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朵朵小花却绽放出扑鼻而来的馨香
——首届内蒙古闪小说年度获奖作品述评
□犁夫
闪小说以它的短小、精道、快速、微妙、耐读的独特优势,冲入手机屏幕,迅速传播,占领网络,抓住读者,安慰读者,鼓舞读者,起到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讲好正能量的故事,体现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无论是获得一等奖的《水声》,还是获得二等奖的《相拥》《老牛》,获得三等奖的《剔牙》《误会》《神偷“王二”》,以及获得优秀奖的《护士长》《就是不一样》《犟石匠》《丁一刀》,这10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讲述一段往事,留出一段空间,让读者去品味、去思考,打开手机阅读,都会安抚心情,滋润心灵。
木槿的《水声》,通过对小河断流前后的回忆,唤醒了生态意识,作者先写断流时的现状:“河道一直露着肚皮,张着嘴。”也写出了原来小河的样子“一到雨季,小伙伴们就三三两两地往河套跑”,用简易的渔具钓鱼,甚至发洪水的时候,爷爷还冒着危险救下了一辆驴车和车上祖孙三人。当一切都被断流变成追忆的时候,“赶紧的,村西的河套来水了,看看去啊!”妈妈大着嗓门招呼着睡梦中的我。作者把这两种矛盾摆在了一起,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让人惊讶,而后醒悟。吃过苦头的人们觉醒了,种树种草,爱护环境,山绿天蓝,水清花艳。 河水哗哗地流,喷出来的水花儿,清亮亮的,忍不住想用手去撩,这当然不是梦。作者似乎是讲家长里短,实则是在通过这个故事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犁夫的《相拥》,讲述了一位84岁老人和孙子一起去瞻仰烈士陵园的故事,作者写了祖母去烈士陵园寻找自己牺牲的儿子,怎么走的,在烈士陵园都干了什么,以及祖母到生命的最后留下了什么,都做了细节上的交待,把爱的内涵更加细化,把爱的外延拓展,用惜墨如金的笔触,写出了生命之爱、母子之爱、祖国之爱、人间至爱。作者用了“仰望”“鼓了鼓”“鱼尾纹绽开”,从纪念碑下左绕了三圈,右绕了三圈,然后开始寻找:扔掉拐棍,双手一起按住一个名字,紧紧地,生怕走掉,在这里,作者好似随意交待了一句:祖母大字不识,但是却按住了纪念碑上儿子的名字,这真是匠心独具。
王海的《老牛》写了一个“捧着个平板电脑,坐在老柳树底下,听单田芳《白眉大侠》”的老牛,这个人天天到满山满坡的苍术地里,对着手机又说又笑,好像一个疯子。老牛很让当了30多年的村支书陈二爷反感:“老牛,天天不干正事,打了一辈子流逛锤,挪不动窝那天喝西北风吧。”可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领着老婆孩子到外面挣大钱,老婆故去,儿子在外漂泊,如今孤零零一人的老牛,却来了一个“大反转”:他和儿子给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如今,老牛和儿子一起搞销售,让药农们的苍术卖了个好价。这前后对比,反差强烈。
杜华的《剔牙》,写了姐夫的一个生活习惯:剔牙。“姐夫是局长,对我照顾颇多,姐夫饭局多,饭桌上姐夫的一个眼神,我就明白他的意图,会立即把牙签递到姐夫手中,姐夫说我机灵。但是,前年姐夫退休了,我慢慢地就觉得姐夫的剔牙不是习惯了,而变成了毛病,我觉得很恶心。”姐夫身份变了,习惯就成了令人讨厌的东西。直到积怨突然爆发,当众羞辱,致使酒席不欢而散。作者活脱脱地写出了一种势利小人:世俗谄媚,看上不看下,对自己有利的人,再坏的习惯都是好习惯,一旦失去了利益,什么亲情,什么感情,一切都没有了。
老鹰救下了将要被毒蛇咬上的小孙子,却被爷爷桑嘎老人一枪打死。这就是科恩的小说《误会》叙述的故事。故事很短,但外延的空间却很大,桑嘎老人是一名赫赫有名的草原猎手,他有两件宝:一宝是猎犬哈萨尔,另一宝是火枪。在小孙子就要发生被毒蛇咬伤危险的时候,猎犬哈萨尔恰恰就在身边,它没有行动。刹那间飞来的老鹰,却被爷爷误认为危险,一枪击毙:死了的老鹰爪子上死死地抓着一条大蛇,蛇还在垂死蠕动着。故事告诉人们,凭经验往往会发生“误会”,遇到事情,必须要仔细分析,沉着冷静,通过迷雾,找到真相,凭借主观判断,就会发生悲剧。
“神偷”王二以偷为业,神出鬼没,倒也是见多识广。王二虽偷,但不下作。他还是个热心肠,看谁地里庄稼收得慢搭把手,邻居家红白喜事帮着落忙。说明王二本质并不全坏,还有善良的一面。当他悔过的时候,乡亲们还是原谅了他。“村长,打今儿起我王二改邪归正了!找个正经营生,您老琢磨着帮我讨个媳妇儿,到时候我请您老吃酒!”脑瓜聪明的王二带领村民罩大棚、覆地膜。王二百偷不被发现的聪明劲儿,真正用到了正经地方。杨维娜的小说《神偷“王二”》,从十里八村有名的“神偷”到走向新生活,这个变化写出了人情味,写出了新时代青年的自我觉醒,重新经营人生的过程。
连河林《护士长》、杨庆发《就是不一样》、李景华《犟石匠》、许俊哲《丁一刀》,都在不同程度上写出了真善美,表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护士长》,写的是阿娟上班才一个月就遇上疫情,很是惧怕,但她在护士长的引导和呵护下,在母亲的鼓励下,放下包袱,勇敢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故事。杨庆发《就是不一样》写了一个承租接近黄铺的养猪场,最后办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养殖场的故事。主人公余环是个大学生,就在别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他却不以为然,继续干自己的事情,最后,把养猪场办成了养殖场,“有文化和没文化就是不一样……”村子人服气服的是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李景华在《犟石匠》中写出了倔强的石匠,他给人家凿打隧道横梁“大坝梁隧道”几个字,他精心选材、画格。但因为图纸错误,而又没联络方式怕误工,只好对着图纸凿打。隧道横梁凿出来了,但仍然错了。错在质检员的过度自信和高傲,也错在石匠身上,他没啥文化,凡事认死理儿。这犟对犟,让人感到一阵阵的憋气,一阵阵的不爽。看起来,丑和美之间,仅仅就差一步。关门雨的《丁一刀》写了医道高超的中医丁一刀的故事。丁一刀出身中医世家,他使用比锥子粗的三棱针,出手如神,针起针落常于眨眼之间,且富侠义心肠。作者讲了丁一刀给母亲治病,巧遇“劫道者”,并刀起刀落为其治病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把丁一刀这个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侠骨柔肠的医生形象。这个故事,在疫情严重的时候讲给读者,令人多了一种期待和向往。
文艺创作有其自己的规律,闪小说的创作,也是如此。作为新兴的、网络文学轻骑兵的闪小说,安抚躁动,鼓舞人心,这是令人称道的。
内蒙古闪小说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丰富的思想教育人,以高尚的情感鼓舞人,从而发挥用明德引领风尚的作用。可以说,各有风姿,绚丽绽放,别看是一朵朵小小的花仍然能绽放出扑鼻的馨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闪小说就像苔花那般,虽然微小,花开的时候,其实跟“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意义是一样的。
(内蒙古闪小说创作社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