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宪德

2500多年前,在遥远的锡兰暨古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东南隅,有一座被大海万倾碧波包围的小山,山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林中花草芬芳,氤氲四溢 。这些无量花园香树,经微风轻拂,树枝婆娑,百千妙香一时流逸,百千妙音一时天籁,百千妙境一时熏醉。
如此灵犀,如此绝妙,如此仙境,又重岩屈曲,处处皆有众宝所成之仙堂,灵宝、龛窟,为古昔诸仙贤圣思如实得道之处。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伽牟尼更是乘辇莲花宝台,为众弟子传道《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楞伽经》,故此山也作楞伽山。
1300多年前,在古巴陵县城东南隅,也有一座被洞庭湖清波环绕的小山,藏灵聚气,仙气盈盈,众修佛者都惊呼:好一座仙山、灵山,这不就是楞伽山第二吗?因而楞伽山一名也就口口相传,固化在众僧人心中,恰巧,法剑大师,又称无姓和尚,从湖北房县慕名而来,在此地住锡,五十年而不出山门。因而就有了《巴陵县志》载文:“圣安寺 一统志,在县城东南五里楞伽北峰,唐无姓和尚所住,杨凭建寺,柳宗元刻无姓和尚碑”。
正由于无姓法师的住锡,才让圣安寺在大唐盛世时名扬天下,才让当时的顶流文豪云集,六圣熠辉。僧圣——无姓大师、书圣——顏真卿、茶圣——陆羽,小诗圣——刘禹锡、文圣——柳宗元、名相——杨炎、杨凭,才让佛教天台宗的演绎而流芳百世。

圣安寺位于岳阳城市南面,从堪舆上说,这可是岳阳最好的风水宝地,前有照即南湖,后有靠即楞伽山,左青龙即洞庭龙王,右白虎既郭镇麻布山卧虎,前朱雀即六龟山,后玄武既大龟山。前可俯视波光滟潋,风光无限的美丽南湖,后可靠藏灵聚气,灵秀灵光的楞伽宝山,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环绕在楞伽山四周,蓝天碧水青山,蓝得通透,绿得碧澄,青得茵翠,从更大的高德卫星地图上看,圣安寺背靠南岳衡山,前通浩荡奔流的长江,绝美的风光、绝美的风水、绝美的风韵,令人遐思无限。
圣安寺建于何年,有多种版本,有760年前建成之说,有710-740年间建成之说,我取707年间之说,无法考证,只好以最早为妥。但为什么叫“圣安寺”这不是皇家寺院吗?可岳州离长安相距甚远,带着疑问,我请教了圣安寺方丈释怀梵大师,现北京牛街的圣安寺,确实是皇家寺院,可它是金朝所建,兴于元朝,距大唐有几百年时间。怀梵大师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演变为本土化佛教时,天台宗寺院均为皇家供养;二是唐宪宗的侄儿李位在岳州当刺史时,为确保李氏江山万代永固,以皇族的身份经常到圣安寺来祭拜朝圣。

怀梵大师引经据典,有问必答,娓娓道来,我的思绪也随着大师的引导,随着百度引擎溯流而上。
他首先从佛教必修的三经说起,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念心经,一能静心,二能开智慧。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佛陀讲空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哲学阐释,这些都是禅宗经典。为了以示区别,顺便提一下《楞严经》与《楞伽经》是不同的经典,《楞严经》是佛对弟子阿难讲的,这是一部破魔开悟宝典,佛陀说,人持此咒,不仅有破魔驱邪功德,就是正法存之处。
说到天台宗,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即智者大师,他是岳阳华容县人,中国十大高僧之一,宗教中国化创始人即佛教天台宗创始人。在圣安寺住锡的无姓大师为天台宗第十代,是佛教天台九祖湛然大师高足,被天台宗史学家称为山外派顶尖佛学家。
天台宗是佛教中国化之始。以“中道实相”理论为宗旨,禅宗由达摩祖师创立,从五祖弘忍到六祖慧能达到了极盛,以“舍离文字,直抵心源”为宗旨,六祖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一切都是心的造作。
说圣安寺是皇家寺院的第二条线索,虽没查到唐宪宗的侄儿的有关资料,但查到了唐宪宗的乘龙快婿杜悰一些史料,杜悰作为宪宗的女婿被派往离岳州不远的澧州任刺史。作为一名清官,他轻车从简,赴任之时,不带夫人,不带仆从,不鸣锣开道,夜晚造访, 令前任非常惊讶。他的第一政绩就是勤政廉政,整饬吏治;第二政绩就是重视教育,振兴文化。在杜悰的影响下,其堂弟七言绝句诗人杜牧也在兴文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其它著明诗人李商隐、贾岛、刘禹锡等都纷至沓来,现在常德诗墙都留下了他们脍炙人口的佳作,虽离圣安寺不是太远,从西洞庭湖到东洞庭湖,从浩瀚的史料中可看到刘禹锡与圣安寺有一定交集。
说圣安寺与皇族有关,还有唐宪宗重孙李位(先任岳州刺史后任信州刺史)专为无姓大师写了一部传记,其在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长)杨凭出巨资扩建圣安寺,关派安微和州刺史张维俭为圣安寺购置土地等庙产。由此而来,圣安寺属皇家寺院,佛教天台宗之说,皇族之说,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据可查的。
圣安寺之所以在大唐盛世久负盛名,被清人王夫誉为小诗之圣的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了最好的注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圣安寺所在地楞伽山除是宝山灵山外,还真有仙来过,据传,八仙成功渡过东海到达蓬莱仙境之前,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就是在洞庭湖试渡。

圣安寺山门前牌坊上由怀梵大师所作的楹联也给了很好的诠释:“水不在深洞庭百尺容纳四水;山非于高古刹千年普照三湘”。
当然,真正让圣安寺扬名天下的,是六圣熠辉,首先是僧圣释法剑无姓大师,他从湖北房县来到圣安寺后,便一直闭门不出,五十年如一日,潜心修炼,佛学造谐首屈一指。说他道行有多深,佛法有多高,连能言善辩、战功卓著、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萼,任岳州刺史时,就被无姓大师一句话所折服,虔心皈依,且李萼的后任,沉默寡言的裴藏之也携家族诚心皈依。
其次是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二的柳宗元受岳父扬凭所托,撰写的《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及其后撰写的《碑阴记》誉满京华,流传千古。此两文均收入《全唐文》。
两文被怀梵大师以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后,更使人对无姓大师潜心修佛的意志毅力所肃然起敬。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杨炎从道州员外郎任上直接奉召高升宰相,途经岳州,慕名拜访无姓大师,盛邀长老常住京师弘扬佛法,被长老婉言谢绝。虽杨炎以颁布《两税法》施政而流传千年,但因其施新政被免宰相职务,被贬谪海南岛崖州任职。无姓(法剑长老)安住岳州楞伽山的心愿总算没被人打扰,无姓和尚50年来不出圣安寺,一心执念“凡吾所求,非在外也,吾不动矣”。
说起柳宗元,与他同时代,同年纪(相差不大),同进退的刘禹锡、韩愈交集颇深。特别是和刘禹锡几乎是同一时期中进士,同一时期得到提拔,参与“永贞革新 ”后,又同一时期被贬。非常令人感慨,非常令人唏嘘,非常令人扼腕。其实唐宪宗李纯早年励精图治,使大唐出现“唐室中兴”,亦称“元和中兴”,但后期却容不得能人参与新政,以至柳河东一贬再贬,英年早逝。斯人虽逝,但同僚对他的评价都出现了一个当下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踔厉奋发”。此诗原句是“踔厉风发”,柳宗元病故后,其挚友刘禹锡悲痛不已,向韩愈发出请托,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韩愈在痛惜中挥毫而就,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述道:“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正因为名相、僧圣、文圣、小诗圣都先后交融于圣安寺,茶圣陆羽、书圣颜真卿也经常流连于圣安寺。在这里品茗会友,高谈阔论,挥毫疾书,抚琴作画,呤诗作赋。其中那首《月夜啜茶联句》,就是由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昼(僧皎然),一人一句接龙而成,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皇家圣缘、圣人、圣山、圣水、圣灵也给圣安寺凭添几分圣气。
顶流的儒家,顶流的佛家,顶流的意境,顶流的交集,圣安寺不火不盛不名才怪呢!用苏州 西元寺 的一幅对联形容此情此景也非常贴切:“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色即空,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鸟;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晴宜雨,既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

烟雨湖山圣安梦,奉天承运梵音绵。人都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讲究因缘,佛教看重的就是因果,冥冥之中注定了怀梵大师与圣安寺有帝缘,有水缘,有佛缘。
说帝缘,一是湘江之源。两条干流都发源于距九嶷山不远,舜帝陵寝之地。一条是发源于湖南永州蓝山县野角岭干流,称“湘江东源”。第二条是发源于广西,兴安白石乡境内湘江干流,称“湘江西源”,两处都距舜帝陵不远。
帝缘说之二是,秦始皇派王翦率百万大军征战百越之地,为确保粮草后勤供应,在广西兴安境内开凿灵渠,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促成了秦统一。而且秦始皇特别叮嘱赵佗、王翦,为确保南海安宁,中原有事,不得进京勤王。无怪乎,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楚汉之争,均不见秦王的百万虎狼之师。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实行设郡县、法度衡、车同轨、书同文,确保江山一统,不愧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除了修灵渠,在岳阳南湖还有赶山填湖神话传说。
说水缘,既怀梵大师求佛之路,是从湘江源头,到湘江中游,再到湘江尽头,怀梵大师故乡在广西全州县。他的家乡正好是湘江上游,全州古称“湘源县”,也称上湘、湘州、潜州。灵渠从湘江连通珠江,浩荡东去。1991年20岁的怀梵大师在家乡的湘山寺发愿出家,而后在湘山寺住持怀湘尼师的推荐下,前往湘江中游衡阳衡山南岳南台寺礼方丈宝昙大和尚剃度出家。最后又到湘江尽头,成了湘阴县南泉寺的住持。至于圣安寺,更不用说,汇集三湘四水的洞庭湖,沅江澧水从西入洞庭湖,资江从南入洞庭湖,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从东入洞庭湖,此处以湘江源流为主,更是因缘巧合,湘江北去一僧来。
说到湘江,不得不说湘江战役,1934年11月,湘江战役发生在广西的兴安、灌阳、全州,但主战场就在全州境内湘江两岸。中央红军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最终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成功突围。但也损失惨重,由长征开始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每天都有数千红军将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当地民谣称: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这次惨烈的战役使后人永远铭记,永远追思,永远缅怀。
或许怀梵大师就有纪念英雄之灵的发愿,或许湘山寺的七级浮屠俯视着滚滚湘江水,或许与圣安寺的九层岳阳塔遥相呼应,超度与敬仰英魂。
说佛缘,可以说怀梵大师自幼得天独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学佛礼佛开悟之地就是家乡的湘山寺。湘山寺规模虽不大,但在全国乃闻名遐迩,湘山寺位于全州县城内钟灵毓秀的湘山之麓,素有“兴唐显宋”的美誉,更有“楚南第一名刹”之雅称。在唐代湘山寺方丈全真大师,系我的故乡郴州资兴市(一说为永兴县鲤鱼塘镇)人氏,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即无量寿佛。湘山寺于公元756年所创建。相传全真和尚现世寿133岁(另有166岁之说),他念佛之时,屡现阿弥陀佛相,众僧惊呼阿弥陀佛转世。该寺代有高僧住持,诸如临济宗第六代祖师,慈明楚圆(全州县人)和尚,曾住锡于湘山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住湘山寺为僧21年等。清康熙皇帝曾御笔亲题“寿世慈荫”。使得寺隆帝恩,续结帝缘的怀梵大师,从小就受到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洗礼、滋养、润泽,开启了对佛教文化终身追求、修炼、升华的里程。
1991年,怀梵大师在湘山寺发愿出家,两年后,前往南岳南台寺礼方丈宝昙大和尚剃度出家,1996在福建鼓山受具足戒,1996年在闽南佛学院本科毕业,之后又在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修,并被聘为中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近期两次采访,都深感怀梵大师满腹经纶,谈吐非凡,对佛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甚至政治站位都高屋建领,引经据典,口吐莲花,妙语连珠。

他一生致力佛学,笔耕不辍。先后著有《中国佛教》,《佛教与人生》、《禅宗源流》等大部头书籍,还主持整理编辑出版了《云水梵音》、《天界佛国》、《圣安古寺》《天门山寺》等书法作品集和画册,编印了上万册《佛教三世因果文》、《佛经故事》等弘扬佛法的手册,免费供游客信士们请取。
怀梵大师博学多才,书法艺术造谐颇深。怀梵大师精于书法,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几乎与修禅同步,他与众不同的是把禅宗义理融于书法艺术之中,以书修禅,以禅融书。他认为:天台宗以“中道实相”为中心义理,一念三千,同体相即,圆融世界,而禅宗则是心性本净,佛性本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清代著名书法家朱和羹说:“作书要发挥自已的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形似也”。怀梵大师也说过:书法家在作书之前,通常端坐正心,凝神静思,怀抱萧敬。即静能生慧,定而入禅,让自已心气平和,血脉贯通,手、眼、身、笔、臂、腕,灵活自如,杂念消除,心量宽广,笔走龙蛇,遒劲有力。
因而怀梵大师的书法“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纵横肆意,视觉张力突出,儒雅清秀,温和俊朗,让禅意弥漫于字行里间。圆势藏锋,不露圭角,不加雕饰的从容闲适,宽博舒展,给人一种凝练俊雅的感受。
除了飘逸俊郎的书法,怀梵大师的摄影技巧也不容小觑,无论是捕捉光影,调变焦距,设置光圈,虚化背景,十六字要诀都娴熟运用。他拍摄的许多图片既寓意深远又光彩夺目,既景深突出又美仑美奂。不但许多墨宝被社会贤达争相索要,而且许多精美的图片都被收藏于书画影集之中。
毫不夸张地说,怀梵大师是聚秀水之灵气,挟上苍之英气,乘祥龙之宝气,奉天承运,虔心修佛,普渡众生,化育湖湘。也可以说得灵水之智,怀灵山之仁,梵菩提之香,育佛界灵僧。