡上到处铺满了厚厚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落叶色彩斑斓,有一种腐黑;而毛竹林的落叶则呈白色,仿佛林中落满了一地的雪。落叶下面,全是肥沃的黑土,土壤中有大量的有机质。
至此,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钩刀咀的植披这么好,草木这么茂盛。这满山的草木,从春天萌发新芽新枝新叶开始,以四季为一个周期,经过春华秋实,完成了一次生命传承的使命,然后木叶枯黄纷纷离开枝头飘落大地,化为来年的肥料。这些落叶一年一回,从嫩绿、碧绿到鹅黄、枯黄,其实也经历了一次生死。它们或许也有一丝叹息,就像被风儿从树枝吹下,落到地面一样轻微。
要历经多少年、多少次的落叶,才能造就了满山的黑土地?比方要历经多少年、多少代人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攀登钩刀咀也许会让你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走在这满是落叶的山路上,闻到的是空气的新鲜新、树叶的清香。此景此情,不仅使人想起南宋诗人陆游《咏梅》的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啊,梅花如此,落叶亦如此!
五、钩刀咀的流水
上钩刀咀,于群峰中绕来绕去,走过了几条峡谷?跨过了几条涧水?不知道。游人在意的是流水的姿态和清浊。
在钩刀咀,凡有峡谷,必有涧水。山上密密的原始森林,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天空的积雨云是其永不枯竭的源泉。
水是纯净的、清澈的。它们经过泥土的过滤,进入山的内部,然后一点一滴从石缝中渗出来。它们一颗一颗,星星般晶莹剔透,不带一丁点杂质。许多水滴汇合一起,就成为了涓涓细流。无数的细流不断地流进峡谷,水势越来越盛,终于形成涧流,奔腾而下。
山路往往在涧水倾泻处转弯。在这里,游人可以略微歇歇脚,抹把汗,洗洗脸,洗洗手,听一听远近的鸟鸣,喝一喝甘甜的山涧水。
由于山峰高峻,所以流水急促,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水花,激起哗哗的水声。在陡壁和断崖处,则形成流瀑和飞瀑,以一往无前的果敢和牺牲精神,呈现流水精妙绝伦的风彩。在水流和瀑布的当口,微风带着水沫吹来,夏天感到凉爽;早春和晚秋则有丝丝寒意,最好别停留得太久。
都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只是人们赋予的一种意义罢了;其实落花也好,流水也好,都是事物的必然。就说流水吧,在源头的时候,是何等地清洁、甜美;可离开了源头,慢慢地它就变得很无奈,变得无法拒绝泥沙、杂质、污浊,而“泥沙俱下”了。
钩刀咀的流水真美,愿它永远保持自身的纯净和清澈;就像乐观幸福的人们,永远保持生活的爽朗和激情。
六、钩刀咀的春花秋果
登钩刀咀,春看山花,夏听蝉鸣,秋尝野果,冬观冰雪;四时有四时的风景,四时有四时的感悟。相比较而言,季春和晚秋是登钩刀咀最好的时节。
阳春三月,在百鸟的歌唱中,钩刀咀的山花开了,处处姹紫嫣红。幽谷中的兰草,披着细长的绿叶,吐着鹅黄的花穗,婀娜多姿,暗香袭人。水边的榆树,垂下一串串碧玉般的榆钱,像谁的耳坠,叮叮当当。柞树的枝头开满序状的花朵,洁白洁白的,像冬天没来得及溶化的雪。山茶花开得正当时,一大朵一大朵红得让人爱恋;它们轻易不得与人相见,是山花中的贵妇人。最亲民的是映山红,一丛一丛,一片一片,深红、大红、粉红······像燃烧的火焰。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山花,对着陌生的你嘻嘻笑着,让你觉得新鲜、神奇。
走在开满山花的钩刀咀山中,你一定会被感染,觉得自己正年轻,或者年轻了好多岁;你会更珍惜生命,珍惜这大好的春光,珍惜人生中拥有或曾经拥有的全部,体味生活带来的美丽和温馨。
晚秋九月、初冬十月的钩刀咀群峰,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此时,暑热消退,栎树换了红装,银杏披上黄纱,苍松和翠竹依旧绿衣碧罗,一片斑斓艳丽的色彩在你眼前次第展开。流泉瀑布似乎苗条了许多,却增添了不少凉爽之气,像是春暖花开时节。
山中的野果子熟了,成了松鼠们、鸟儿们快乐的节日。野柿子、野荔枝鲜红鲜红地在自己的枝头晃人眼;野生猕猴桃、牛卵砣等藤蔓植物,将果实一嘟噜一嘟噜撂在其它树木的肩上,悠哉悠哉;野梨簪子像算盘珠子,一把一把聚集在丫口,红得有些发紫;最诱人的是山楂,这里的山楂又红又大、又甜又香,是很值得人们去品尝的山珍。随着人们对野山果的青睐,近些年不少村民在这个季节到深山采摘猕猴桃,挑往城镇卖个好价钱。
晚秋的钩刀咀,对于游人,只要你在意,采摘一些奇珍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秋天,毕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七、钩刀咀的风
在瀑布之前,你可以感受到钩刀咀的风。那是被飞流掀起的微风,带着水沫轻雾,会亲吻你的脸、头发、衣服,感到一种凉凉的湿冷。除此,在群峰的怀抱中,你很难感受到风。仿佛风儿被山峰的威严吓坏了,或者被森林的法宝收走了。于是,登山的人不知何时已经汗流浃背,额头、脸颊汗滴如雨。
千米以上的山脊,是钩刀咀的“刀刃”,薄薄的,长长的。山脊的左边是钩刀咀的“咀”,
右边是王泥岗,组合起来像一个“凹”字。
就在那山脊之上,出人意料的是风非常大。首先是林涛排山倒海的喧嚣,哗啦、哗啦······滚滚的声浪,从远而近,又从近而远。林木的树梢一律由东而西不停地用力摇动,犹如一排排士兵在冲锋,在呐喊,不断从山脊越过。走在山脊上,风会粗野地抚摸你的脸儿,并毫不客气地撩起你的头发,掀动你的衣衫和裙裾,但所有的懊热都会流风带走。这时,你会觉得山下山上经历了两重天,对什么是意气风发、风流竟逐,一定有新的体会和心境。
风,是空气的流动。在山峰以下,有山的阻挡,所以空气流动缓慢;在山峰以上,空气的流动是自由的,但在“凹”字形那里,两边仍有高山阻挡,只有“凹”字的中间形成窄窄的流道,所以空气流动的速度就提高了,大风也就形成了。据说,有关部门曾在这一带测量风速,准备建设风力发电站;但不知什么原因,至今仍被搁置。
钩刀咀的风啊,你暂且不要着急;作为一种环保的新能源,终有一天,你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宏才,为人类社会作出不朽的贡献。
八、钩刀咀的眺望
登上钩刀咀的“刀锋”,从锋刃上往南走五、六百米,再向上攀爬五、六十米,就到了钩刀咀的“咀”上——海拔1190·6米的钩刀咀峰巅。
峰巅是一方预想不到的平旷,但面积不大,大约三、四十平方米。一株杜鹃立在中心,颇有“山高我为峰”的意味。四周坡面都长着杜鹃,如果从空中鸟瞰,杜鹃花开了,一准是一颗大大的红五星。
站在峰巅眺望,北偏东是雩山山脉林立的高峰——依次是海拔1241·0米的王泥岗、1232·8米的竹篙岭、1235·0米的狗牙床、1128·0米的牛牯岽、1113·0米的酒瓶山、1064·0米的风雨亭、1454·9米的凌云山······一直连接1760·9米的南丰军峰山,数百里龙腾虎跃、连绵不绝;西偏北是海拔1041·0米牛背脊,陡峭险峻,蜿蜒逶迤。若以钩刀咀为中心点,两边的山形如牛轭、山势如飞鸟,头向宁都,尾朝永丰;东南是低矮的丘陵和河谷平原,田畴烟村历历在目,可以依次指点小布、黄陂、钓峰、东山坝;北边的永丰,却只能望见苍茫的远山,河流和村庄都隐蔽在烟霞和林木之下。
当目光从远处收回,你仍然会留恋这些山峰。它们连成一脉,蜿蜒而来,蜿蜒而去,窄窄的山巅犹如刀刃,其宽不过四、五米,像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而山脉却是天然的,成为县与县、地区与地区的分水岭。这不由得使人想起我们客家先民,在历史上战乱的年代历尽千辛万苦,从中原分别经吉安、抚州两地区翻越雩山山脉,来到雩山之南的宁都,筚路蓝缕,繁衍生息的壮举。
山脉在上,天空在上。这无边的森林,无边葱茏的绿,一点一点融进蔚蓝的天空,会使人觉得山脉与天空浑然一体,蓝醉人心;有时云涛是大海,山峰就是小岛。要说世外桃源,这里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要说蓬岛仙山,这里才是真正的蓬岛仙山!
或者赏秋月,或者观日出,有人在钩刀咀的刀刃上搭起帐篷,在大树底下留宿,独享一份人间阒寂。这,给登山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也给钩刀咀远眺,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作者简介:谢直云,男,生于1948年,江西宁都人。1968年“上山下乡”,历任中小学民办教师、大学中文系教师、国家公务员等职。著有诗集《冬茅》《那口井》《七人集》《谢直云短诗选》《山水故乡》、文集《文乡宁都》《山水宁都》等。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